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AI世代育兒大思考

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AI世代育兒大思考
定價:270
NT $ 189 ~ 261
  • 作者:五十嵐悠紀
  • 譯者:蔡昭儀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期:2019-03-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343385
  • ISBN13:9789861343389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4.8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你的孩子活在未來!
  獻給面對AI浪潮,快要滅頂的家長和老師的「數位教戰手冊」
  東大工學博士媽媽/幼兒數位工作坊講師 親授,讓小孩優游於數位大海~


  他們一出生就面臨無所不在的3C產品,未來遠非我們所能想像。
  該怎樣教育這樣的孩子,是每個父母心中難免的焦慮。

  沉迷3C不是好事,完全禁止無濟於事,矯枉過正更會錯失優勢!

  妙用數位工具優勢,
  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連結真實經驗,
  使3C變身「教育神器」,
  成為孩子適應AI浪潮與社會變化的超強能力!

  3C就像鹽巴,善用能增添食物美味,誤用反倒影響身體健康。
  單純拿手機、平板,讓小孩不吵不鬧,只是把3C降格為「降魔工具」。


  本書作者五十嵐悠紀在大學任教,同時也是三個幼年孩子的媽媽,非常清楚父母和第一線教育者面對3C 和數位教育的焦慮。
  她主張面對3C 不是全面禁止,而是聰明擁抱;除了提供什麼,更要重視怎麼提供。大人需要參與,不能放任,也不要強迫學習,以務實、謹慎的態度面對數位科技教育,為孩子打好面對未來的堅實基本功。

  具體、務實的指點迷津:
  選擇3C工具/遊戲:YouTube、App、視訊通話、數位圖畫書、電路積木……
  運用55個學習方法:讀圖、寫日記、show and tell、做家事……
  針對4大領域:思考行動、成果展現、學習基本功、社會理解。

  利用3C工具,打造適合小孩的環境,鍛鍊不同面向的能力!
  【思考行動】→資訊技術力/邏輯思考/活用知識/表現力/創造力
  【成果展現】→耐力/抗壓性/學習欲望/目標達成/自信/溝通力
  【學習基本功】→語言表達力/數理能力/實驗、體驗
  【社會理解】→資訊素養/社會結構思考力

  提前預備、迎頭趕上的數位教育策略:
  ★  How選優質App?3C工具、玩具?
  ★  How教程式素養?
  ★  How在生活中教STEM?
  ★  How教小孩注意網路禮儀、留意網路安全?
  ★  How應用數位媒材,培養小孩的抗壓性、創造力、表達力……

本書特色

  1.第一本清楚、具體羅列如何選擇App的方向、重點和注意事項

  建議的APP主題/內容/元素:
  ✓程式設計入門
  ✓推理、想像
  ✓增加親子互動
  ✓增加創造力
  ✓創作圖畫書
  ✓文字接龍
  ✓數字連線
  ✓職業遊戲
  ✓世界地圖與國旗

  選擇優質APP的重點:
  □有沒有限制時間?
  □有沒有確切目標?
  □有沒有針對家長的考量?
  □孩子能不能自己找到遊戲的方法?
  □是否與大人現在想培養小孩的能力相關?
  □孩子是否有興趣?
  □大人參與後,小孩是否回饋更多?

  使用APP的注意事項
  ‧不使用自己的本名
  ‧不隨便輸入自己的個資(住址或生日等)
  ‧不寫朋友的壞話
  ‧不隨便在網路社群上留言
  ‧遇到麻煩務必向家長求助
  ‧玩完做體操

  2.蒐集各國數位教育研究報告,和美、加、日教育現場應用3C的做法

  3.務實傳授家長、老師如何讓3C工具連結日常生活,同時掌握不同教育方法的優勢

  4.根據希望小孩擁有的不同領域素養,提出具體學習方法


名人推薦

  ●沈芯菱/(科技創新慈善家)
  ●黃志順/(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啟仲/(超級奶爸WCC)
  ●凱若/(斜槓媽媽)
  ●陳櫻慧/(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盧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古蕙瑄/(華人正念減壓推廣協會理事長)

各界好評

  未來不能光靠預測,而是要去創造!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有許多核心價值及能力是不變的,如何掌握具體方法和行動力?答案就在這本書內!──科技創新慈善家   沈芯菱

