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 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

改變 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
定價:320
NT $ 45 ~ 288
  • 作者:何宗勳等人
  • 出版社:社團法人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 出版日期:2018-05-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639100
  • ISBN13:9789869639101
  • 裝訂:平裝 / 269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每個故事,都鼓勵著我們不要對政治失望。紀正、陳曼麗、蕭新煌強力推薦。
  總統府資政、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蕭新煌

  這十二位積極的公民權實踐家,都有新中產階級的專業人士背景,更都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改革意識。說他們是「自由派中產階級」,最傳神不過。而他們積極加入的公民社會運動和組織則大多是求變、求改革的倡議運動和組織。
 
  讀完這本書的十二則故事後,我不禁要說,這不正是台灣民主發展歷程中,十二段貫穿「自由派新中產階級→求改革倡議公民組織→打造台灣民主」三合一關鍵連結的精彩個人史嗎? 更進一步說,台灣的當代民主成功史的背後,不正是這十二位公民社會運動實踐家的數千倍、數萬倍人數所結合的力量和無私的奉獻嗎?
 
 
  國際知名運動員、希望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紀政

  堅守公民大大大,政府小小小的信念不移,而此書的十二位公民實踐者的事蹟與行動不僅感人肺腑,更是激勵人心,讓所有閱讀者不禁捫心自問:「我為台灣這塊美麗土地做了些什麼?」
 
  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 陳曼麗

  我們的社會,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等待別人,不如從自己開始啟動。這就是很棒的社會,台灣民主化之後,人民的行動力處處可見,讓人感到既可愛又感動。公民的力量是無限大的。你我都是小公民,也可以捲起袖子,跳進關心的議題,開始做了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文海珍
  現職: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
  公民參與事蹟:為了反對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開發,從2001年春天開始與天母地區居民一起守護草山水道,終於擋下該開發案,並讓草山水道系統成為市定第111號古蹟。
  現職: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
 
陳明里 
  現職: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辦公室主任
  公民參與事蹟:
  1.一九八二年起推動爭取「顏面損傷者」納入《殘障福利法》,歷經八年抗戰終告完成。
  2.一九九七年修訂《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一九九四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法》立法通過,隔年施行。
  3.聯合埔頂地區推動拆除高壓電塔345KV地下化(九十五號始轉入仙渡高壓變電站),將嫌惡避鄰設施於二〇一三年拆除九十六到九十九號等四支塔柱。
從一場職災受害者開始,陳明里的一生是個不平則鳴的社運健將、政治熱血青年,並且在社區公共事務奉獻中,淬鍊出圓熟的公民參與意識和行動,從而改變了自己與周遭人的共同命運!
 
吳宗憲 
  現職: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公民參與事蹟:於二〇一三年成立「當代動物思潮」讀書會,二〇一四年舉辦首屆「當代動物思潮」研討會,二〇一五年開始規劃辦理「動物當代思潮」各項主題活動等。
 
許慧盈(MOMO)
  現職: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秘書長、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董事、民視台灣學堂台語講世事主持人
  公民參與事蹟:二〇一七年及二〇一六年分別參與反賭聯盟赴金門及澎湖進行反賭運動。二〇一七投入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運動捲動台語文化復興。
 
楊士慧
  現職: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辦公室主任/臺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委員
  公民參與事蹟:擔任「臺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期間,楊士慧最關注的議題是資訊公開、參與式預算、文化資產審議、都市計畫審議與I-voting(公投生活化、生活化公投)之公民參與。
 
蔡宜珊
  現職:平價托育家長權益促進會籌備召集人
  公民參與事蹟:曾參加青年國是會議,並代表上台向總統建言。曾參加「挑戰柯P公民咖啡館」,提案「北市調解委員會應破除仕紳壟斷、促使成員多元化」,經市民票選成案,市府已修正遴選要點辦理。曾支持南港瓶蓋工廠原地全區保存案,協助爭取媒體曝光。曾募資協助社區弱勢單親爸爸及單親媽媽,並聯繫幼兒園、雇主、社福團體與住宅週邊商家,形成社區安全網,確保失托的幼兒獲得安全照顧。
 
