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這回事(I)遠古至東周:神話與真相的分野

中國人這回事(I)遠古至東周:神話與真相的分野
定價:250
NT $ 198 ~ 225
  • 作者:李乃義
  • 出版社:獨立作家
  • 出版日期:2016-08-1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331637
  • ISBN13:9789869331630
  • 裝訂:平裝 / 210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歷史,從未這麼真實過。
 
  「社會制度是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歷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人類歷史,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李乃義
 
  在本系列的第一冊中,將會追溯遠古時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智人,分析「三皇五帝」的神話與真相,以及周遊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並起的歷史故事。這本書不同於我們課堂上所熟悉的史書內容。作者沒有為任何一個朝代、一個人或者一個歷史事件說事,而是立足大數據、抓住每個朝代與社會的根本,也就是「人」這個因素,來重新為讀者解讀大歷史。讀者們不妨跟隨本書作者的思緒、數據、以及陳述,重走一遍人類起源,認識中國人之所以變成「中國人」的歷程,並重新發現中國人、華人、甚至自己的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套重新檢視中國人幾千年歷史的通史讀物。得力於現代網路,作者得以用當下日益增長的「大數據」不斷地重新認識、講述歷史故事。因此,本系列書是罕見的、從人類走出非洲一直寫到二十一世紀的通史讀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乃義


  美籍華人,1947生於廣州,一歲隨父母遷居台灣,1971年赴美留學,物理及核工雙科碩士。求學期間曾參與海外「保釣」運動,其在台灣和美國的大學時期一直是學生刊物的撰稿人和編輯。20世紀80年代進入矽谷工作與生活,躋身高技術人才之列。2007年從上市晶圓代工公司總經理任上退休,同年出版處女作《這才是你的世界》。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人的來源 (7至1)萬年之前的事
老祖宗的事兒 7 萬年之前
老祖們的遷徙故事 (7-4)萬年前
《海路》擴散
《陸路》擴散
古早時期的「中國人」 (4-1.5)萬年前
中國老祖們的生存故事
 
第二章 三皇五帝與夏商周三代 (3千至1萬)年前的事
農業文明在中國的興起 約9 千年前
傳說的三皇五帝與黃帝時代 5000 年之前
夏商周三代的故事 約4100 年前-西元前771 年
《夏》
《商》
《周》
三代時期中國其它的古老文明
(一) 三星堆文化
(二)「四壩」文化
(三)滇、貴、閩、粤的古文明
(四)「小河」文化
(五)「吳城」文化
從文明到文化
 
第三章 春秋戰國 東周的城邦世界 西元前(770至221)

春秋 西元前(770-476)年
(甲)政治:
(一)鄭莊公
(二)齊桓公
(三)晉文公
(四)秦穆公
(五)楚莊王及吳越爭霸
(乙)經濟
(丙)思想:
(一)易經
(二)管子
(三)老子
(四)孔子
(五)孫子
 
戰國 西元前(476-221)年
(甲)政治
(一)三家分晉之前 韓趙魏被正式封侯之前
(二)三家分晉之後 〈韓趙魏齊楚燕秦+吳/越〉爭雄
(三)統一的過渡期 東周結束之後、秦一統之前
(乙)經濟
(丙)思想
(一)墨家,墨子
(二)道家,列子、莊子、楊朱
(三)儒家,孟子、荀子
(四)雜家,鄒子
 
東周時代所形成的中國式文明
(甲)文藝與科技
(乙)中國式文明
 

前言
 
  為什麼談“中國人這回事",而不是“中國這回事"呢?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嗎?
 
  中國人,難道不就是活在中國的人嗎?可是,當下生活在全球各地的“華人",許多都自認為是“中國人",儘管顯然有點差異。“華人",“中國人",跟當下的“伊朗人"“印度人"“希臘人"“猶太人"、甚或年輕點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等等類似,不都是現今存活在那裡的人群嗎?歷史上,從前生活在那裡的人群,跟今天生活在那裡的人群,是什麼關係?那真成了“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話題了。
 
