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遇見金剛經

旅途中遇見金剛經
定價:330
NT $ 261 ~ 297
  • 作者:陳念萱
  • 出版社:有鹿文化
  • 出版日期:2019-01-0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677649
  • ISBN13:9789869677646
  • 裝訂: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你想要的,值得嗎?

  勇闖尼泊爾簽證處、香港失財遣返驚魂、
  舊金山獨攬百人宴、登高原荒誕抗高反……
  也許每回旅行都是一次絕無僅有的大灌頂?
  作家陳念萱遊歷四方,追尋本心的覺悟書寫——


  生命痛得太喧囂,
  我們不如在苦難中寂靜飛翔

  「我只能說,這是自己的經驗,忍了許多年才寫,不負責,也不想辯論。之所以決定寫,只是證明,我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仍然留縫隙給自己體驗不可思議,這也許就是佛陀說的,我累積了多生多世福德,才得以享受今日的功德,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願意相信,真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陳念萱

  踏過印度的垢淨、尼泊爾的塵囂與不丹的神祕,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橫越各大洲,作家陳念萱一路遊玩歷險,追尋本心。如夢似夢的線隱隱牽引踏上朝聖路,她一次次在旅途中不期撞上《金剛經》佛語的醍醐灌頂。

  她曾於異地丟失錢包護照,獲得陌生人布施的溫暖;也曾在心最苦痛時,因倔強不願開口求援,卻遇恩師及時破解她內心的封閉時空,擊潰她的傲慢與偏見。旅行的所見所聞,讓她回望生命的本質,領略信仰是對自我、宇宙更進一步的了解。點滴的叩問與頓悟,醞釀成33篇動人的心靈覺悟書寫。

  【她遇見生死——】
  一陣風颳過來,我閉上了眼睛。
  就在我閉眼躲過濃煙之際,師父變成幾丈高的巨人,恢復了年輕時的樣貌,對著我笑。笑容燦爛得讓人生氣,我忍不住說:「您就走得這麼開心?」說完便淚如雨崩……

  【她遇見真相——】
  禪定時,最忌諱的,不是不專注,恰恰相反,是在最專注的當下,品嘗到史無前例的美好滋味,不願意出來。

  【她遇見信仰——】
  信仰,是對自我更進一步的認識,乃至對宇宙的了解,以及對他人的體悟。沒有理解,談何慈悲?

  【她遇見金剛經——】
  如果你一遍遍反覆看過《金剛經》就會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無論你做了什麼。

名人推薦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
  賈選凝(作家.文化評論人)
  專文盛讚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彭樹君(作家)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暖心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念萱(Alice N.H. Chen)


  一九五八年生於嘉義空軍眷村,華興育幼院畢業。著有《巫女》《小紅》《恆河邊──〈金剛經〉裡尋找大雄》《金剛經尋寶》《尋找上師》《不丹,深呼吸》《不丹閉關人》《黔滋味:外來移民的鄉愁》《香料罐兒》《吃品味:尋常好滋味》《神妙貴州》。翻譯作品有《迎賓花絮》《河經》《毗濕奴之死》《巧合不是故意的》等三十餘本書。現任騰訊大家專欄作家。

  Facebook追蹤:陳念萱 Alice N.H. Chen

 
 

目錄

推薦序 恰巧行過菩提樹下 ◎許悔之
推薦序 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賈選凝
自序 你想要的,值得嗎?

菩提迦耶的喧囂與寂靜
恆河邊的天堂與地獄
在香港被六字大明咒拯救
夢裡的邀約抗高反
舊金山閉關房的百人宴
紐約上州的無語竄流
棕櫚泉醉酒洗滌
業由己身造無關對錯
先師葬禮的啟示
尋找上師之後:我知道的你未必想知道
如是我聞
不生法相
夢幻泡影
我們都不可能是尼泊爾人:登山探險天堂之路
我眼中的菩薩
務川仡佬族的三么台
舊德里邂逅垢淨
暴瘦二十公斤的不丹松樹林
馬六甲浪漫殖民風,不分教派的伊斯蘭國度
吉隆坡免費六星招待
劍橋的三么台學霸飯局
泰山不遠
不丹猜秋神奇之舞(Bhutanese Tshechu,ཚེས་བཅུ):蕞爾小國的觀光資源
去大理體驗禪修
一再去京都賞櫻賞楓賞鳥賞寺廟賞賓至如歸
江南古鎮崑山水鄉遺情
如何打造普定園林遊?
嵩口古鎮去來
舞台是修行的道場
我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
武曌開經偈:則天太上皇真的理解佛法嗎?
忘年交的詩情畫意
香料地圖

