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定價:430
NT $ 299 ~ 387
  • 作者:徐承恩
  • 出版社:圓桌文化
  • 出版日期:2015-10-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1438861
  • ISBN13:9789881438867
  • 裝訂:平裝 / 4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雨傘革命底下,市面出版了不少著述該段時間本土歷史的書籍,固之然可喜,算是以本土角度記述本土歷史之潮,與以往以大中華角度看香港歷史有所不同。

  至到民間學者徐承恩大量參考、消化各項歷史文獻,追本溯源,擴大想像本土歷史的時間、範圍。繼上作《城邦舊事》後,徐承恩再下苦功,追溯到本土香港歷史可再上追至秦國時代的百越文化,探究陸上族群與海上族群之間的關係,香港人的前身,實在說不清,但大抵是緣於中華帝國邊緣族群的蜑家人吧。

  至到英國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正式將西方文化、政權植根於這彈丸之地,香港以及香港人所面對的命運,就與中國開始截然不同,縱使與廣州來往甚密,但依然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香港人的命運共同體,就只有香港人而已。

  此書堪可與《城邦論》、《遺民論》鼎足而三,實乃本土歷史的一大通史力著!

  由嶺南諸族百越等講起,全書共分十六章。不同於北方漢人的南方種族的一個陸上族群,一直抵抗北方侵掠,而北方也一直無法控制南方,南方亦一直拒絕漢化,再到唐、宋海上貿易發達,海上族群又因而形成,此等族群正是形成香港「民族」的源頭。

  直至宋代,北方貴族殆盡,充權方法──科舉自此變得稍為公開公正,南方種族才因而有些接受漢化,以換得利益、地位,這情況一直到明、清,然而當西方進入中國之後,便自此開始改變,原本處於南邊的廣州、香港雖只是尺隅之隔,卻因香港被納入英國殖民地,從此與中國發展分途。

  殖民時期至二戰前,香港與中國仍然息息相關,無論是五四運動抵制日貨,軍閥割據,又或抗日戰爭,香港人或多或少都寄望中國能有更好的發展,邁向現代、民主,因為香港人相信只有鄰邊的中國好,香港也能夠受惠。只不過二戰後,當中國迅速赤化之後,兩地自此實屬分道揚鑣,以往的文化大國已經蕩然無存,不再是那個理想中的中國了。

  於是香港的發展總是充滿矛盾、掙扎、千絲萬縷的,但總是受制於英國與中共的掌控,香港人對於香港的前途甚至沒有話語權。直至現在,當你讀完這本書,你難道還能不為自己作為香港人身分感到自豪嗎?你難道還不想掌控屬於自己的命運,還要由他人來告訴、指示你嗎?作者於書的最後,只想大家誠實面對自己而已。誠就是真,上天必鑒。

本書特色

  .民間學者徐承恩沉澱消化後又一力著,以《城邦舊事》為基礎,闡述一家之史見,並不標榜中立記述,而是以香港人身分作為立場書寫,向大一統、漢文化之霸權思想作出挑戰!

  .多次參照旅美臺籍史家蔡榮芳教授的《香港人之香港史》,從邊陲、邊緣竟可探索到香港、臺灣兩者處於帝國邊緣的類似命運。

  .詳細論述香港歷史源流:從秦漢代講起,由百越、客家、閩南、蜑家等種族,敘述南方與隔了橫山絕嶺背後的北方之不同,再講到香港開埠如何建立文化民族意識、南渡學人又如何影響香港、到香.港主權歸於中國直至雨傘革命等最近歷史。

  .此書乃向王育德先生的《臺灣:苦悶的歷史》致敬之作!