  人們說“XX人",顯然不只是地方標籤,也是族群標籤。“猶太人",或許是最有名的例子。猶太人曾經是今天以色列所在地的一個部落國家,兩千年前被羅馬帝國征服,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頑強地存活了下來。在流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血緣混融,並未妨礙他們保持原來的宗教信仰,而猶太教的宗教經典同時也是記載他們祖輩的歷史經典,神話結合歷史的宗教信仰,歷代相傳,強化了猶太族群的意識和認同,使得他們在各個人群中,區別出來,有了獨特的標籤。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各有國籍,依然是“猶太人"。今天的猶太人,大致相對集中在以色列(800萬)和美國(600萬)。當然,也有流散的猶太人被完全“同化"的,千年前有一支猶太人遷徙到了當時宋代都城開封附近,他們融化、成為了“華人"。這並不奇怪,世界各地更多的“華人"早已融入當地社會。
 
  人群是會遷徙的動物,多數今天的美國人,是歐洲人遷移到美洲的結果。從前的美洲有過許多國家,那時候的“美國人"可不是今天的“美國人"的德性。古早古早以前的中國世界也有過許多國家,那時候的“中國人"自然也不是今天的“中國特色"。界定這些人群的標籤,跟形成他們的歷史與文化相關,時間、空間、環境、過程,都是因素。所有人們社群的“文化"的背後,直接就是“歷史"積澱在人們身上的結果。
 
  而“文化"這軟體,顯然像基因似地代復一代複製,再強的血緣也未必經得起文化基因的磨合,但“文化基因"也可以變異的相當迅速,適應環境嘛。“歷史",符合現代對“演化"的定義;人群的歷史,無非就是人群社會與文化的演化途徑;而人類,自然也是地球上諸多針對環境而適應、演化的生物之一。
 
  演化,當然是動態的,適應環境嘛。地質在變,氣候在變,人群為了生存,適存的生活技藝和生活方式也在變,人群影響下的生態環境更在變。人群的社會演化,諸多制度、教育、倫理、宗教、經濟、政治,這些集成人群的“軟體",最終反映的,正是人腦的意識和認知,包括文化和認同的標籤。。。
 
  人,生物,都是“內外有別"的,“外國人"嘛,就是“異"類的人囉。簡單說,古人,是時間上的外國人;今天的外國人,則是空間上的“外國人"。(這些,是吾友沈之珍先生說的,很貼切)那麼多“XX人",還好,人類是“智人",智人最獨特的德性之一,便是可“通",中外古今之間都可以互相瞭解、溝通、學習。所有人類的基本建材是一樣的。
 
  現代中國人提倡跟國際接軌,要瞭解外國人,向外國人學習。一百年來,現代中國人也學會了科學、男女平等、技術、工業、高鐵、銀行、兩彈一星等等。當然,也學會了“急功近利"等等。
 
  這裡頭,無所謂“好"“壞",好壞,是人們針對當下境遇的主觀反應。我們只是點出來,互相學習、互相溝通,是人類的法寶。智人的大腦瓜,通的,一學就會,好壞通吃。西元2008年,當今世界的掌門頭頭,美國,發生了“金融海嘯",全球智人們的腦袋瓜立馬開始思考:演化、運行了500年的人類資本制度,合理化人性私欲,體制化法治社會,刺激的科技創新,幾近極致,怎麼還鬧成這樣?下一步,該怎麼辦?回顧人史,可供參考的大型社會制度的演化案例並不多。。。
 
  現代的中國人或地球人,能夠找到的最多、而又相對完整的人群社會演化數據,只有中國人的歷史記述。從前的中國,存在過不同的社會制度,似乎並不怎麼急功近利,但也支撐起一個龐大而相對穩定的社會。西元18世紀近代西方霸權興起之前,西元15世紀初的中國明朝,曾經是那時候全球最大的海權國家;鄭和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完全不以工商貿易為目的,賺錢、利潤,不是那時中國人最專注的事。而歷史數據顯示,急功近利的西方社會的演化,比中國社會成功,就在西元16世紀開始,至少成功地催生了許多迄今為止的人類智慧的極致,科學、藝術等等。這又怎麼回事?
 
  然而,金融海嘯,促使全世界智人大腦再次打開“中國人的歷史"這個數據庫。這也不是第一次,西元20世紀以來,這個數據庫被翻開過幾回。第一回,是西元20世紀初的中國人自己打開的。五四運動,是那時中國知識份子“跟國際接軌"的一次激情的嘗試。今天人們說的普通話、寫的中文,都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結果,真正促進了中國人的人際溝通(包括跟老外),並且使得西洋律法、技術、商貿、制度等軟體能夠轉譯的平易近人,因而普及到中國社會。白話文,無疑是中國人“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做為一個政治運動,五四運動也是成功的;揭櫫的“科學"“民主",蔚為風潮,迄今仍不失為現代中國社會的改造目標。
 
