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

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
定價:320
NT $ 240 ~ 288
  • 作者:吳宏一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8-04-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82542
  • ISBN13:9789573282549
  • 裝訂:平裝 / 29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目錄

詩經國風新繹.自序  7
舊版《白話詩經》前言  15
詩經學關鍵人物及著述書目舉要  27
 
國風解題  40
周南解題  46

關雎  48
葛覃  57
卷耳  61
樛木  65
螽斯  69
桃夭  72
兔罝  76
芣苢  79
漢廣  85
汝墳  91
麟之趾  96
 
召南解題  102
鵲巢  103
采蘩  107
草蟲  111
采蘋  116
甘棠  120
行露  124
羔羊  129
殷其靁  133
摽有梅  137
小星  142
江有汜  146
野有死麕  151
何彼穠矣  154
騶虞  158
 
邶風解題  162
柏舟  164
綠衣  169
燕燕  174
日月  178
終風  182
擊鼓  186
凱風  190
雄雉  194
匏有苦葉  198
谷風  204
式微  210
旄丘  214
簡兮  218
泉水  223
北門  228
北風  232
靜女  236
新臺  241
二子乘舟  245
 
鄘風解題  250
柏舟  251
牆有茨  255
君子偕老  258
桑中  264
鶉之奔奔  269
定之方中  273
蝃蝀  278
相鼠  282
干旄  286
載馳  291

 

自序

詩經國風新繹 


  一

  本書重新譯解《詩經.國風》,主要是依據拙著《白話詩經》聯經版三冊增訂加注而成。譯文仍採直譯,解析更求詳盡,所加新注則以簡明為主。

  回想從中學時代接觸《詩經》,至今已逾六十年。初由朱熹的《詩集傳》入手,後來兼採眾說,不主一家,一直在摸索之中。進臺大中文系讀書後,從大學本科到研究所,系中開設《詩經》專書課程,先後由屈萬里老師、何定生先生講授。屈老師是我敬愛的經師,治學嚴謹,望之儼然,對經史之學及先秦文獻的研究,特別重視資料的辨偽考證,真可謂深造有得,成就可觀。可是因緣湊巧,我選修過屈老師講授的《尚書》及「古籍導讀」等其他課程,卻獨漏他講授的《詩經》一科。何定生先生是顧頡剛的入室弟子,講《詩經》是由禮樂切入,據說他講課非常活潑,與屈老師大異其趣,但那時我正日夜忙於趕寫博士論文,連去旁聽也不可能。也因此,嚴格說,對於《詩經》的研讀,我其實並無「師承」可言,頂多算是「私淑」而已。

  後來在臺大等校中文系教書,適值同事前輩裴溥言教授偕其夫婿糜文開先生出版《詩經欣賞與研究》等書,引起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覺得用白話來譯注解說《詩經》,要比傳統的文言簡注方式,更便於初學者閱讀。這是一項看似容易卻艱難的工作。

  一九八○年前後,石永貴先生入主台灣新生報,邀我撰寫《白話論語》一書,在該報連載,後由該報出版單行本。因為獲得讀者熱烈的反應,因而增加了我以白話譯解《詩經》的信心。一九八六年我應聘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聯經出版公司劉國瑞董事長來訪,發現我辦公桌上正擺著一疊《白話詩經.國風》的初稿,立刻要我答應該書將來由聯經出版。不久之後,石永貴先生調任中央日報社長,梅新擔任副刊主編,他們都邀我寫稿。於是《白話詩經》的〈國風〉部分,就以每週一篇、每篇兩三千字的方式,連載於《中央日報》的副刊「長河」版。刊出後,多家書店曾表示有意出版,我都以早已答應聯經婉拒。那時候我承蒙吳大猷院長的好意,正為中央研究院籌設中國文哲研究所,同時在臺大中文系專任,工作非常忙碌,眼睛又不好,曾住院手術,聯經出版公司的編輯吳興文先生自動為我剪報配圖,累積到一定的篇數,即由聯經正式出版發行。《白話詩經》的第一、二兩冊,就是這樣出版的。出版後也還受到讀者歡迎,分別印行三至五版,每版兩三千冊。