周聖心
  現職: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永和社區大學特別助理、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召集人
  公民參與事蹟:參與發起「反6108億軍購案」、成立「非戰家園行動聯盟」、發起「反軍購公投」、進行環島和離島的非戰行腳與和平論壇、編印非戰刊物;參與「社區大學運動」、「千里步道運動」與「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
 
賴澤君
  現職:賴澤君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綠建築審查委員
  公民參與事蹟:曾經參與九二一災後重建三年,推動樂生運動十二年,發起漢生人權保障條例立法,推動樂生博物館,以及漢生病跨國世界遺產指定國際串連工作等。近期則擔任新北投重組工程建築師,協助幫三鶯、南靖部落重建找地,完成重建社區規劃。
 
張凱惠
  現職:《爽文你好嗎》書籍作者、林爽文文化研究者、藝術文化工作者、也品文藝工作室負責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南投公啥喙召集人、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
  公民參與事蹟:二〇一五年曾以「南投公啥喙」召集人身分,積極在家鄉集集掀起與地方不公不義政策的各項抗爭運動;二〇一六年參與台灣反賭博合法化聯盟,前往澎湖進行博弈公投行動,積極投入反對南投孔雀園BOT,竹山防空壕等案。
 
簡赫琳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專任副教授
  公民參與事蹟:致力於組織學習、共治、公私協力、公民參與、發展中國家等議題的研究,在《監督國會雙週報》上累計介紹了超過二十幾個不同國家的公民參與個案。除此之外,也曾擔任修訂「高雄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草案暨「公民參與開放政府及城鄉論壇機制」公聽會學術代表、高雄市105年度參與式預算推動計畫婦女組工作小組委員與高雄市研考會公民參與工作小組會議委員等。
 
王唯治
  現職: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召集人、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監事。
  公民參與事蹟:二〇一四年加入社團法人關懷生命協會,擔任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委員,參與倡議「公立動物收容所零撲殺」,促成第二年初,立法通過動保法該條款之增修,並於二年後生效,確保流浪動物生存權。
 
何宗勳
  現職: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台灣陪審團協會副理事長、台灣反賭博合法化聯盟執行長、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執行長、全國NGOs環境會議—政策協商平台召集人、金羊毛冒險學院創辦人,也是現代書法藝術家與公民記者。

  公民參與事蹟:參與反七輕、八輕、反核、反電磁輻射污染、反美牛、反媒體壟斷運動等。搶救台南火車站保存、官田烏山頭遺址、台中惠來遺址、屏東阿塱壹古道等,長期推動「專業里長」、「乾淨選舉救台灣」、「選舉觀察」等運動、催生「全國NGOs環境會議」舉辦至(二〇一八)已經十五年、催生國會議事網路直播,首創公民評鑑立委、促成廢除公立動物收容所十二夜撲殺法令,並參與澎湖兩次博弈公投勝利,促成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台北市NPO聚落中心」等。近年參與「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陪審團立法」等運動。
 
 
 