  作者的論述,與我和一群深具教育專業及熱血的老師,創辦經營「臺北市和平實小」實驗教育的理念,如出一轍。──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  黃志順

  如何將3C 化為成長的羽翼,讓孩子在未來生活中,自由自在翱翔,就讓這本書來告訴你。──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本書從3C的角度談教養並提出使用建議,許多教養理念與奶爸不謀而合,值得現代父母參考。──超級奶爸WCC

  與時俱進的教養觀,才能真正為孩子把關。──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陳櫻慧

  資訊素養被視為孩子適應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必備能力。作者提醒家長,不容忽視身為培養孩子能力的守門人角色,書中提及的教養方法,不僅具體可行,也是引領家長省思的方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盧明

  與其跟3C 上演教養爭奪戰,不如利用科技來教育屬於未來的孩子!本書點出了未來世界需要我們如何應對之外,更提出對家長與孩子的「實用要點」,非常適合一家人共讀討論。──斜槓媽媽 凱若

  與時俱進的教養觀,才能真正為孩子把關。 ──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陳櫻慧

  資訊素養被視為孩子適應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必備能力。作者提醒家長,不容忽視身為培養孩子能力的守門人角色,書中提及的教養方法,不僅具體可行,也是引領家長省思的方向。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盧明

  我喜歡作者引領家長從不同層面反思教養與3C間的關係,以關係脈絡來看,有:家長與3C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孩子與3C之間。如何在AI世代下成為自己的主人,而非被3C操控?對每個人來說,上述的每段關係中,明智的選擇、善巧的運用顯得重要。

  既然「AI世代」的環境驅勢不會改變,家長早已不是在「非用不可」與「不可使用」的二元對立中選擇。本書讓家長知道如何逐步調整為主動運用AI資源作為教養的輔具,培育家長如何養成「怎麼玩3C」輕鬆但不放縱的教養態度。──華人正念減壓推廣協會理事長 古蕙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五十嵐悠紀


  1982 年生。育有2 男1 女。

  畢業於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理學院資訊科學系,東京大學大學院資訊理工學系研究科電腦科學碩士,同大學研究科尖端學際工學博士。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PD-RPD(筑波大學系統資訊系),現職為明治大學綜合數理學院尖端媒體科學系專任准教授。

  一方面是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研究員、情報處理推進機構(IPA)的專案經理,同時也是幼兒數位工作坊的講師。對數位教育的態度不是全面禁止,也非全面擁抱,以務實、謹慎的態度面對數位科技教育。主張大人需要參與,不能放任,也不要強迫學習。

  專長為電腦繪圖(CG)、使用者介面(UI)。目前正在進行如何利用CG 技術,讓不具備手作技術的媽媽、小孩、素人也能創作出自己獨特的作品。

譯者簡介

蔡昭儀


  文化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

  譯有《世界第一牛津式教養法》《PEPTALK,信心喊話的力量》《為何我們喜歡興奮,需要緊張?》《有錢人才知道的「精準閒聊」》等書
 
 

目錄

推薦序 你的孩子更是我們的未來
前言 如何讓「手機保母」變「數位教育」?
 
第1章 數位教育最前線!2030年之前要培養的能力
孩子的數位環境與父母迥異
幼兒身處的環境變化/許多幼兒每天都在接觸3C產品/給孩子用3C產品有什麼不對?/日常的3C產品也會改變未來
 
2030年我們必須擁有的能力是?
有必要學程式設計嗎?/義務教育的動向/磨練程式設計的技術沒有意義/為什麼想讓孩子學程式設計?/在幼兒時期應該培養的能力是什麼?
 
居住地點和成長環境會造成什麼差別嗎?
會因為學區或學校產生數位落差嗎?/3C產品在國外的使用情形/國際學校如何運用3C?/幼稚園的做法並不完全適用於家庭/類比與數位並存才能學到/3C產品能培養什麼?
專欄 為什麼要運用程式設計?
 
第2章 如何在家展開幼兒數位教育?
開始前的注意事項
父母在家可以怎麼做?
 
選擇學習環境、素材的方法
不是「玩什麼」,而是「怎麼玩」/規畫時間,確立目標/讓孩子不只是問「怎麼做」,更要好奇「為什麼做到了」/鼓掌和讚美能培養自信/引發好奇心/IQ與CQ
 
觀察小孩成長的心得
數位虛擬與實物如何取得平衡?/小孩成長非肉眼所見/注意適齡問題/APP選項不斷增加,你怎麼挑?/選擇能讓孩子自己發現「玩法」的APP/想知道更多資訊的人,請看!
 
