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之間的徘徊:談藝小輯

極端之間的徘徊:談藝小輯
定價:320
NT $ 282 ~ 288
  • 作者:麥華嵩
  • 出版社:石磐文化
  • 出版日期:2015-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1425220
  • ISBN13:9789881425225
  • 裝訂:平裝 / 20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結集作者近十年的藝術欣賞隨筆,題材涉及繪畫、文學、電影等,記下作者心目徘徊廣闊而充滿極端的藝術國度之所見,以侃侃而談的筆觸暢述東西古今,與讀者分享對不同作品的熱愛。文字熟練而視野廣闊,以淺白的文字觸及一定的文化深度,可視為談藝散文的精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華嵩


  麥華嵩,1972年出生於香港,作品包括古典音樂評論、散文及小說。著有古典音樂小史及隨筆集《永恒的瞬間》,散文集《觀海存照》、《聽濤見浪》、《眸中風景》,短篇小說集《浮世蜃影》,長篇小說《回憶幽靈》、《繆斯女神》、《死亡與阿發》、《天方茶餐廳夜譚》等。
 

目錄

自序

神秘的慈悲
消失點內的天國
風景與人間
「寫實」的「主義」
暮光中的繁花

文學
歷史與詩
寫善
寫惡
兩個迷宮中的人
犬儒說教──王爾德的小說
淑世與靜觀──讀魯迅與川端康成
仇殺人間──《鑄劍》與魯迅復仇觀照的昇華
閑適原來的憂鬱的東西──感懷周作人
南方的《舊約》──福克納的小說
剛正文範──談亞瑟‧米勒的幾齣劇作

電影
雷諾亞的生活電影
「如實敘述」
「釋放賴哈利!」
溝口悲歌
海邊凝眸
永恒夢魘
 

自序

  曾聽過一個據說是真實的故事:某人獲知自己患了絕症,命不久矣,但暫時仍然能走能吃,於是把握剩下的時間,四處旅遊,見識各地風光民情,而不是躲起來休養延壽。我很敬佩故事主角的態度(當然我也不是鼓吹「染上重病更應舟車勞頓」!)。試問:人活著是為了甚麼?我看,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不是為了多過一天又一天,而是為了感受人間的「風光」。「風光」包括甚麼?包括人情的溫暖,也許還包括人情的冷酷─而溫暖的寶貴,要在冷酷的對比下才更為彰顯─總之就是人性光輝與醜惡的矛盾,友善音容與卑污背叛的共存。

  「風光」的體歷,有時還得靠觀者自己對別人和社會付出的心:愛和判別的心、投入人生的心,等等。「風光」亦包括世間的珍美事物,例如大自然的青山綠水、怒海險峰。另一類世間珍寶,就是藝術。我現在在大學上班,為稻粱謀的工作,包括學術研究和教書。兩者都有自身的趣味與挑戰,我尤其喜愛研究的知性趣味。學術界的精英人才與令人激賞的概念和發現,比比皆是;但我覺得,無論多少篇論文的冰冷智巧,都不及我在藝術館看展覽,或是讀小說、散文、詩歌之時,心中常常感受到的、觸電一般的創意光芒。藝術既深奧神秘又直截了當,是創作者情思與天資的凝聚,為的只是溝通、分享─分享創作者於想像世界的精神奇遇,以及對世態的體會觀照。而且不同作品的面貌往往極為相異,就像人的靈魂可以極端地不同。無論畫作、文學、電影或其他媒體,我觀賞後述之於文的感懷,就像心目徘徊一個廣闊而充滿極端的國度,將見聞記下於一幀幀明信片。

  本書輯錄的隨筆,正是我十年來累積的一捆「明信片」,題材涉及繪畫、文學、電影等,通常都是侃侃而談、東拉西扯,因此一篇文章開頭要是談一部電影,中間可能改為專說一本小說,末尾又可能提及一些畫作。約略依主要題材分類,就有了本書的「畫」、「文學」和「電影」幾部,以及極之縱橫而談、不能歸類的「徘徊‧獨觀」一部。分類可真是很約略,其中一個特別的例子,是「文學」一部〈寫善〉一文,主要談實驗電影創作者梅卡斯,但我覺得他的作品像以鏡頭寫隨筆日誌,於是文章就歸到「文學」去了。各篇文章談過的作品,加起來真是很多,或可說包羅百味紛陳的藝術意趣,例如從土耳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千年嵌畫,到德國現代畫家克利的抽象色彩;從《古蘭經》的詩意力量,到魯迅和周作人的文章個性;從唐代李思訓和吳道子的畫藝對比,到伊朗當代電影大師基阿魯斯達米,等等,等等。