目錄

推薦序
1.公民參與,做而言起而行/紀政
2.書寫公民實踐家個人史/蕭新煌
3.公民,想要甚麼樣的社會?開始做吧!/陳曼麗
 
編者話
1.公民參與,共同打造台灣公共意識/何宗勲
2.手把鋤頭來種花,公民參與真簡單!/許慧盈
 
公民實踐者的故事
1.文海珍:守護草山水道,社區媽媽用愛翻轉天母
2.陳明里:不平則鳴,阿里疤疤用生命改變家事國事天下事
3.吳宗憲:命中註定遇到你,動物保護的召喚與自我發現之旅
4.許慧盈:酸土壤長不出好果實,提升公民素質才能拯救台灣
5.楊士慧:鼓勵雞婆的力量,翻轉台灣政治生態的神聖召喚
6.蔡宜珊:為幼兒爭公托權益,饅頭媽大戰教育官僚體系
7.周聖心:從人本出發,到形塑公民社會的參與之路
8.賴澤君:921返鄉做災後重建,不畏強權搶救樂生院
9.張凱惠:向林爽文學習,南投藝術工作者變公民運動前鋒
10.簡赫琳:濃濃鄉愁,堆疊出一條返鄉的公民參與之路
11.王唯治:十二夜的召喚,離開公僕生涯才找回生命的脈絡
12.何宗勳:手持大公民之劍,天生反骨的浪漫俠客
 
各國案例
1.『做』的民主-DO-OCRACY: 荷蘭經驗
2.歐盟公民提案權
3.審議民主在美國
4.青年公民參與教育: 國際聯盟動起來
5.市民要知道比一顆星或兩顆星更多的大小事
6.韓國公民參與預算決策
7.群眾數據與新型態民主
8.印尼Reformasi : 從蘇哈托到開放政府
9.打破非洲貪汙的黑箱-加速國家發展的第一步
 
 

推薦序
  公民參與,坐而言起而行
  國際知名運動員、希望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紀政
 
  越南戰爭(1955-1975年),簡稱越戰,其本質為受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對抗受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的一場戰爭。
 
  越戰期間我尚住美,由於越戰之故,美國以徵兵方式參與越戰,就讀加州州立綜合理工大學期間的田徑校隊隊員RockyBunch,他亦是我的好友,由於深怕被徵調到非自己屬意的兵種,就志願加入海軍,經過嚴格訓練後果真被派遣至南越,當時的台灣是越戰美軍R&R(休息與娛樂)的天堂。
 
  金甌商校(現稱金甌女中)畢業,英文不賴的舍妹雪玉,也被我派上接待R.B.的任務,可能真是有緣千里來相逢吧,R.B.竟然成了我的妹婿,他們婚後定居於夏威夷。好學的雪玉,希望能擁有美國高中的畢業文憑,就插班入學高中。我們姊妹相聚,話題竟然是聚焦於她的高中文憑,相談之下才知欲取得高中文憑,美國歷史和美國憲法一定要及格。原來已是美國公民的她,就和所有的美國公民一樣。而十二年的義務教育中豈能不知美國先祖的拓荒精神,豈能不知自己依法擁有的權利和義務。
 
  在任職立委的期間,詢問舍弟有關台灣大學生課程問題,驚知僅有法律系學生必修憲法,其他科系以「三民主義」取代即可。喔,原來國民黨執政的政府不希望其國民知曉憲法賦予全民「權利」和「義務」的神聖性。
 
  二〇一四年因認同柯P所提出的口號「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因此,我們一群志同道合的公民人士成立了「柯文哲公民顧問團」,柯文哲也簽署了若當選將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的承諾書。
 
  「開放政府,全民參與」是柯P參選的主張之一,「選民變公民」亦是柯P堅持的理念。柯P當選後依承諾成立了「公民參與委員會」,但它到底是個小眾的委員會。一群社運工作者不願意「人民做頭家」淪為選舉口號,歷經十二次的籌備會議,終於在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成立「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公民參與的巨輪開始滾動,輪跡遍布台、澎、金、馬;議題更無論鉅細。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堅守公民大大大,政府小小小的信念不移,而此書的十二位公民實踐者的事蹟與行動不僅感人肺腑,更是激勵人心,讓所有閱讀者不禁捫心自問:「我為台灣這塊美麗土地做了些什麼?」
 
 
書寫公民實踐家個人史
  總統府資政、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蕭新煌
 
  我在三四年前編了兩本「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巨流,2014、2015),邀請二十五位NPO(NGO)執事者(當事人)撰寫他們組織的發展史和自評功過。在這二十五位公民社會組織當中,有十二個是屬於倡導改革型、十個是服務慈善型、三個是社區營造型。這三類第三部門組織雖各有特色,但都凸顯出他們是台灣公民社會集體求變的力量,而且也都有一批催生、促成、呵護和支持這些組織的積極公民在他們當中或是背後。
 