  無需諱言,五四,以及從19世紀末開始至今的各種“現代化",其實就是華人這個群體,為了生存而努力被西洋同化的運動。唯一的不同,在於歷史上的南北朝或宋元時期的被同化,大抵是不自覺的,因為那時來到中國的“胡人"也被中國人同化,結果,胡人被漢化的程度,遠多於漢文化所吸取的胡文化因素。而19世紀之後的中國,自覺地大量汲取西洋文化,“現代化"實質上就是明顯地“西化"、被西洋同化。
 
  做為一個“民族"文化運動,五四的成果,就不那麼完美了。既然要同化,少不得要棄舊,五四“運動"的人物,大抵是反傳統、反“儒"的知識份子,科學、民主,是那時候的新潮“時尚"。“運動"嘛,多數人連“科學"“民主"“儒家"到底是什麼東東都鬧不清楚。他們討論“文化"課題,像魯迅先生那樣表現出深度與真實度的,似乎比較少。
 
  當時流行全面“疑古",揪出了許多傳統中國歷史記述自相矛盾的地方,最終流行“打倒孔家店",以及,全盤否定傳統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負面心態,成為“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的社會代價。然而那時候,放過洋、跟國際接過軌、真正把“科學"領回中國的,有過許多人。我們提兩個跟五四沒大關係、而值得紀念的人物為代表,一個是考古界的李濟,一個是物理界的葉企蓀。疑古嘛,科學的正解,是捲起袖子去田野做考古發掘,李濟,發掘出殷商王朝存在的證據,科學地確定了中國人的一段早期歷史,激勵了中國人一連串的考古發現,龍山、仰韶等等。科學嘛,科學的正解,是把科學的邏輯與知識輸進中國人的大腦袋瓜,葉企蓀放棄在美國的物理研究,回到清華大學辦物理系,畢生宣導“科學救國",遠離政治,死於文革迫害;然而,現代中國兩彈一星的科技元勳,許多是葉企蓀栽培出來的。
 
  李濟和葉企蓀,做為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份子(這可是很“儒"式的,一點也不西式),甚至跟五四頂牛。李濟證實了,傳統的中國歷史記載,相當程度可信。葉企蓀證明了,科學是個人類理性的方法學,智人都學得會,中國人只要肯學,一定學得會、做得到,難如登天的兩彈一星,中國人不也都“國產化"?(就在那個艱難的1960年代!)
 
  第二回,是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打開的。時值抗日戰爭,那時候的中國人顛沛流離;一個被英國政府派駐中國的劍橋學者,李約瑟,倒因此有機會深入中國民間考古。他駭然發現,這個古老的中國民族,歷史上存在大量驚人的科技發明,深深傳播到從前的世界各地,影響了人類社會。他後來回到劍橋大學任教,編著了“中國的科技與文明",提出了有名的疑問:“為什麼中國人有科技而無科學?",迄今仍然是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哉問,題目本身,直指人性。
 
  這一回,歐西知識份子認識到,人類科技昌明的今天,急功近利,這個習性,已經達到足以危害全球的地步。然而,人類史上的社會,似乎僅只中國從前的社會,不全以“利潤"做為社會制度平臺。當然,中國社會,未必可以複製到其他的人群環境;現實地說,就在200年前,中國社會還是西方社會競爭下的失敗者。但是,且打開這個數據庫,瞧瞧從前中國人是怎麼個習性的吧,或許中國人的歷史可以提供一些新鮮點子。。。
 
  “中國人"這個標籤,顯然不全是“面子"或“禮教"的標誌而已呢。現代華人或中國人瞭解自己或“中國文化"嗎?時間已到了西元21世紀,全世界積累了太多新的發現與認識,是前人記述歷史的時候並不知道的。結合傳統中國史料的數據,人們也該理性地重新認識中國人的歷史,以及,“中國人"了。
 
  首先,全球所有人群的歷史記述,相當一大部分都是記載各國的政治史或統治史或經濟史,圍繞著“利權"二字在轉,描繪的不是政權就是金權。傳統的中國歷史記述,自然也不例外。這本身,就已經說明一個問題,真實的中國人的歷史是怎樣的?中國人的族群、全球各地的人群,都是倚賴政權或金權才存活至今的?
 