  後來我離開臺灣,到香港中大、城大任教,因為眼疾未癒,教學工作又非常冗繁,《白話詩經》的撰寫,不得不暫時停頓。這一停頓,就是好多年。一直到二○○九年初,我在決定香港退休、回臺灣定居的同時,才終於完成十五〈國風〉的所有部分,交給聯經公司出版《白話詩經》第三冊。第三冊的「新繹」部分,引證比前二冊詳細,是基於讀者的建議。

  退休返臺之後,閒居多暇,幾乎每天清晨六點左右就起床撰稿,至傍晚才休息,除吃飯、午休外,很少外出活動,也不應酬。雖然有時覺得累,卻樂在其中。這幾年間,不但完成了我《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所謂「人生三書」的修訂工作,同時也完成了一些新著作,包括由遠流公司出版的《詩經雅頌新繹》(出版社建議易名為《詩經新繹.雅頌編》)二冊。

  《詩經新繹.雅頌編》是《白話詩經》的後續之作。以前聯經版的《白話詩經》三冊,只有十五〈國風〉,沒有二〈雅〉、三〈頌〉;只有語譯,沒有音注。如今,在我用「新繹」之名重新闡述古代經典的計劃中,《詩經新繹》成為我必須最早完成的工作目標。預定先完成〈雅〉、〈頌〉的部分,再回頭修訂十五〈國風〉,同時加注。
 
  二

  以前我受囿於時代風氣,只願意把《詩經》視為純文學,現在我認為它不只是春秋中葉以前民間的風土歌謠、朝廷的獻詩樂歌、廟堂的祭祀舞曲,不只與禮樂的關係密切,而且它確實是周朝用以宣揚政教風化的一本詩歌總集(說是選集也可以。請參閱拙著《詩經與楚辭》一書)。它在孔子整理編訂以前,應該至少經過周公制禮作樂、宣王中興、平王東遷前後三次的編訂過程。從周公的制禮作樂,到孔子所感嘆的禮崩樂壞,這個過程,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無論如何,它在孔子採為教本、奉為經典以後,兩三千年來一直成為讀書人不能不接觸的傳統文化教材。歷代為它注疏解說的學者及著作很多,所謂漢儒、宋儒、清儒,所謂「毛詩」、「三家詩」、《鄭箋》、《孔疏》、《朱傳》等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時代風氣。在不同的時代風氣影響之下,幾乎《詩經》的每一篇,甚至每一句,都各有不同的解釋。所謂「詩無達詁」,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現象。

  對於十五〈國風〉,我也一直以為產生的時代和地域,與周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以及周公召公受封的關係,非常密切。武王伐紂克商之後,為了化異求同、封藩建衛,曾經分封功臣及同姓親屬。例如封功臣呂望姜太公於齊(今山東臨淄附近),封周公旦於魯(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於燕(今北京),等等。並且褒封古代帝王的後裔。例如封黃帝的後裔於祝(今山東歷城附近),封神農氏的後裔於焦(今安徽亳州附近),封祝融的後裔於鄶(一作「檜」,今河南密縣附近),封堯的後裔於薊(今北京一帶),封舜的後裔於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封禹的後裔於杞(今河南杞縣)。對於商紂的後裔也沒有趕盡殺絕,仍舊封其嫡子武庚於殷(今河南安陽),「以續殷祀」,只是將商朝王畿之地,分為邶、鄘、衛,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別駐守監管,合稱「三監」。

  沒有想到克商之後,武王西歸鎬京,建立周朝不久就死了。繼立的成王,因為年幼,由周公、召公等人輔政。管叔、蔡叔不服,散播謠言,說攝政的周公將篡奪大位,加上紂子武庚也想復國,於是聯合奄(今山東曲阜)、徐(今江蘇北境)等等方國起兵叛亂。周公奉命東征,豳地之人從征的很多,經過三年,終於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平定了「三監」之亂。同時,由於成王後來對於周公的公忠體國,已有深刻的認識,對於周公的制禮作樂,也認為確是治國理政之方,所以沿用了武王、周公所規劃推行的分封制度。