  我發現,要有積極的公民社會組織,就先要有積極展現公民權的實踐家。台灣民主締造的背後,就是有一群為數不少嚮往自由的新中產知識份子、專業人士和透過他們得以茁壯並發揮民主改革力量的倡議型民間公民社會組織。
 
  這本由「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策畫並出版的新書——「改變,小公民的大行動」所訴說的十二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正好進一步印證了我那兩本書內容所透露的訊息:一個個積極的公民是改革社會的集體力量的活力泉源。沒有公民實踐者,就不會有公民社會組織的爆發力。
 
  一如我所預期的,在這本書所書寫的十二位公民,讓他們實踐公民權,並展現改變社會力量的就是他們都有著一連串精彩的公民社會組織生涯。十二則故事一再證實他們成全了公民社會組織的改革事蹟,公民社會組織也讓他們有揮灑個人公民權實踐理想的場域和空間。
 
  這十二位積極公民的熱情,除了二到三位是發揮在催生社區營造的公共事務和組織建構上之外,其餘九到十位都花心力在不同倡議改革議題和團體成長。慈善和服務看來不是他們所鍾愛的奉獻領域。他們所追求的社會變遷目標,也不只是「變善」,更要「變對」;他們倡議的不只是「做好事」而已,更是「做對事」。也就是這些公民一心要落實的不僅是「濟貧扶弱」,更要改變制度、政策或價值,而著力要靠公民的集體力量,打擊不公不義的社會現狀。少數是以自己的家鄉或社區做為社會改革實驗區,多數則是心向較大範疇社會的變革。
 
  在社區改革方面,文海珍力挺草山生態保育,反對不當開發;張凱惠返鄉南投,賣力讓學術與公民意識結合;賴澤君則返鄉重建災後的家園。
 
  在社會改革方面,陳明里用疤痕和生命衝撞社會身障權益和福利體制的改革;吳宗憲走出大學教室,在自我反省後以行動倡議動物保護運動;許慧盈以一個廣播人和表演者跨入復振台語運動的文化訴求;楊士慧則是以法律人背景,投入生態保育、建置友善公民參與文化遺產、都市改革等議題;蔡宜珊是一個積極的公民媽媽,除活躍於反對運動之外,更一心要促成平價托育政策的落實;周聖心醉心兒童教育,熱衷社區大學,然後在過去十年用雙腳推動(千里)步道的環境運動。
 
  賴澤君是建築師,如前所述,她從返鄉重建家園後,走進搶救樂生的維權運動,然後又再走入協助三鶯原住民部落遷村社區運動;簡赫琳也是走出大學殿堂,投入公民監督國會和議會運動;王唯治毅然離開公部門,積極投入動物保護運動相關組織。至於何宗勳,他可說是這十三位積極公民之「最」,從二十歲就開始與公民社會組織結緣,一直都是不同社會運動組織的積極工作者。從環保聯盟到公督盟,再到關懷生命協會,都有他的蹤影和留下的足跡。
 
  從上面的勾勒,又可以清楚看出,這十二位積極的公民權實踐家,都有新中產階級的專業人士背景,更都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改革意識。說他們是「自由派中產階級」,最傳神不過。而他們積極加入的公民社會運動和組織則大多是求變、求改革的倡議運動和組織。
 
  讀完這本書的十二則故事後,我不禁要說,這不正是台灣民主發展歷程中,十二段貫穿「自由派新中產階級→求改革倡議公民組織→打造台灣民主」三合一關鍵連結的精彩個人史嗎?更進一步說,台灣的當代民主成功史的背後,不正是這十二位公民社會運動實踐家的數千倍、數萬倍人數所結合的力量和無私的奉獻嗎?
 