  本書文章都曾在香港發表過,包括《聲韻詩刊》、《城市文藝》、《大公報》副刊等。在此謹感謝各刊物不吝撥出空間給拙作,尤其感謝《聲韻詩刊》自2012年起邀約我給他們寫一個藝術隨筆專欄─本書有一半文章都是因而出現的。另外,當然還得感謝石磬文化編印本書。

  為出版本書整理舊稿時,讀到自己十年前寫下的感受,勾起了不少回憶。例如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幾十部電影的日子,已像是上一輩子的生命─我甚至已不長住香港了。重看自己當日的文字─例如看了這部那部電影節片子後很是感動云云─想到自己曾經活過那些年月、見識過那些佳妙的作品,真是令我覺得人生沒有虛度。時光飛逝,能夠立下文字的存照,暢述自己有幸得遇的東西古今藝術,是很有意義的樂趣─尤其是跟讀者分享我對不同作品的熱愛的人情樂趣。要是讀者有所共鳴,或因而探索多一些藝術創作,我就更覺可幸了。

2014年5月,英國劍橋
 

內容連載

神秘的慈悲

遊人如鯽,熙熙攘攘。古雅黃銅吊燈自金色天穹一般的圓頂幽幽懸掛,與周遭雲石巨柱記憶中的宏大歷史,成為看似和諧的對比。正如旅遊書愛用的修辭:「全世界都聚集在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我在一個炎熱的七月、歐亞邊界的土耳奇、既新亦舊的伊斯坦堡市中心,佇立於一幢近千年基督教堂、近五百年伊斯蘭教清真寺、近一百年博物館、名字意指「神聖智慧」的建築奇蹟之前,默默驚嘆它竟然能夠一天接一天地讓蜂擁凡俗踐踏其域,卻從來沒有失去悠久積澱的尊嚴與莊嚴。

我走上摺疊在一個角落內的反覆人工坡道,來到大教堂/清真寺/博物館的廊台。在那裏,你可以近距離欣賞金碧輝煌的鑲嵌聖像畫。所謂「金碧輝煌」,其實已因世紀的流逝而略帶黃黑的黯然;但我更欣賞那黯然──經歷流金鑠石後摻著熔爐餘燼的黯然;彷彿天國的事物降臨地界時,必會因激烈磨擦而出現燒焦的暗影,令神聖蒙上苦難……

我特別留意到廊台一角的《懇求嵌畫》(Deësis Mosaic)。有說它大約完成於十三世紀,亦有說十二世紀,但對於今天一個平凡渺小(尤其比畫中巨型聖像要渺小得多)的觀者來說,一百年的差距好像不算甚麼──反正都過去了。但鑲嵌畫仍在,畫中三個聖像的眼神,仍然保持與大教堂一致的尊嚴與莊嚴,仍然在為蒼生而悲憫:中間的聖像是耶穌,耶穌兩邊是聖母和施洗約翰,他們都向耶穌求情,求祂於末日審判──時間停止於無限的一天──對世人網開一面。

導遊和參考文字都說,《懇求嵌畫》是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瑰寶、是裏面眾多鑲嵌畫的代表作、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宗教藝術的奇葩,儘管它已剥落了一大片,主要剩下的只有幾張十分傳神的臉,包括溫婉惻然的聖母、眉頭頂著哀傷重壓的施洗約翰,和雙眼之中一眼斜望約翰一眼瞪著我們(我們這些遊客)的耶穌。三張臉都有濃濃的人情味──包括最神聖、最神秘的聖子的臉──會令你感到幾個聖像都是親切關懷我們的朋友,會誠摯地分享我們的憂患,直到永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282
  2.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