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最美:關乎選擇的實驗觀察

得不到的最美:關乎選擇的實驗觀察
定價:240
NT $ 190 ~ 450
  • 作者:喻然
  • 出版社:有意思
  • 出版日期:2015-09-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754579
  • ISBN13:9789863754572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沒有發生過的事,我們卻信以為真,
  描述親眼所見,卻跟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中樂透得到的獎金,一轉眼就全花光,
  準備丟棄長久不用的物品,才頓時覺得它很重要。
  
  大腦看似可靠,實際上他很容易被騙,
  甚至隱藏了多個不可知的思考陷阱。
  我們何能看清選擇時的盲點,
  迎向更好的生活?
  
 

目錄

第一章 為什麼選擇那麼難
 
1. 驚喜或驚嚇,都會讓人腦袋空空
心理觀察:意外事件對大腦的影響
 
2. 目光注意到的資訊是有限的 
心理觀察:「大猩猩」實驗
 
3. 生活中的「偏見鬼」
心理觀察:歸因偏差實驗
 
4. 環境壓力改變最初的決定
心理觀察:從眾實驗
 
5. 角色限制我們的選擇
心理觀察:史丹佛監獄實驗
 
6. 記得的事情,也許並未發生過
心理觀察:記憶偏差實驗
 
7. 心跳也有選擇權
心理觀察:心跳與選擇
 
8. 選擇多,選擇的理由更多
心理觀察:酒精、睡眠與決策
 
第二章 因為問題本身而左右搖擺
 
1. 是解決問題,還是陷入問題設的局
心理觀察:順序與選擇實驗
 
2. 譬喻會讓決策變得形象化
心理觀察:譬喻對決策的影響
 
3. 大腦會呈現出問題的輪廓嗎
心理觀察:意象實驗
 
4. 問題的形式會影響方案的選擇
心理觀察:框架效應
 
5. 選擇離自己最近的
心理觀察:首因與近因效應
 
6. 它們之間真的沒有關係
心理觀察:相關錯覺實驗
 
7. 「因果」不是根據位置而決定的
心理觀察:因果關係實驗
 
8. 警惕虛假訊息的干擾
心理觀察:虛假意見實驗
 
第三章 感官世界的騙局:感知即為真實
 
1. 為什麼我們的選擇如此不同
心理觀察:選擇性知覺實驗
 
2. 「眼見」真的就「為實」嗎
心理觀察:視錯覺實驗
 
3. 描述親眼目睹的事情時也會出錯
心理觀察: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
 
4. 我們都喜歡聽美麗的語言
心理觀察:「訊息生動性」實驗
 
5. 人人都有「嗅覺識人」的特異功能
心理觀察:嗅覺與人格判斷
 
6. 不同觸感會產生不同的決策結果嗎
心理觀察:觸覺效力實驗
 
7. 所有美的事物都是最好的嗎
心理觀察:外表與選擇判斷
 
第四章 壞習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1. 做事前聰明人,不做事後諸葛亮
心理觀察:事後聰明式偏差
 