公民,想要甚麼樣的社會?開始做吧!
  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 陳曼麗
 
  公民意識抬頭,造就很多公民社會運動家,為建構理想的社會而投入。選擇社會參與,是一件很容易的路,只要有意願,這個大門都是開的。
 
  公民從身邊開始,從自己的需求開始。開始要使用公共資源,就會開始發現所處的社會並不那麼友善美好,於是開始投入公共議題。這份初衷,開始延伸,開始擴大,公民的眼界開始打開了!
 
  我們的社會,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等待別人,不如從自己開始啟動。這就是很棒的社會,台灣民主化之後,人民的行動力處處可見,讓人感到既可愛又感動。公民的力量是無限大的。
 
  在〈改變,小公民的大行動〉這本書裡,我有幸認識這十二位公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做到心裡想做的事,從自己率先開始。故事還在延續,尚待進一步完成。
 
  從這些人身上,我發現幾個特色,可以扮演更活耀的角色。
 
  首先,這些人想辦法,把問題帶到大家的眼前。問題,要讓社區居民知道,得到支持,人數越多,力量越大,透過民眾宣導,傳遞訊息。人,因為了解而有所行動,互相磋商,形成影響力,希望政府重視,改變政策,改變社會國家制度。
 
  其次,展開公民運動,要有組織整合的能力。這些人努力串聯各類公民、學術界、專家,觸角更廣,連結更多人,腦袋加資源,攜手合作,形成共同平台。草根力量,串聯行動,甚至發展成國際網絡,全球平台。
 
  第三,組成非政府團體(NGO),一起合作。NGO要有論述能力,建立公信力。這些人與政府溝通,順利的時候,可以形成夥伴關係,資源互相共享,弭平落差,降低對峙矛盾。如與政府溝通不順利,也可以累積溝通能量,伺機而動。
 
  第四,提升實力,這些事,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但是,故事還沒寫完。或許,就是要給閱讀者一個空間,小公民也可以做些事來改變這個社會。你我都是小公民,也可以捲起袖子,跳進關心的議題,開始做了吧!

作者序

  公民參與,共同打造台灣公共意識
  文/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何宗勳
 
  【編按】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灣公民參與協會正式成立,見證了台灣民主真正走向「大公民、小政府」的嶄新一頁。
  
  究竟公民參與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在這一篇文章中,可以深入淺出地窺見公民參與對深化民主的價值與重要性。該文同時也點出公民會成立,集合一群小公民努力耕耘的偉大夢想與行動!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可以在學校決定自己的午餐要吃什麼,可以決定學校要不要養流浪狗,孩子願意主動關心校園社區一草一木,在大人的世界,主動關心討論社區的大小事,積極參與政府的公眾政。我們國家運的願景由公民自己勾勒決定,我們選出來的政治人幫我們實踐,「政府變得小小小、公民變得大大大」,這個世界應該多美好。
  
  民主,絕對不是選舉那一刻投票當主人,而是內化到生活公民參與;由公民參與建構出「公共性」,唯有如此,民主才不會被民粹綁架。近年來,民主已淪為政黨惡鬥的犧牲品,台灣民主要如何才能破繭而出?此時此刻,選民必須扮演好公民角色,扛起「公民參與」的責任,成為民主的基石。
  
  而「選民」變「公民」是需要透過不斷啟蒙、省思與行動慢慢累積,才會開花結果。這是一段漫長學習過程,也是我們離開學校之後很重要的社會實踐。為了讓有興趣的朋友一窺公民參與的多樣性,我們特別企劃這本書,從協會成為挑選十三位老中青的「公民」請他們書寫自己的「公民參與」故事。
  