後記 不只是金剛經:從唯識走入中觀的路徑


 
 

推薦序

恰巧行過菩提樹下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


  有一天早上起床,突然動念,想要磨墨寫字,送一位朋友。

  我取出一方老綠端硯,拿出蔣勳老師送我的寫經墨,開始磨墨,像一種心情的準備。因為好幾天以來,有一個念頭一直盤旋不去,應該為陳念萱新書的扉頁獻詞寫字。

  認識作家陳念萱好多年了,有鹿文化陸續編輯出版了一些她的書,彷彿繞了一個大圈,她完成了一本最早我跟她邀約的書。幾年前,我在她的臉書看到她所上傳的一些照片,是她已經圓寂的上師的荼毘大典。看過陳念萱《尋找上師》這本書的人,應該會很受觸動——尋找上師,其實是為了安放自己的心;尋找上師,其實就是一個旅途,為了尋找自己的心。

  不久前,陳念萱交出了一本完完整整的書稿,我看到前幾篇就鼻酸欲淚,書中,她寫了很多死亡,母親的、大伯的與上師的死亡。然而,他們在文章裡,好像只是到了另外一個屋子。

  佛法的屋子,而且這個屋子不必敲門,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

  陳念萱在她全書開頭,寫了一段獻詞:「踽踽獨行菩薩道,無量諸佛來看照;眾生執迷黃泉路,我欲勾牽毒火燒。——敬獻給鳩摩羅什這首詩,灑淚幾桶也不足以感謝其無怨無悔菩薩行。」我剛看到的時候,情緒非常的震動,對於一個相信佛法的人如我,我知道陳念萱為什麼寫這些句子,因為生和死真是教人疲累又恐懼啊! 要如何了脫生死呢?這是我以前向陳念萱邀第一本書的念頭,希望透過她那麼獨特的心情和經驗,告訴別人什麼是死,也或許因為知道了死,而能好好的、有意義的生……

  我在秋天的早上,慢慢磨墨,彷彿知道陳念萱為什麼寫這些句子,佛法難聞啊!做為諸苦交逼的人身,居然可以聞聽、思惟佛法,為必將到來的這一期生命的死亡,找尋不一樣的旅途。

  我慢慢磨墨,磨到了一種覺得適當的濃度,遂開始寫字,我對陳念萱書中獻詞的心情和體會,化為筆墨,準備編入這本書的扉頁,也送給陳念萱存留,以誌因緣。

  「我帶著母親的遺骨繞塔繞菩提樹,惶惑忐忑,起了私心,期望母親能因此沾光。也許不會為自己如此膽大妄為,卻無論如何認為沒有信仰基礎的母親,可能需要這看來愚昧的方式,強忍不安,我拿出一片彩色遺骨,塞到了樹根下。原諒我。正準備顫抖離去的當下,樹旁靜坐的僧尼忽然叫住我,指著飄然而下的落葉:『那是妳的!』」

  這是書中的一篇,陳念萱寫她如何為自己捨報的母親,完成一趟聖地的佛事。佛力加被,可以憑藉一片聖樹掉下的菩提葉嗎?什麼是菩提自性? 我們跟著她的文章,恰巧也行過菩提樹下……

  《旅途中遇見金剛經》這本書,說的既是現實裡旅行之見聞,其實也是生命做為一趟又一趟旅途之隱喻。
  「生生世世,這一次,遇到金剛經了嗎?看到金剛心了嗎?」我繼續磨著墨,抄經,希望抄入心中,但是,心在何處?

