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種迷戀的剖析

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種迷戀的剖析
定價:380
NT $ 160 ~ 468
  • 作者:伊恩.博斯崔吉
  • 原文作者:Ian Bostridge
  • 譯者:吳家恆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7-10-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504997
  • ISBN13:9789860504996
  • 裝訂:平裝 / 35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經濟學人雜誌》選為2015年度好書!

  舒伯特在病痛折磨下,以德國詩人穆勒24首詩為本譜作了冬之旅聯篇歌曲,詩作描寫失戀的種種心情與情境,加上舒伯特的譜曲,而成為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也成就令世人魂牽夢縈的經典之作。

  當時舒伯特是在什麼經歷之下,完成這一連串作品? 或許由近30年來詮釋冬之旅的最佳男高音暨牛津大學歷史博士——伊恩.博斯崔吉能帶來最佳的解答!

  博斯崔吉以演唱者與歷史學者的雙重身分,對冬之旅做多層面、多角度的細緻解析:對音樂本身的分析,也分享演唱詮釋的竅門,更從歷史、文學、文化研究、哲學各種角度,探索音樂與詩文背後的意涵。

  冬之旅本身是一趟旅程,而博斯崔吉長達三十年的探索,也是一趟旅程。這本書說明了何以博斯崔吉演唱的冬之旅如此豐富,也會讓讀者——包括音樂愛好者與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對冬之旅產生全新的理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伊恩.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


  牛津大學歷史博士,因熱愛音樂在一場大賽獲獎後成為一名專業歌唱家,擅長演唱舒伯特、舒曼、布瑞頓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對歌曲獨到見解及纖細敏銳的詮釋,被英國《留聲機雜誌》譽為「令人難以忘懷的演出」,更是當代演唱《冬之旅》第一把交椅。 本書《Schubert’s Winter Journey: An Anatomy of an Obsession》,被《經濟學人雜誌》入選為2015年度好書。
 
 

前言

  對那些嘲笑我的人,我懷著滿腔的愛,我帶著這顆心……流浪到遠方。年復一年,我唱著歌。每當我想謳歌愛情,卻轉成苦痛;而當我想傾訴心中苦楚時,卻唱成了愛。——舒伯特,《我的夢》手稿,一八二二年七月三日

  《冬之旅》(Winterreise)是一部寫給人聲與鋼琴的聯篇歌曲,總共二十四首,是舒伯特在他短暫一生近尾聲時所寫。一八二八年,他在維也納去世,年僅三十一。

  舒伯特創作極豐,旋律足已顛倒眾生,即使在當時就已經聲名在外;然而,《冬之旅》顯然讓他的朋友困惑不已。即使過了三十年,舒伯特一個交往密切的朋友史鮑恩(Joseph von Spaun)依然記得他們這群朋友對《冬之旅》的反應:

  舒伯特有段時間非常抑鬱寡歡。我問他在煩什麼,他就只說,「再過不久,你聽到就曉得了。」有一天他對我說,「今天到蕭伯(Schober)家裡,我會唱一組可怕的聯篇歌曲。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我花在上頭的力氣超過其他歌曲。」於是,他就以充滿情感的歌聲,唱了整套的《冬之旅》。這些歌曲哀傷抑鬱的聲調讓我們說不出話來。蕭伯說他只被〈菩提樹〉這首歌所感動。對此,舒伯特回答,「我喜歡這些歌勝過其他的歌曲,以後你也會同樣喜歡它們的。」

  另一位好友梅霍佛(Johann Mayhofer)是公務員、詩人,舒伯特曾跟他住在一起(舒伯特曾把他寫的詩入樂,共計四十七首)。在他耳中,《冬之旅》傳達了心中的創傷:

  他生重病已有好一段時間[他在一八二二年底染上梅毒],諸多不順,暮色初現,生命的冬天已經降臨。詩人的諷刺扎根於絕望之中,吸引了舒伯特:他以尖刻的語調表達出來。

  史鮑恩談及這部聯篇歌曲的誕生時,對於其中個人與美感的層面感到格外困惑。「他最動聽的歌曲,尤其是《冬之旅》,是在他心神激盪的狀況下寫的,他英年早逝,實根源於此,我心中對這點毫無懷疑。」