  以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做為歷史的時代標記,當然也符合現實,畢竟人類社會也是智人集群的自然演化。統治機器的管治,權力制度,國家與朝代,自有演化成那個德性的基礎。但歷史記述裡頭,也不儘然是政治話語,我們只是需要將數據或實況提取出來,重新描繪一個人群與社會經歷過的、更真實的景象,還原歷史。政治,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時候是刺激因素,有時候是制約因素。
 
  其次,現代科技使得地球變小了,全世界人類的接觸越發緊密。在人類演化的歷史長河裡,早期智人老祖宗們為了生存,習慣於物種間的生存競爭,獵殺、吃光某一類動物,經常發生。人類倚賴“智慧",早已站在生物鏈的頂峰掠食者位置。習慣於生存競爭的人性,在農業文明開始的過去一萬年內,也開始了人類自己物種內的內鬥,人群之間的“競爭"“奪權",有增無減。從過去一萬年的人史看,人際競爭,使得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與科技,相當一大部分,要不用於製造武器,去消滅另一個同類,要不用於賺錢或統治,去奴役另一個同類。
 
  社會制度,做為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模具,作用當然很大。歷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世界各國歷史當然更沒少改朝換代。人類史上的戰爭或革命,做為人群之間解決爭端的手段,社會成本很大,是人群在互鬥和犧牲。各國歷史的輪迴裡,人們業已習慣於戰爭暴力下的“人性",雖然這不是人類冀求的人道演化的方向。
 
  而現代知識檢視下的人類歷史,戰爭與和平,政治與經濟,都是人類自己物種內的人群社會行為,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又回饋影響到人們的〈意識、思維、認知、制度、文化等〉這些可以互相學習、規畫、設計、安裝的習性。這才是重新翻開中國人的歷史這個數據庫的最佳視角和視野。
 
  所以,我們要談“中國人這回事"。從時間軸上去瞭解過去的“中國人",比瞭解空間上的“外國人"容易些,他們都跟我們不大一樣,可以激發我們認識自己。所有人的“歷史",他們的過去,他們的生存,除了大自然的環境因素之外,他們族群的演化,是他們自己的意識、思維、認知的(重複回饋與安裝)的結果。
 

內容連載

《戰國》時期,西元前(476-221),共255
 
(甲) 政治
 
為了強化印象,暫且放下春秋戰國,先瞭解一下,城邦“國"能長的什麼樣子?
 
春秋結束後800 年,東漢再次通西域後,記載了和闐地區東北邊、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角,有個小國,叫做“精絕國",現代考古認為,就是今和田地區的尼雅遺址。當時記述精絕國有“戶480、口3360、勝兵500 人",現在出土的有房舍、橋樑、佛塔、漢文簡、佛經殘卷等。
 
重點是,“王治"(有個國王)、城防、軍隊(勝兵500 人,勝,強壯的意思)、人民(哪怕只有3360 人)、生存方式(那時,尼雅河沒乾涸,綠洲種糧、菓,畜牧)。類似的“國家",西元15 世紀鄭和下西洋,曾俘虜過敵對部落的酋王、也帶回過親善的酋王,他們的邦國,大致都不過萬人。
 
相對來說,春秋時期的中國世界裡的邦國雖然要大的多,仍然不算太大。關鍵在於,當時的生產方式,比如,草原或叢林,土地、氣候與環境能夠承載的人口大不了,1 萬人的部落國或城邦國,算是可以了。成吉思汗最旺的時候,蒙古草原上也不過2 百萬人游牧。實際上,那時的中國世界,因為是農業文明的關係,可以養育的人口較多,記載有120多個國家的名字,就是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兼併到末代霸主、越王勾踐併吞吳國的時候,越國是戰國初始的大國,但相鄰的國家,一個巴掌數完。
 
這,就是西元前476 年,戰國時代起始點的國際形勢:歷史記述,當時的中國世界,太小的城邦國之外,城池眾多的大國是晉、楚、越、秦、齊、燕。中原小國是鄭、宋、魯、衛,邊緣小國是巴、蜀、中山(晉冀間的太行山區,白狄)。當然,周,仍然存在,周王室,是最小的城邦之一。並且除了少數中原小國之外,齊、秦、晉、燕,無不參雜有蠻夷戎狄的成份與文明,然而,畢竟都浸泡在中國文化的氛圍裡了,風俗、習慣、文字、技藝、用具、政治等軟體平臺,漸漸趨於雷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198
  2. 新書
    79
    $198
  3. 新書
    79
    $198
  4. 新書
    85
    $213
  5. 新書
    88
    $220
  6. 新書
    9
    $225
  7.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