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

賈選凝(作家.文化評論人)


  我不是佛教徒,卻打開了《金剛經》真正去讀。說「真正」,只因這五千字經文的盛名人人如雷貫耳,任誰都能引用一句「如夢幻泡影」。我過去也曾「讀」過,但盡皆透過二手引述乃至轉引媒介。不肯讀原典,有偏見,更有惰性,直到被念萱姊這本書觸動。

  她曾對我說:「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佛不在乎。但你絕對要認識自己不自欺。」
  人世間所有的苦,都源於對自己的盲目。而我開始相信《金剛經》裡有個浩瀚博大的世界,能讓我認識自己。

  這本書說的是旅途,卻也不全是旅途;說的是金剛經,卻也不止於金剛經。從菩提迦耶、恆河邊、尼泊爾到不丹的松樹林;從仡佬族宴席到劍橋High Table到吉隆坡的六星酒店;從崑曲到劇場到電影到香料,念萱姊的《金剛經》無處不在。吃喝玩樂寫作禪修,都是知識與良善的累積。能夠帶來覺醒的人事物,不分是非好壞,也不必依附宗教義理。心不住法,所以她的眼裡總能看到菩薩。

  必須承認,她改變了我對佛教的許多偏見,一如她在書裡寫「內心敬畏,只會帶來更開闊的視野,而非捆綁」,信仰最終指向對自我、他人乃至更廣闊時空的覺知,而非畫地為牢將人桎梏在任何虔誠的形式裡。定法定見也是偏見,她卻令我懂得「恭敬但不執迷,有緣便一概吸收」。

  過去我問她:「佛教徒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人有何不同?」
  她答說:「不會用線性的方式看事情。」正正契合了她先師口中的「時間是場騙局」。

  令我決意打開《金剛經》的,是佛陀永遠不存在「為時已晚」的時空認知,也是她在書中所描述的每每閱讀《金剛經》後的如釋重負——「不貼標籤不產生成見,不讓自己陷入絕對正確的泥沼」,在盡可能伸展的時間與空間裡獲得自由。擁抱這樣的智慧,就能逐漸與自己和解。就像過去我很排斥「功德」二字,刻板印象裡狹隘認定了就是燒香拜佛,可實際上,善意、知識與理解的增長都是功德,「能夠安靜下來,也是一種功德。」

  不被時間所困、不再計較有形無形,從而抵達自己,更是功德。

  念萱姊說「傳承,是不勞而獲的功德」,藏傳佛教中生生世世綿延的覺知就這樣被傳遞至今,而珍視傳統智慧與美感,則能夠「找回生命的根源」,從而確認自己在當下時空中的位置。所以她能從吉隆坡的客家餐廳和仡佬族的繁複饗宴裡吃出「傳承」,從舌尖的曼妙滋味裡感受到「看見」與「知道」是累世福德。我不免生出欣羨,原來許許多多的好,一直在那裡,只是我們無緣辨識。

  對我而言,這本書是終於遇見《金剛經》的輪渡。想必這種「遇見」,也是多世累積。「看見,便能省下一段荊棘之道。」所以這一次,我選擇看見自己——哪怕只有須臾瞬間,也好過永生永世的目盲心盲。

自序

你想要的,值得嗎?

陳念萱(本書作者)


  如果你一遍遍反覆看過《金剛經》就會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無論你做了什麼。

  最近總被問:「值得嗎?」這是我從前常問別人的問號,天道好還,終於又被問了回來。好處是,年輕時問為情傷,年紀大了,問付出。譬如,開車一小時半只是吃頓飯,或為看一部電影買機票,甚至航行整天就為探望老友,並無特別目的。前日,意外在基隆海岸邊吃了品質乾淨鮮美的海產,經過我圖文並茂地介紹:「甘甜魚蝦證明了基隆外海的乾淨。」仍被詢問:「值得嗎?」台北盆地很小,半小時以上車程,會被認為遠,跋涉去吃飯,多數人的考量變多了。

  值得嗎?如果這樣的陳述都不足以說服你,何必問我呢? 海岸美景與乾淨甜美的一餐,你問我值得嗎?我該如何答覆?