出發!就從家裡開始實踐吧!
試錯是最快的捷徑!/如何讓孩子主動產生「現在一定要學」的念頭
專欄 平板、手機什麼時候可以給?可以用多久?
 
第3章 為AI世代預備的55種「學習法」
思考行動
1〈資訊技術力〉培養跟上資訊技術進步的能力
2〈資訊技術力〉孩子可以開始的程式設計入門
3〈資訊技術力〉活用程式設計工作坊
4〈資訊技術力〉學會視覺化程式設計語言後,下一步是?
5〈資訊技術力〉對程式設計沒興趣的孩子該怎麼辦?
6〈資訊技術力〉學輸入法,引發探索
7〈邏輯思考力〉培養邏輯思考的對話術
8〈邏輯思考力〉介紹小孩玩解題APP
9〈邏輯思考力〉檢視邏輯思考力的遊戲
10〈知識活用力〉不死背,儲備活用的知識
11〈知識活用力〉藉對話和討論,培養理解力
12〈知識活用力〉從讀畫來引發思辨
13〈知識活用力〉利用教材和APP,培養推論力
14〈表現力〉如何豐富孩子的表現力?
15〈表現力〉共讀紙本和數位圖畫書,激發表現的樂趣
16〈表現力〉豐富詞彙,表達情感
17〈表現力〉親子對話說得好,小孩表現力就會好
18〈創造力〉培養小孩活用知識的創造力,而非儲備知識
19〈創造力〉用2D、3D、AR的APP,培養創造力
20〈創造力〉如何導入STEM教育?
 
展現成果
21〈忍耐力〉拿捏如何培養自律與忍耐
22〈忍耐力〉從遊戲中鍛鍊忍耐力
23〈復原力〉營造環境,讓小孩接受「失敗也沒關係」
24〈復原力〉玩益智遊戲,磨練嘗試錯誤的能力
25〈復原力〉培養知道答案不只一個的能力
26〈意願力〉讓孩子產生學習意願的方法
27〈意願力〉帶孩子同時享受搜尋、查閱的樂趣
28〈意願力〉舉出成功案例,加強動機
29〈目標達成力〉讓孩子學會達成目標的方法
30〈目標達成力〉思考對孩子「最好的稱讚方法」
31〈目標達成力〉實際讓感受「我自己完成了」
32〈自信力〉孩子有自信就能激發學習意願
33〈自信力〉善用「什麼都說讚」的APP
34〈自信力〉培養自己決定的能力
 
人際共生
35〈溝通力〉領導力該何時培養?
36〈溝通力〉大人先觀察、傾聽,再扼要傳達
37〈溝通力〉 用「Show and Tell」培養簡報力
 
學習基本功
38〈語言力〉玩各種文字接龍,靈活增加語彙
39〈語言力〉利用數位工具,營造學習外語的環境
40〈語言力〉幾歲開始學外語?
41〈數理能力〉玩遊戲,讓小孩對數字感興趣
42〈數理能力〉寫日記可以培養數理能力
43〈實驗、體驗〉在家裡可以玩的數位玩具
 
社會理解
44〈資訊素養〉培養孩子的資訊素養
45〈資訊素養〉看網路禮儀講座,教孩子「不能做的事」
46〈資訊素養〉學習使用資訊的安全方法
47〈資訊素養〉學習判斷網路資訊
48〈思考社會結構力〉從玩角色扮演和相關的APP,體驗職場
49〈思考社會結構力〉從APP變身總鋪師
50〈思考社會結構力〉世界地圖與國旗APP,啟發孩子對世界的興趣
 
家長須知
51成果不必肉眼看見,而是要心領神會
52讓孩子幫忙做家事,觀察他們的理解力
53引導幼兒的世界觀
54下載遊戲後,家長要先試玩
55讓孩子接觸尖端研究
專欄 我的研究:不用紙型,就能做手作
 
結語        家長即使不太擅長,也請務必嘗試
 
 

前言

如何讓「手機保母」變「數位教育」?


