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這一代,稍微早一點、稍微晚一點的人,大概都多多少少受到五四運動及五四運動以後,三〇年代以及抗戰現實的影響。苦難的現實使人無法逃避,所以從我們讀書的時候開始,從小學開始,都有一個精神在後面鼓動我們,那個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種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在二十世紀的五〇年代,仍然成為臺灣知識分子鼓動生命的源泉。───尉天驄

  《在徬徨的年代:〈筆匯〉與五○年代》收錄「2015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活動紀錄,以《筆匯》、《文學季刊》、《文學雙月刊》、《文季》為主軸,探討「戰後人文思潮與臺灣文學的轉折」,由劉大任先生與張錯教授回顧戰後初期亞洲文化的變遷,以及陳芳明教授與楊澤先生細數1949年以來的臺灣文學發展,最後由尉天驄教授總結。本書並收錄相關學術論文及尉天驄教授的訪談記錄,讓我們能對這一段人文思潮與臺灣文學轉折有更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近年來致力於史料數位保存,及促進數位人文學術發展,搭建史料與學術研究結合之平台為期許。「政大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即是落實此目標之具體行動,每年定期舉行,提供研究者利用圖書館所建置之數位典藏之史料,進行研究成果發表與意見交流之平台。為讓更多關心者能參與,特將論壇之文集集結成冊出版系列專書,協助推動史料研究之創新學術發展。
 

目錄


●館長序

引言

對談

●戰後初期亞洲文化變遷     陳芳明╲主持 劉大任、張錯╲對談
●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文學   林載爵╲主持 陳芳明、楊澤╲對談

結語

論文

●文化政策下的「五四」詮釋──戰後初期至五○年代的臺灣文學轉折
●一九六〇年代文學與藝術交織的光芒──以《筆匯》革新號與五月畫會為例
●「官方論述」與「文學自主」的消長──論《筆匯》革新號與《革命文藝》的文學創作觀
●從「寫實」到「現實」──論《文學季刊》、《文季》與臺灣文學思潮的「左轉」
●存在主義與左翼傳統的交會──重探「文季社群」六、七○年代的發展軌跡 

口述歷史
●也可算是一次自我文化的摸索和啟蒙 尉天驄

文獻選輯
●在那樣的日子,大家不斷地追尋!懷念《筆匯》歲月 尉天驄
 

內容連載

今天大會氣氛這麼溫暖,即使像我這麼一個身體狀況不佳的人,也止不住做一些思考。這包括我們文學的問題,也包括我們生存的問題。千言萬語,我想從一位年輕朋友不久前的談話說起。
 
這位年輕的朋友,大學即將畢業,家庭生活優越,學習生活優良,但他說他很苦悶,日子過得非常空虛,似乎想要抓住什麼也無能為力。他問我:「你們辦《筆匯》和《文學季刊》的時候,正是臺灣處於有各種發展可能的階段,有的人把著眼點放在現實的物質利益上。而你們這一群朋友卻選擇那麼天真,那麼浪漫,那麼具有理想主義的幹勁,即使受到挫折也仍然那麼自得其樂,這有什麼原因呢?」
 
我就很簡單的回答說:我們這一代,稍微早一點、稍微晚一點的人,大概都多多少少受到五四運動及五四運動以後,三〇年代以及抗戰現實的影響。苦難的現實使人無法逃避,所以從我們讀書的時候開始,從小學開始,都有一個精神在後面鼓動我們,那個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種人文精神。使他做任何事,都有一種使命,一種任務,一種目標,一種理想,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生活好壞, 賺多少錢,得到怎樣的物質享受,而是有一種至高的東西在引導著大家。
 
這種精神似乎在抗戰勝利以後,在二十世紀的五〇年代,仍然成為臺灣知識分子鼓動生命的源泉。
 
李遠哲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他的一位朋友說:「這也與他受的中學教育有關。」李遠哲讀新竹中學的時候,正是辛志平先生當校長的年代,他是一位開放的自由主義者,他拆除學校的圍牆, 圖書館藏書也十分豐富,其中有兩本開明書局出版的雜誌,一本叫做《開明少年》;一本叫做《開明中學生》。它們為同學們在思想上作了普遍的啟蒙,據說其中一篇舊俄的小說《藍色的毛毯》, 就啟發了很多人攻讀化學的熱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298
  2. 新書
    9
    $315
  3. 新書
    9
    $315
  4. 新書
    9
    $315
  5. 新書
    93
    $326
  6. 新書
    95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