  我是電影控,每次進戲院,不看個兩三場不願離去,只要不太差,都會公布電影海報,若真有所感,便撰文推薦。仍經常被朋友問:「值得看嗎?」這問題對我而言有點毛,若不值得何必花時間推薦?但值不值得,每個人習慣與審美天差地遠,等於白問,還不如等票房數據來得直接,群眾說了算,票房會說話,如果你真如此介意是否值得花錢買票去看。也許是職業慣性,看試片會盡量看完,無論是否我的菜,忍耐久了,終有所獲,即便真的不喜歡。但也因為忍,突破了個人許多捆綁已久的偏見,這種收獲,我認為比什麼都值。

  在我一甲子的生活經驗裡,問值得與否,通常無所得。如果你能像古代哲學家們那樣,用穿越時間軸的五度空間思維,去看待自己肉眼所見的三度空間生命,那麼,值得嗎?便不需要問了。「被高速撞裂成微粒子的質子,在眼前消失了,去了哪裡?」這是哈佛物理學家Lisa Randall專研Multi-reality多重真相的成果之一,解開了愛因斯坦的五度空間方程式。我並非學科學的,卻喜歡看科學家們年年更新的研究成果,一點一滴地打開視線看世界。

  第一次嘗試菸鹼酸時,大略翻閱完賀弗醫師(Abram Hoffer)等三位科學家聯手著作的《燃燒吧!油脂與毒素:B3的強效慢性疾病療癒臨床實錄》(Niacin: the Real Story),受困於長期腹部脹氣與關節僵硬疼痛,我豪不猶豫地吞下兩顆一千毫克的B3,台北藥房只提供一百毫克單位,美國超市可買到最高五百毫克單位劑量,且去除過敏後遺症。朋友認為我瘋了,如此高劑量,不怕嗎?

  品嘗奇癢後遺症,似乎成為我近期的體驗快感,從一開始抓破皮,到如今每次一百毫克劑量產生的一分鐘發熱微癢,等於以此痛換彼痛,我終於不需要周周去整脊推拿,而能安分地坐在椅子上打字數小時了。

  年長我許多的老友跟我抱怨處於老年各種症狀時,我推薦她吃B3來解除困境。荳蔻年華開始學中醫期間,老師便已讓我吞下許多有後遺症的藥物,去感受五臟六腑的變化,從而體悟《醫宗金鑑》裡說的是什麼,當然這一切仍在學習認識文言文的基礎之下,沒有中文,遑論其他。有了青少年吃藥體驗人體震盪的經驗,B3的刺激,早有生理心理準備而不至於恐慌。恐慌,是加速各種病症的最大元凶,這一點有許多臨床醫學證據,無需我贅述。總之,老友在我眼前吞下一百外加五百毫克後,信誓旦旦說沒感覺,返家途中嚷嚷要去醫院急診,翌日醒來決定繼續服用B3。想必忍耐完嚇人的症狀,效果顯著,尤其是對迅速老化而一時半刻無法接受的人來說。

  你必然想問我,既然高劑量B3與維生素C有奇效又對人體沒有傷害性後遺症,為何普遍專業醫師與藥廠不用?聰慧的朋友立即答覆:「搶錢!」無論如何,我認為自救才能真救。知識,是必要的。就像Dr. Randall研究Multi-reality所呈現的無限真相,如剝洋蔥般去認識自己細胞與五臟六腑的變化,才不會囿於人云亦云的監牢。如果你想責怪醫師、醫院與藥廠,不如問問是誰去買單毒害自己的?有市場才會有詐騙,請別告訴我你不知道。

  在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看展時,十九世紀末挪威畫家孟克(Edvard Munch)的自畫像《時鐘與床之間》(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呈現長期身心受困於病痛糾纏到八十歲高齡,生命被摧殘得油盡燈枯,父母兄弟姊妹相繼逝去,躁鬱症、精神崩潰與多次失戀經驗。在他最著名的畫作《吶喊》(The Scream)裡,灼燒著垂死生命的掙扎。千百幅捐贈的作品中,皆飽滿地宣泄了當下的焦躁情緒。孟克高大帥氣又有才,高度敏感讓他無法維繫兩性關係,許多作品對愛情的控訴相當激烈直接。我邊看邊想,如果他有B3把病治好了,卻失去創作源泉,他願意嗎?這麼做,值得嗎?

  你在乎把當下活好,還是死後被人永生地記住?
  梵谷若知道自己的畫作在死後百年價值上億美金,畢生貧困的他作何感想? 若用巨款收藏畫作的你,能進入五度空間穿越時空,會告訴他嗎?