2. 我們可能還不清楚自己選擇的是什麼
心理觀察:選擇的盲目性
 
3. 即使拖延,也逃不開決策
心理觀察:拖延決策的相關研究
 
4. 左顧右盼,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心理觀察:布利丹效應
 
5. 快速決策容易失去準確度
心理觀察:猴子實驗
 
6. 自己喜歡的就是合適的嗎
心理觀察:個人偏好與選擇
 
7. 第一決策並非是最好的選擇
心理觀察:第一眼選擇規律
 
8. 避免從「一點」看「全部」
心理觀察:暈輪效應
 
第五章 是經驗,還是被誤導的陷阱
 
1. 謹慎與保守,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心理觀察:致癌藥物實驗
 
2. 資訊越多,越有利於決策嗎
心理觀察:資訊過多的影響實驗
 
3. 容易想起的事情一定經常發生嗎
心理觀察:易得性偏差
 
4. 他人與我們是一樣的
心理觀察:虛假同感偏差
 
5. 越準確的描述,越有可能是謊言
心理觀察:細節描述與選擇
 
6. 幸運規律的獲得,沒想像的那麼簡單
心理觀察:隨機性結果研究
 
7. 年齡不是決定快慢的理由
心理觀察:年齡與決策
 
8. 為什麼深思熟慮後反而做出壞決定
心理觀察:無意識與決策
 
第六章 權衡決策的心理規律
 
1. 心醉還是酒醉,預期說了算
心理觀察:心理預期與決策
 
2. 只有握在手裡的,才是最安全的
心理觀察:確定效應實驗
 
3. 容易得到的,反而更容易失去
心理觀察:「賭場錢」效應
 
4. 將要失去的,價值往往更高
心理觀察:賦予效應實驗
 
5. 投入越多,越難捨棄
心理觀察:沉沒成本效應
 
6. 人們總是會為不滿意的決策尋找理由
心理觀察: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
 
7. 因為選擇而產生好感
心理觀察:選擇影響偏好
 
8. 道德與情感,我們該如何把握
心理觀察:道德兩難實驗
 
第七章 摸清機率,進行安全風險評估
 
1. 「大起大落」是正常趨勢
心理觀察:均值回歸
 
2. 時刻注意「基線訊息」的影響
心理觀察:基線訊息
 
3. 提升對「樣本」的敏感反應
心理觀察:男嬰出生數量與機率判斷
 
4. 每次獨立事件的結果都是未知數
心理觀察:小數法則
 
5. 好事比壞事更容易發生嗎
心理觀察:事件屬性與機率判斷
 
6. 組成越複雜,機率越難測
心理觀察:複合事件與機率判斷
 
7. 數字和機率的影響不一樣
心理觀察:機率的保守性
 
第八章 運籌帷幄,降低決策風險
 
1. 不要將決策策略侷限化
心理觀察:肢體動作與解決問題
 
2. 理解先於決策
心理觀察:理解與推理的順序研究
 
3. 在決策中,比較是不能避免的本能
心理觀察:對比效應
 
4. EQ 是理性決策的必要素養
心理觀察:情緒與決策
 
5. 別讓「誘餌」騙了你
心理觀察:誘餌效應
 
6. 直覺會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嗎
心理觀察:直覺與判斷
 
7. 競爭對比,做出優秀決策
心理觀察:互動效應
 
8. 冒險與保守,如何做出團隊決策
心理觀察:極化效應
 



  狗對熊說:「嫁給我吧,你會幸福的。」

  熊說:「嫁你生狗熊,我要嫁給貓,生熊貓才尊貴。」

  這說明選擇很重要。

  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佐斯曾說過:「說到底,我們的一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無數個選擇組成的,它甚至比天賦更重要。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所過的生活也就不盡相同。」沒錯,我們每天從清晨睜開眼睛、大腦開始活動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無數次的選擇,我們會糾結是立刻起床還是再睡幾分鐘,想著今天是穿暗色還是亮色的衣服,考慮早餐是吃豆漿油條還是牛奶麵包,惦記著老闆交代的事情今天應該先完成哪一件,猶豫著是今天給新客戶打電話還是暫緩一緩……。

  你是否統計過自己每天會做多少次選擇呢? 30、50 還是100……,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人們每天至少會做600 次選擇。包括以上那些吃飯、穿衣之類的小選擇,也包括求學、就業、買房、結婚這樣的大選擇。選錯早餐,可能會讓我們一上午胃腸不適,影響我們一天的情緒和工作狀態;而選錯行業或者情人,則可能影響未來幾年甚至一生的生活狀況。由此可見,每天這數百次的選擇,都會對我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選擇壓力之下,許多人凡事都小心翼翼,在心底無數次地猶豫糾結,反覆的「A、B」式權衡,卻始終沒有結果,甚至希望有人幫自己做出選擇。還有人因為對選擇過程感到厭倦或恐懼,所以直接拋枚硬幣做出選擇。但是,人們在困惑、猶豫和衝動之下做出的選擇往往是最壞的。

  我們的內心容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分析我們在做選擇時的心理狀態,找到那些隱藏在我們困惑、猶豫和衝動心理背後的影響因素,將使我們瞭解自己為什麼會在幾個選項之間猶豫不決,以及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不顧一切地衝動行事。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問題的表述方式、呈現形式、前後順序、預設的因果關係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對它的看法、認識和判斷。