  我們的孩子將會在二○三○年左右出社會工作,屆時他們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我們現在所重視的應該有很大的不同。我相信許多家長一方面隱約有這種體悟,另一方面卻又對於該讓孩子學習什麼感到茫然,只好像無頭蒼蠅一般,什麼都讓孩子試一試。
    
  小學生家長心目中「想讓孩子上的課」,程式設計的順位總是高居排行榜的前十名,而中小學等教育現場,也紛紛引進利用平板電腦或電子黑板等數位硬體器材的「ICT(資訊與溝通科技)教學」。

  同時,孩子要學的不僅限於數位技術,還包括溝通能力、邏輯思考這些跳脫傳統科目國英數理等的形式。孩子不只是單方面接收課程內容,也要培養歸納自己的意見、在眾人面前發言的能力。這類課程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也有增加的趨勢。
    
  在這股變化的潮流中,家長應該要蒐集什麼樣的資訊,該如何教育孩子呢?本書稱這個世代的孩子為「AI世代」(人工智慧世代),深度探討他們所應具備的能力,以及如何營造培養這些能力所需的環境。
    
  我在大學的資訊系任教,專門研究電腦繪圖、使用者介面這類領域。為了實踐研究,幾乎每天都在寫程式。而同時身為三個孩子(長子八歲、次子六歲、長女二歲)的母親,我每天還要思考在陪伴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該以什麼為重。下一代必備的能力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程式設計了。照理說,既然我在大學教這門課,教小孩應該是不成問題,但這些打從幼兒時期就隨時可以看到數位用品的AI世代,與我們的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家長無不帶著疑惑,思索該提供什麼給孩子、什麼時機最適當。
    
  讓孩子拿智慧型手機看YouTube,趁著他們不吵不鬧,爭取時間打理家事,並不能稱為「數位教育」。遇到孩子在電車中吵鬧,就趕緊用影片或手機遊戲讓他們安靜下來,也不能算。不過,如果家長轉個想法,慎選數位工具,這些行為或許就能從「手機保母」變成「數位教育」。
   
  現代人周遭早已充斥3C產品,孩子接觸這些產品也是很自然的事,我們不可能完全杜絕。無論是好是壞,這個世代的孩子都已經生在凡事數位化的社會裡了,既然如此,何不學會聰明利用,嘗試各種挑戰呢?
    
  我們應該重視的不只是提供3C產品,更重要的是怎麼提供。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很多家庭會分享育兒心得,在討論這些的時候,不妨加入「該如何營造數位環境」這個話題。

  我並不是保母或幼教老師,而是以身為家長,同時也是資訊科技(IT)研究者的角度,從自己與孩子的經驗出發,查閱相關論文或書籍的文獻資料、採訪專家學者,並實地參觀幼兒教育,寫下本書。相信這些是家長才有的平凡疑問或感想,能夠獲得同為父母的讀者共鳴。
    
  孩子雖然都是我生的,但兄弟姊妹的個性各有不同,凡事都必須各別嘗試。在科技與社會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希望本書能幫助家長了解現況,進而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

推薦序

你的孩子更是我們的未來

黃志順


  有幸出版前獲得由五十嵐悠紀女士撰寫的《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AI世代的數位教育》一書,拜讀過程中時常感到心有戚戚焉,更多次不覺莞爾的拍手叫好。原來,作者的論述,與我和一群深具教育專業及熱血的老師,創辦經營「臺北市和平實小」實驗教育的理念,如出一轍。
    
  這本書所談的核心概念與教育價值,是從數位科技的應用角度去思考理解二十、三十年後,我們所教養、栽培出來的孩子,如何面臨那時候的社會脈絡與生活條件。和平實小的辦學理念正是如此。問題來了!因為科技演進與社會變遷,未來的日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素養和技能,從來不是我們現在能夠說的,或是算得準的。就像最近黃子佼作詞演唱的〈同學會〉這首歌的內容所唱:「我的同學不再是同學,是孩子的爹。我的同學他一家五口,反覆吃喝拉撒睡……我的同學都不再單純,只有老師沒改變。」沒有改變的老師,怎麼教孩子們面對翻天覆地、充滿未知的未來?
    