  首先為了消滅殘餘的殷商勢力,命令諸侯在雒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號稱「成周」,並遷殷商頑民於此,加以控制。另外,改封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改封武王弟康叔於朝歌,合邶、鄘、衛之地,國號衛。各賜以殷商若干遺族。又以周公、召公輔政,與畢公為三公,並將奄國舊地封周公長子伯禽,國號魯;以北燕之地封召公之後裔,國號燕,其用意皆在於「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鞏固周朝的統治。周公旦死於成王在位之時,召公奭則活到康王之世。成王、康王是西周分封諸侯最盛最多的時期。據傳所封有七、八十國,其中與周同為姬姓的,即有四、五十國左右。

  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記載,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除上述之外,還封王季(季歷)之兄太伯、虞仲(仲雍)的後裔於吳(今江蘇蘇州);封文王之弟虢仲於東虢(今河南滎陽附近)、虢叔於西虢(今陝西寶雞附近)。其他封給文王子輩的諸侯國,有叔振鐸的曹國(今山東曹縣),叔鮮的管國(今河南鄭州),叔度的蔡國(今河南上蔡),叔處的霍國(今山西霍州)、叔鄭的毛國(今河南宜陽),以及郕(今山東汶上縣附近)、聃(今湖北荊門附近)、郜(今山東成武附近)、雍(今河南焦作附近)、滕(今山東滕縣)、畢(今陝西咸陽附近)、原(今河南濟源附近)、酆(今陝西西安附近)、郇(今山西臨猗附近)等等。封給武王子輩的諸侯國,有成王同母弟叔虞的唐(今山西太原),還有邘(今河南沁陽附近)、晉(前身即唐,今山西曲沃附近)、應(今河南魯山縣一帶)、韓(今山西芮城一帶)等等。封給周公子輩的諸侯國,除伯禽之魯國外,還有凡(今河南輝縣)、蔣(今河南固始)、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東金鄉)、胙(今河南延津)、祭(今河南鄭州附近)等等。這些姬姓國,上至燕,南至江、漢中下游,主要就分布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境內。和十五〈國風〉的地域基本上是重疊的。

  此外,還有很多異姓國,包括有功於周朝和有親戚關係的,最著名的是自古與姬姓聯姻的姜姓國,分封於齊、紀、向(俱在山東境內)和申、呂(俱在河南南陽附近)等地;其他還有莒(嬴姓)、郯(己姓)、鄫(姒姓)、鄢(妘姓)、摯(任姓)、鄧(曼姓)、楚(羋姓)等等,分布大江南北各地,真是不勝枚舉。總括而言,十五〈國風〉產生的地域,俱在其中矣。

  分封諸侯的結果,使周王室通過血緣關係,建立了宗法制度,有了一定的禮制,可以統轄各地方的行政系統,大大地提高了周朝王權的地位。西周初年的成王、康王,可以說已由夏商王朝的諸侯之長,一躍而成為諸侯之君,擁有了天子之尊,真的可以號令諸侯。周公旦和召公奭也真的成為國之大臣。所謂「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可以想見當日概況。他們的後代也都同樣擁有尊崇的地位。後來的周厲王,因暴虐失政,國人起義,他在公元前八四一年出奔彘(今山西霍縣)時,據說朝中即由召穆公虎和周定公二人共同行政,號稱「共和」(一說:「共和」是指由共伯和執政)。這兩位執政大臣,就是召公奭和周公旦的後裔。當人民起義時,厲王的太子姬靜,即後來的周宣王,更曾躲在召穆公家中;賴召穆公之助,才得以脫險。後來又靠召穆公等大臣的擁護和輔佐,也才能登上王位。

  周宣王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號稱「宣王中興」,開始起用西陲的秦人。先是以秦仲為大夫,後來又重用其子秦莊公,讓他們帶兵攻伐西戎。另外還命令尹吉甫、南仲等,出兵征討玁狁;更派南仲、皇父、程伯休等,率軍沿淮水東下,征伐徐國。先後幾次大勝利,奠定他的中興大業,也因此成為〈風〉、〈雅〉詩人歌頌的對象。