  從感官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做選擇時,我們通常只會看到我們想看的,聽到我們想聽的,因此,我們眼見的和耳聽的其實並非全部的事實,這種感官騙局使我們難以做出理性的選擇。

  從心理活動的角度來說,思維的慣性會讓我們看輕那些很容易得到的東西,詆毀那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一些「壞」習慣和不再有效的經驗,也常常會讓我們在自認為熟悉的事情上做出錯誤的選擇。

  針對這些問題,本書收集了數十位中外著名心理學家所做的近百個經典實驗,生動講解了我們為什麼會在選擇過程中陷入迷失而不能自拔,以及我們該如何糾正自己心理上的偏差,進而指導我們做出理性、高效的選擇。

  有人說,選擇大於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句話的確有一定道理。因為我們只有在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和方向之後,一切的付出和努力才會有回報。希望本書能讓你在大大小小的人生決策中,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洪少萍、孫科柳、李瑞文、秦術瓊、宋松紅、譚海燕、譚漢貴、王曉榮、楊兵、楊選成、袁雪萍、孫東風、孫麗、李國旗、石強、孫科江、陳智慧、安航濤、李艷、潘長青負責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全書由孫科炎和姜婷統撰定稿。
 

內容連載

將要失去的,價值往往更高
心理觀察:賦予效應實驗


問題思考:只有人或物將要失去時,人們才會發覺其珍貴之處

1974年,心理學家布朗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為了維持適合野鴨生存的濕地環境,野鴨捕獵者願意每人支付247美元來保護濕地;如果要放棄這塊捕獵野鴨的濕地,那麼野鴨捕獵者則提出高達1044美元的賠償。由此布朗等人提出「賦予效應」,即同樣的事物,擁有時並不覺得珍貴,但當擁有過卻要失去時,人們會在內心賦予它前所未有的高價值。

佔有慾是人的本能,沒有得到的東西想要得到,那些得到了卻將要失去的東西當然也會讓人更加捨不得,這是因為人們在將要失去的東西上賦予了情感價值。因為賦予效應的存在,所以人們會因為不想失去而付出更大的努力來極力挽回,即使這樣的交易在他人看來並不划算。

心理實驗:賦予效應

實驗一

針對賦予效應,卡尼曼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招募了一些測試者,將這些人員隨機分為三組。

對第一組測試者,研究人員給每人一個杯子,並告訴他們現在這個杯子已經是他們的,他們擁有這些杯子的所有權,並有權按照合適的價格將其賣掉。

對第二組測試者,研究人員給他們每人一筆錢,告訴他們可以自己留著這筆錢,也可以用這些錢去購買一隻杯子。

對第三組測試者,研究人員沒有給他們杯子或錢,而是給他們一份調查問卷,讓他們評估杯子的價值。

研究人員同時向這三組測試者呈現了一系列杯子可能的價格。然後,研究人員讓測試者確定其願意成交的價格。為了確定三組測試者對杯子的期望價值,研究人員向他們明確保證,他們的答案不會影響杯子預先確定的價格,也不會影響其所得到的替代杯子的金錢數額。

結果發現,在第一組測試者中,賣家訂定的平均售價是7.12美元;在第二組中,買家願意支付的平均價格是2.87美元;在第三組中,估價者認為杯子的平均價值是3.12美元。

實驗二

心理學家塞勒也進行了類似實驗,他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的MBA學生招募到實驗需要的測試者。他將學生隨機分為兩組,並提出了以下假設問題。

對第一組學生,塞勒提出,1998年,麥克.喬丹所在的公牛隊即將參加冠軍總決賽。你非常想看這場比賽,可惜,你去購買比賽門票時,發現門票已經售完。當你正準備放棄時,你知道到有人要出售手中的門票。如果你放棄這次觀看的機會,那麼你將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可能永遠也沒有機會親眼目睹麥克.喬丹的比賽。那麼,你最高願意出多少錢購買這張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190
  2. 新書
    85
    $204
  3. 新書
    88
    $211
  4. 新書
    9
    $216
  5. 新書
    9
    $216
  6. 新書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