  承受B3巨癢後遺症,因為老化的病痛,然後發現B3能治療憂鬱症。如果你年輕力壯,根本不必去想這件事,而我從小體弱多病,才養成長期關注人體相關知識的慣性。若我有生存選擇權,任選各種存在條件,老實說,健康,不再是我的選項,因為這使我失去體驗生命的機會。這無疑是真正的悖論,因為我努力吞嚥讓人難受的B3恰是為了健康,具體而言,是不要更痛苦。

  周邊朋友已經開始討論該如何死。我的六十歲生日願望:「祝願大家健康地活,平安地死!」如果要插管維持生命,請不要救我,不值得!

  有人祝願我永遠十八歲,我很不識相地說:「十八太糾結,我只願維持十二歲的心境,長相是別人看,自己看不到,無需糾結於青春永駐,那一點也不好玩,對我而言,維持乾淨的樣貌不猥褻即可。」至於來生,恕我更不識相地說,若不過好今生,便無來生,當下不痛苦,是我努力的方向與結果,即便我的身體早已不聽使喚,卻不影響我維持不痛苦。物質不匱乏精神仍有無限的可能,此生足矣!

  值得嗎?現在你該知道不必問,任何眼前發生的,都是你最值得關注而任意汲取的養分,無論是知識還是吃喝玩樂看電影。
 

內容連載

在香港被六字大明咒拯救(節錄)
 
我被扒手洗劫了,錢包、護照、機票,不翼而飛,就在香港夜市裡。一九八五年第一次離開台灣島,自己一人旅行,途經香港往返加德滿都。
 
我一直沒搞清楚自己為何可以堅持四十多年來的慣性,隨時隨地念著觀音六字大明咒,其實我心裡沒有期待,就只是漫無目標地念,至於,念出了什麼想法,也許便是偶然閃現的疑慮,讓我靈光乍現地警覺,又忽然消散地遺忘,尤其是愈來愈流行念咒後,更莫名地感到,這也許是個愚蠢的迷信行為。「嗡嘛尼貝瑪吽」成為許多人朗朗上口的咒語後,帶給我的,竟是隱隱然的羞恥感,從此再也不願從嘴唇吐音,除非龜毛雞婆地校正別人略顯滑稽的發音。胡因夢曾批評我潔癖,彼時覺得是恭維,年紀漸長才發現是毛病。
 
當我知道這是藏王松贊干布要求大臣桑布扎遠行印度求學,成功創立自己文字後,寫下的第一句話,內心的觸動,難以言表。嗡與吽,是頂門與氣海之間上下氣脈交流串通的動能音,你若豎起耳朵聆聽,便能發現許多老喇嘛念咒時,聲音共鳴力度導出的感染力。嘛尼是珠寶的意思,貝瑪是蓮花,這是讚頌觀音如珠寶般珍貴,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藏人在念誦時,會因各自種族的方言,而發音不精準,根據老師們的指示,發音精準與否,不是必備條件,產生傳承上的共鳴,才是關鍵。
 
但追究音準這件事,我絕對惡習難改,否則心理有疙瘩,便很難專注,為此,我刻意去上了藏文課,至少學會見字發音不煩惱,而且很巧地,老師恰恰是跟我一樣對聲音很計較的拉薩人。
 
多年養成習慣,讓我不自覺地,便會打心中出現咒音,既然習慣了便由著咒音在心中生滅,不再為難自己,這終究是有用沒用,放棄拷問。「我難道就不能做些無用之事?」即便一開始是為了解除心中的障礙,我問師父:「在路上遇到葬禮,或看到鳥獸屍體,能念些什麼嗎?」我並非多麼有善意,只是想藉由超度的期待,來解除自心恐懼。對死亡,就像看到病毒的反應,具有極大的傳染性,尤其是小時候經常在街頭遇見聲勢浩大的棺材經過,媽媽都會摀住小孩的眼睛,這舉動,只能增加恐懼與長期心理陰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61
  2. 新書
    79
    $261
  3. 新書
    79
    $261
  4. 新書
    79
    $261
  5. 新書
    79
    $261
  6. 新書
    85
    $281
  7. 新書
    9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