  這些敘述中有些神話的意味,尤以史鮑恩的敘述為然,令人想到耶穌在客西馬尼花園的情景——心中的沮喪,身旁的人會錯意,一股神祕感,別人要到他死後才了解。舒伯特在世時乏人欣賞、不受喜愛、並不成功,這種「可憐的舒伯特」的看法根深柢固,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從音樂賺了不少錢,出入名流(或許還有貴族)的沙龍,雖然受到批評,但也受到讚揚。舒伯特或許算是第一個在教會職位或是貴族贊助的翼護與限制之外,以自由工作者的身分從事創作的大作曲家。他雖然也有年少輕浮的時候,但表現得可圈可點。以受歡迎的程度而論,舒伯特的音樂在維也納僅次於羅西尼。當時一些大音樂家都演奏、演唱了他的作品;他的收入。

  也頗豐厚。報章對《冬之旅》並非不聞不問。這裡就有一篇刊登於一八二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劇場時報》(Theaterzeitung)的文章:

  處處可見舒伯特巧思獨運,藉此,凡是接近的人,都被他帶走,穿過深不可測的人心,直至遠方,在霞光中,心中充滿渴念,預感無邊暮色將至,但同時,在人生種種限制所帶來的輕微痛苦,又伴隨著無法以言詞表達的令人顫抖的福佑之預感而至。

  這位作者的措詞用語雖然犯了點浪漫人士的空泛毛病,但他清楚感受到、並試圖表達這部作品的崇高;音樂的質地精良至斯,使得那原本很容易被誤歸為不過是眾多自傷自憐情詩之一的文字也為之改變。對初接觸的人來說,《冬之旅》是音樂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之一:它雖然陰暗,但卻能觸動人心。最後一首〈搖琴人〉唱完之後的寂靜伸手可觸,那種寂靜只有巴哈的受難曲能喚起。

  然而「初接觸」這個想法卻不免讓人擔憂。這是另一個理由來寫一本關於這部作品的書:以解釋、說明、探索背後脈絡並細細鋪排。以鋼琴來伴奏的歌曲已經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也早已失去了它在音樂廳的獨尊地位。古典音樂已經是個小眾市場,而「藝術歌曲」(Lieder,美國人則稱為art songs)更是其中的一個小眾產品;但《冬之旅》無疑是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應該跟莎士比亞和但丁的詩、梵谷和畢卡索的畫、白朗蒂姊妹和普魯斯特的小說一樣,成為我們的基礎經驗的一部分。這部作品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響起,引起關注,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其中還包括在時空上迥異於一八二○年代維也納的文化中:這篇序言我是在東京寫的,《冬之旅》在此與在柏林、倫敦或紐約一樣動人。

  在這本書裡,我想把每一首歌都當成一個平台,以探索其源流;把作品放在歷史的脈絡中,但也在當代、在故紙堆裡尋索意料之外的新連結——文學、視覺、心理學、科學與政治。從音樂的角度來分析勢不可免,但這本書並不是有系統的《冬之旅》指南,這種書已經很多了。我沒有資格在這個音樂學的傳統下分析音樂——我沒在大學或音樂學院念過音樂——這對我有其不利之處,但說不定也是個方便之處。庫克(Nicholas Cook)探討「在聽者的經驗與以理論術語描述或解釋之間的分歧」(出自他的精彩研究《音樂、想像與文化》(Music, Imagination and Culture))。實驗證明,即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聽到音樂的時候,也不見得會從技術的角度來分辨其形式;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除非是刻意分析,否則我們對音樂的注意是時斷時續、甚至是漫不經心的,而不是一味側重理論——就算我們聽的是一首屬於偉大傳統、雄辯滔滔的曲子,例如一首貝多芬的交響曲或是巴哈的賦格曲。像《冬之旅》這樣結構零散的作品——共有二十四首歌曲,堪稱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概念專輯——其中會有一些不斷出現的模式或是和聲設計值得點出;但我的做法或許可稱之為「現象學模式」,追索聽者與表演者承載文化訊息的主觀軌跡,而不是為轉調、終止式或根音位置作分類。

  我藉著蒐集了如此互異的資料,希望能闡明、解釋並加深我們共同的反應;能讓那些已經知道這部作品的人,體驗更加深刻,同時也能接觸到還沒聽過或還沒聽說過《冬之旅》的人。這關鍵往往還是在於作品本身——我們怎麼唱它?我們應該如何聽它?——而藉著把它放在一個更廣的架構,我希望,在心生讚嘆訝異的同時,也能帶來陌生、出奇的觀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160
  2. 二手書
    68
    $260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79
    $300
  6. 新書
    79
    $300
  7. 新書
    9
    $342
  8. 新書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