  透過每個人的生命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起承轉合,如何從挫敗、跌倒中爬起,如何找尋生命出口,這是小人物、實踐大夢想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願意都可以實踐。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唯有透過社會實踐,改變政策、法令,我們的生活才可能邁向更美好的未來。這些故事也提供對政治無奈與冷感人們一個可能得出口。本會名譽理事長紀政提到:「每個人對這個城市絕對都有想望,『人民做頭家』不只是選舉的口號,而是一個共同的承擔。公共政策的參與從被動變成主動、從空泛變實質、從候選人提出政見變成公民提出政見、從公民聆聽變成候選人聆聽、對候選人的態度由支持轉為監督。人民當頭家不能只是口號,民主政治要廣納學者、專家的建言,也不能忽略市井小民的精闢見地,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的運作就是要促成市民與市民、市民與政府的交流平台,監督、檢視選前的政見,選後監督檢視執行的承諾『共想、共治、共承擔』。」
 
  
  「偉大的城市,來自偉大的公民」,期待台灣民主下一個里程碑能民主深化與鞏固,讓台灣邁向成熟公民社會;更期待讓「選民變公民」,全民參與,讓台灣真正邁入全民關心、全民監督的公民社會。
 
  
  我們期待,透過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一起建構臺灣社會的「公共性」,讓公共性成為政治生態的中流砥柱,「臺灣意識」的一部份;讓台灣民主真正成為世界典範,台灣人的驕傲。
 
手把鋤頭來種花,公民參與真簡單!
  從「花圃理論」看小公民如何改變大社會
  文/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秘書長 許慧盈
 
  台灣從一個威權體制國家轉變到今天,民主的成就舉世讚嘆。但這些年來,人們對於每四年才能透過選票發揮一次影響力,早已感到荒謬及不滿。正因為了解民主得來不易,所以大家都希望能為台灣的民主永續,找到下一個方向。

  「從選民變公民,不只投票還要參與」的公民參與概念,因之在台灣漸成顯學!
 
公民參與的花圃理論
 
  但究竟什麼是「公民參與」?這是個大哉問,大家都在找答案。若是經由估狗大神,確實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解釋和論述。但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簡單明瞭的、讓人一聽就懂的,將所有的內容都包含在內的理論。
 
  就讓我們稱它為「花圃理論」。
 
  首先想像一下,我們手上已經有了民主的種子。如果我們希望擁有一個,因落實公民參與而開著民主之花的美麗花圃,該怎麼做呢?很明顯,我們需要有「園丁」、「工具」、「好土質」。三者缺一不可。
 
一、園丁
 
  園丁當然是指願意拿起工具,照顧這個花圃的人。而民主花圃需要的園丁就是擁有公民意識,對公共事務願意關心,進而願意參與,甚至願意奉獻的公民。而園丁越多,我們的民主花圃規模就會越大。
 
  公民意識的培養,也必須從小到大由近而遠。從關心自己社區的公共議題開始,進而拓展到縣市國家的範圍。而家庭及學校在公民教育的紥根,更彷彿將民主深植入DNA。如此深化的程度任何人都搶不走。
 
二、工具
 
  要照顧好花園,園丁自然需要善用許多工具包括澆水器、鈀子、鏟子,鍬子等。而面對民主的花圃,公民則需要學會各種「公民參與」的工具。
 
  除了大家熟悉的投票之外,公民參與的工具還有很多。從平日即可直接反映意見的首長信箱、到主動參與政府政策的公聽會座談會、收集意見的開放討論會及公民咖啡館、可以主動提案的參與式預算、具有法律效力的聽證會……等。每一種工具,公民都必須熟悉而懂得運用。進階版的公民甚至必須了解政府行政及立法的機制,透過相關公民團體的運作,達到更大議題參與的目的。
 
三、好土質
 
  民主的花圃有了園丁、有了工具,倘若土壤無法鬆開,恐怕種子也無法生存。而這土壤代表的就是政府。過去的威權時代人民沒有參與的機會,政府就像一塊鐵板。民主花圃的土質滴水不滲。
 