  宣王雖然號稱中興,但其實西周王朝從昭王、穆王開始,已趨於衰落。周夷王即曾下堂見諸侯,可見諸侯已漸坐大,不聽中央的節制命令,而厲王的出奔,周、召的共和,更說明了周王朝早就出現內部矛盾和社會對立的情況。到了周幽王時,由於寵褒姒、黜申后、廢太子宜臼,最後被申侯聯合西戎、犬戎等外族,攻殺於驪山之下。西周遂告滅亡。太子宜臼不但被申侯、魯侯等擁立為天子,而且在秦襄公、鄭武公、晉文侯等擁護下,由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遷都到東方的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陽)。從此進入東周,亦即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是依孔子所纂魯國史書《春秋》來命名的。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在他出生以前,周王朝和諸侯之間,還維持一定程度的宗法關係,周公制禮作樂的影響也還存在,《國語.周語上》召公諫厲王所說的:「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以及諸侯在政治外交場合的賦詩風氣,也依然時而有之,並沒有滅絕。真正的禮崩樂壞,是在孔子長大以後才深切感受得到的。孔子嚮往西周的禮樂文明,崇尚周公的制禮作樂,因而他蒐集整理當時流傳的《詩》或《詩三百》(《詩經》早期的本子),來做為弟子研讀的教本。《論語.子罕篇》所謂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史記.孔子世家》所謂「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從中可以看到孔子對整理《詩經》的貢獻。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到這時候才可以說有了定本。

  不只十五〈國風〉的很多篇章,和上述種種關係密切,即使是〈雅〉、〈頌〉部分,例如〈魯頌〉、〈商頌〉,也多淵源於此。
 
  三

  我一向不喜歡作偏勝的主張,研讀《詩經》的基本態度也一直是:兼採眾說,不主一家;只要古注舊說講得通的,就覺得應該兼容並蓄,不應該偏廢。例如周代有周代的禮制,只要詩篇中有可考定的,就應該信從,沒有憑空臆測的道理。讀書做學問,本來就應該尚友古人,實事求是。

  為了幫助讀者在閱讀《詩經》之前,對《詩經》的內容概況及其流傳情形,先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因此我除了保留舊版《白話詩經》的「前言」之外,還參考近人的研究論著,另編〈詩經學關鍵人物及著述書目舉要〉一種,列於書前,提供給有志於研究的讀者,作參考或對照之用。杜甫詩說得好:「不薄今人愛古人」、「轉益多師是汝師」,願與讀者共勉。

  最後,要對遠流編輯曾淑正的費心配圖和再三校對,表示誠摯的謝意。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初校後
二○一八年二月再校
 

內容連載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鐘鼓樂之。
 
【直譯】



關關和鳴的雎鳩, 並棲黃河的沙洲。
嫻靜美麗的姑娘, 是君子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右順流採擇它。
嫻靜美麗的姑娘, 醒時睡時追求她。
想要追她追不到, 醒時睡時都心焦。
相思情意長又長, 翻來覆去睡不好。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邊右邊採著它。
 嫻靜美麗的姑娘, 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邊右邊採下它。
 嫻靜美麗的姑娘, 敲鐘打鼓歡迎她。
 
 【新繹】

〈關雎〉選自〈周南〉,是《詩經》的第一篇。〈周南〉是十五國風之一。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住在現今洛陽一帶,統治東方諸侯。〈周南〉據說就是在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區所採集的詩歌。也有人說:周南地區,在今洛陽一帶,南則指南方音樂,兼採有江漢流域的詩歌曲調。寫作時代說法不一,可以早到周文王,晚到東周之際。《詩經》通常採用每篇第一句裡的兩個字或幾個字,來作為篇名。〈關雎〉就是從詩中第一句「關關雎鳩」取其二字來的。

據〈毛詩序〉說,〈關雎〉篇寫的是「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這表示它在〈國風〉中地位非常重要。所謂「后妃之德」,是說「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有人以為詩中的淑女指太姒,君子指文王,這就是所謂文王之化,后妃之德。〈國風〉中的詩篇,以二〈南〉為首,二〈南〉又以〈關雎〉冠首,可以看出在原始《詩經》編者的心目中,〈關雎〉篇必能反映周公制禮作樂的用意,和孔子溫柔敦厚的詩教。換言之,它和禮樂關係非常密切,大有移風易俗的功能。所以《毛詩》的〈關雎序〉,不只為〈關雎〉一篇作序而已,它還為全書作了概括的說明。也因此,筆者不嫌其煩,把它全文錄在文末,並加譯解,供讀者參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240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79
    $253
  6. 新書
    79
    $253
  7. 新書
    85
    $272
  8. 新書
    9
    $288
  9.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