聯合推薦!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孔誥烽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作者——鄺健銘

  《學苑》前編輯、《香港民族論》編者——李啟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承恩


  第三代香港人。祖先分別為廣東香山移民、四邑移民及祖籍廣東澄海的新加坡歸僑,都是來自處於中華帝國邊緣的海洋中華族群。

  於中文大學研究院修讀社會學,研究香港權力精英,並根據其研究撰寫《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一書。

  人無定志,好讀書而不欲投身學術,好遊樂而不願攀山越嶺,既非飛黃騰達亦非一事無成,總算能維持生活與發展興趣。

  舊作有《城邦舊事》,最新著作為《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目錄

致敬
推薦序─吳叡人
推薦序─鄺健銘
代序─孔誥烽
代序─李啟迪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細說從頭:嶺南諸族源流考
第二章 是漢?非漢?嶺南陸上族群之形成
第三章 南海的大航海時代:嶺南海洋族群之興起
第四章 當西方遇上東方:洋商、買辦、混血兒
第五章 西學東漸與文化混血兒
第六章 篳路藍縷的城邦建政史
第七章 施善與自治:香港民間社會之萌芽
第八章 以港為家:精英本土意識之萌芽
第九章 中華鄰國萬歲:中國民族主義在香港
第十章 同途異路:港粵風雲下的本土意識
第十一章 脆弱的榮景:戰前香港的現代化進程
第十二章  終戰、冷戰與失落的民主
第十三章  文化國族主義與躁動新一代
第十四章 相遇獅子山下:香港普羅民族意識之奮興
第十五章 被賣的亞細亞孤兒:英屬香港之黃昏
第十六章 歡迎中國!再見中國!新殖民主義與香港民族覺醒
跋:做個誠實的香港人
參考書目
 

內容連載

《中國學生周報》明白香港之所以能夠於中國文化復興擔當重要角色,正正因為香港是英國人管治的城邦,亦因而可以暫離中共之魔掌。他們有着深刻的冷戰思維,視與中共的對抗為自由世界抵抗共產極權之戰役。以西方為首的自由世界之勝利,是中華文化復興之先決條件,而香港則是自由世界在鐵幕邊緣的橋頭堡。他們既視香港為自由世界一員,亦知道香港政府令香港不致陷入共產極權統治,因而對仍然壓逼香港華人的殖民制度和種族歧視輕描淡寫:千千萬萬的中國學生,目前都被桎梏於共產主義的教條教育之下。中國學生尚能呼吸到一點思想自由空氣的地方除臺灣之外,就只有香港了……現在回國升學已難有深造的機會,同學們如想瞭解祖國的文化歷史,也還只有香港最為方便……大多數同學已失去接觸中西文化的機會,而在鐵幕邊緣的我們卻還保有這最後的自由文化的堡壘,這該多麼值得珍貴呢!(《中國學生周報》,1952 年8 月22 日)

誠然,中共治下的中國已淪落為暴虐的極權主義國家,但這種將中國以外皆視為自由世界的想像,卻是未經思考的冷戰文宣。那時候臺灣對國民黨軍隊於二二八事件後的無差別屠殺仍歷歷在目,臺灣陷入白色恐怖,隨國民政府遷臺的中國國民黨黨員以高級外省人自居,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則受到失去祖國的中國人之殖民欺壓。香港的政治遠不及臺、中兩國那般壓制,但當時香港政府聯同精英再三拖延民主改革,市民的人權與言論均未受法律保障,與真正的自由社會仍有好一段距離。《周報》對香港政治的取態,是視一切能抗共的就是朋友,並竭力要令香港繼續成為自由世界的橋頭堡。這樣使《周報》在討論香港政治時,常有穩定壓倒一切的保守心態。他們這樣批評蘇守忠於1966 年反對天星小輪加價的抗爭:

社會安寧,社會安寧,第三個還是社會安寧,讓我們一切都以此為大前提。(《中國學生周報》,1966 年4 月15 日)

而對於次年由媚共分子搞出來的暴動,《周報》則如是說:

香港顯然是一艘負荷過重的船。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裏面密密麻麻的擁着近四百萬人,其中難免發生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以容忍的精神、互諒的態度來解決。任何意氣和憤恨徒然造成混亂和動蕩不安。(《中國學生周報》,1967 年5 月26 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
    $299
  2. 新書
    9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