  我們得從現在開始改變。
    
  面對不管是書中關切現在○~十歲左右的孩子,或是學校教育系統中各年級的孩子,老實說,我們這群當父母或老師的大人,準備度和敏感度是不夠的。並不是因為「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建議父母要讓孩子透過數位科技,越早學更多的知識或技術越好。剛剛好相反!是要回到孩子學習的「本來面目」:依照自身條件、學習風格及環境場域,選擇提供3C科技產品或工具的好處,例如書中介紹「反覆嘗試錯誤」「模擬、提供較難實際經歷的體驗」等的數位工具,為孩子的學習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
    
  作者五十嵐悠紀女士提到:「使用3C工具教學並不等於程式設計,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讓孩子學程式設計的意義。不只是程式設計,運用新器材來遊玩或學習,意義是什麼?應該期待什麼效果?」這就像我們當老師的,在規畫孩子的學習經驗及內容時,重點不是在「教什麼」,而是「為什麼要學」「怎麼學」都是同樣的道理。透過大人的親師合作把目的弄清楚了,才有可能從現在就讓大人和小孩在數位虛擬與實際生活中取得平衡,也才有一點點機會讓我們的孩子從現在開始,學習積累能力,面對日後難以預料的改變及挑戰。
    
  本書除了介紹如何選擇3C工具和遊戲,還提出五十五種學習方法,來鍛練孩子應對未來的核心能力。這些內容都是作者自己在大學的研究成果,並在帶領各類工作坊的運用中釐清辯證。尤為難得的是,她更以運用在自己三個孩子身上的反思和例子,透過現身說法,真實的鼓勵家長讀者,即使不太擅長,也請務必嘗試。家長不會沒關係,不妨和孩子一起同樂,無論家長拿手與否,為孩子準備好挑戰各種領域的環境,親子可以一同累積經驗。

  老師及父母都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因為「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而且「你的孩子更是我們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
 

內容連載

有必要學程式設計嗎?
 
目前最熱門的話題,要屬新型態教育領域的程式設計了吧。日本著名學習網站(keikotomanabu.net)對小學生家長所做的「最想讓孩子上的課」排行榜上,電腦相關或程式設計總是高居前十名。因為這些都是家長孩童時代不曾有過的課程,也證明他們都非常有興趣。而在小學、中學等教學現場正掀起對「ICT教學」的熱烈討論,紛紛引進平板電腦或電子黑板等數位工具用於授課。IT(資訊技術)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ICT(資訊與溝通技術)則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換句話說,ICT就是在資訊與科技中加入溝通。
 
不知您是否聽過「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這個名詞,指的是出生時生活周遭就已經都是IT或電腦的世代(在日本是指一九九○年以降出生的世代),換句話說,我們的孩子都是已經成熟的「數位原住民」。許多人認為對這個世代的孩子來說,「程式設計」是生存於社會上所必須學習的能力。
 
但是,程式設計並不是三兩下就能做好的。我們先要想想,為什麼程式設計會如此受到關注。
 
為了在今後的社會生存,自己發掘問題、活用資訊、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功課,我們稱此為「二十一世紀型技能」,並加以關注(稍後我會詳細說明應重視的能力)。
 
一般都認為「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價值觀」與程式設計教學有高度的關連性,學習程式設計這件事本身就具有意義。但對家長世代來說,程式設計聽起來好像很專業,他們的印象或許是「製作某種程式的工具」「需要艱深的專業知識」「只有極少數理工科的人才懂」,這其中對程式設計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應該非常多。宮城教育大學的安藤明伸教授對程式設計的見解是:「沒有也不至於困擾,但有的話對許多事物會有更豐富的看法」。
 
磨練程式設計的技術沒有意義
 
我對程式設計的看法是,人類難以解決的問題,利用電腦可以輕鬆解決,還具備做成影像或圖像模擬,容易傳達等這些優點。程式設計真的非常有趣,我真心推薦有興趣的人嘗試看看。
 
推行程式設計的人主張可以學到這些優點:解決問題、邏輯思考、發揮想像力,因而增加自信,並且有拓展未來的可能性,因而正面提倡。這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是,要達到這些目的所需要的並不只是單純學習程式設計的技術就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189
  2. 電子書
    7
    $189
  3. 新書
    79
    $213
  4. 新書
    79
    $213
  5. 新書
    79
    $213
  6. 新書
    79
    $214
  7. 新書
    85
    $230
  8. 新書
    88
    $238
  9. 二手書
    89
    $241
  10. 新書
    9
    $243
  11. 新書
    9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