  土要鬆開包含了兩大部份:心態以及資訊公開。雖說如今公務系統已不再高高在上。但仍有許多單位心態上難以改變。如果連民眾主動上門的溝通都採敬而遠之的態度,那麼要求公部門主動開大門廣納民意更是遙遙無期。另外,政府不但要做到最基本的資訊公開,還必須要能進一步幫助民眾解讀。
 
  鬆土的工作可說是最困難。這部份有賴公民不斷的向政府敲門要求,而最後則必須入法達成常態。
 
  以上花圃理論的三大部份都可分別再深入成許多論述。而每一個「公民參與」的案例及需求也都可以在這個理論中找到位置。
 
  然而,理論終究是理論。惟有在每一個部份上一點一滴努力實踐,我們所期待開滿民主之花的美麗花圃,才有可能呈現在我們眼前。也唯有透過公民參與的落實,方能深化台灣民主,確保民主價值永續而不被侵犯。
 

 
 

內容連載

守護草山水道,社區媽媽用愛翻轉天母 文海珍
 
從關心社區生態的行動出發,結果卻發展出天母水道祭、草山水道系統的活古蹟指定案等,一群社區媽媽透過自主的公民參與行動,把天母從一個老社區,變成愛水、惜水、公民行動的模範社區!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九日。陰雨連綿的一周,到了這一天卻突然放晴了。
 
  天母社區的居民都很高興,因為期待多時的「天母水道祭」即將登場。這個活動從二〇〇三年起年年舉辦,至今已十四年,每年在三月二十二日「世界水資源日」前後幾天舉辦,如今已成為社區大事,也帶起社區節水、愛水的行動與理念。
 
  這一年運氣非常好。從去年入冬到今年春天以來,各地雨水豐厚。活動前一周還陰雨綿綿,本來還擔心活動當天會不會受影響,結果前一天晚上就放晴了,雨一停氣溫快速升高,還好並不覺得悶熱。想起去年此時,臺灣正處於大旱,春雨很少,空氣中透著乾枯的氣息,三月天就足以讓人揮汗如雨。
 
  前後兩年的差異就這麼大,讓文海珍的感受非常深刻。在氣候變遷、枯旱不明的年代,維持安全、足夠的水資源更是迫切。想到這個,就更體會到能夠把草山水道保留下來,是一件多麼重要、也是多麼幸運的事。
 
守護水源堅拒陽明山保變住開發
 
  「天母水道祭」這個活動十四年從不間斷,而且參與的人愈來愈多。最可貴的是,這是由一群公民促成的,見證公民的力量。
 
  二〇〇一年三月,天母社區媽媽從報上看到臺北市自來水處,打算用第三水源生產包裝水。某一天,幾位天母媽媽接小孩下課,走到中山北路七段派出所再前面一點的地方,看到工人在挖水管。上前一問:「這些是要做什麼?」工人回答:「要換水管啊,你不知道嗎,水要送去給山上新蓋的社區用。」
 
  這讓媽媽們覺得很好奇,也提高警覺。之後開始打電話、發公文到處尋問,終於得知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要開發的消息。整個陽明山保護區變住宅區的保變住開發案總面積335.5公頃,將引進四萬人口,而六之六重劃區是第一個變更案。
 
  早在一九九四年臺北市自來水處就已經說明,陽明山高地水源已經不夠了,如果再把第三水源的水轉給「保變住六之六」使用,區域水資源的平衡就會出問題。而且媽媽們認為,保護區的用意是用來保護山坡地,避免濫墾濫伐破壞水土。一旦保護區消失,人口及污廢水爆增,陽明山的環境一定會遭破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4
    $45
  2. 二手書
    43
    $138
  3. 二手書
    53
    $170
  4. 二手書
    59
    $190
  5. 二手書
    63
    $200
  6. 二手書
    66
    $210
  7. 電子書
    7
    $224
  8. 二手書
    73
    $234
  9. 新書
    79
    $253
  10. 新書
    79
    $253
  11. 新書
    85
    $272
  12. 新書
    85
    $272
  13. 新書
    88
    $282
  14. 新書
    9
    $288
  15.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