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圈 第2輯(1973.7-1974.3)

足球圈 第2輯(1973.7-1974.3)
定價:710
NT $ 300 ~ 710
  • 編者: 陳灌洪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9-09-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58250
  • ISBN13:9789620758256
  • 裝訂:平裝 / 368頁 / 18.8 x 25.8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七十年代,香港足球運動發展蓬勃,不少商業機構組織強大的職業球隊參賽,亦從外地羅致了不少足球好手。在一九七三至七四年度球季,平均每場賽事入場人數接近八千人。每逢重要賽事,在通往政府大球場的道路上,人潮湧湧、車水馬龍。不少體育記者平日守候練習場,目的是拍攝及訪問球星,部分自行出版雜誌,《足球圈》為其中之一。

  《足球圈》自一九七二年出版,於一九八五年停刊,合共十四年。此雜誌內容全面,包括新聞、評論、專訪、花絮及分析,是一本綜合性的香港足球雜誌。編者與球員建立了密切關係,故往往能取得獨家資料,雜誌所收錄的珍貴圖片亦十分多。

  現獲編者陳灌洪先生獨家授權,分批重新刊印由一九七二年起出版的《足球圈》,每輯均加入學者、體育記者或足球歷史研究者的評論文章,對足球迷及研究香港體育歷史人士實為十分重要的歷史材料。

本書特點

  ◎以編者陳灌洪先生收藏的孤本複印。由於其收藏的雜誌保存極之良好,加上後期電腦加工,令四十七年前的雜誌內容十分清晰;
  ◎開度及內文編排與昔日雜誌完全一樣,加上現今學者、球圈人士及足球歷史研究者的導讀,更立體地理解當年香港足球的狀況;
  ◎各大香港圖書館沒有此類雜誌館藏,部分大學圖書館只有七十年代中後期館藏,卻不齊全;坊間及網絡上已難以購買到這些雜誌,又或每冊標價極高,因此是次合輯極具收藏價值;
  ◎《足球圈》第二輯收錄由1973年7月~1974年3月共12期的雜誌。此系列共14輯,至1985年。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陳灌洪


  昔日香港足球雜誌出版者及編輯,曾於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五年期間出版《足球圈》、《今日足球英雄傳》、《球迷俱樂部》、《球星生活》等共幾百冊雜誌。八十年代後曾任娛樂雜誌《城市週刊》副總編輯,亦為多份報章撰寫「名人版」,專訪城中富豪名人,現仍有繼續於報章撰寫有關社交舞蹈的專欄,曾出版《舞動全城——社交舞全方位手冊》及《舞池內外》。

 
 

目錄

主編序@感謝!
陳灌洪 /ii
我的足球記憶
陳國球 /iv
舊聞新讀 其趣無窮
貝鈞奇 /vi
我的「香港足球」歲月
黃海榮 /ix

足球圈 ● 風雲大會
(1973 年7 月)
足球圈 ● 最佳球員
(1973 年7 月)
足球圈 ● 走馬換將
(1973 年8 月)
足球圈 ● 龍爭虎鬥
(1973 年9 月)
足球圈 ● 鬼馬殺手
(1973 年10 月)
足球圈 ● 臥虎藏龍
(1973 年10 月)
足球圈 ● 四虎將
(1973 年11 月)
足球圈 ● 封神榜
(1973 年11 月)
足球圈 ● 群英大會
(1973 年12 月)
足球圈 ● 球星生活
(1974 年1 月)
足球圈 ● 萬花筒
(1974 年2 月)
足球圈 ● 光榮錄
(1974 年3 月)

 
 

主編序

感謝!


  在求學時期,我的課外活動只限於田徑和籃球,對足球甚少涉足。最大的嗜好只是到舊日的香港政府大球場看「南巴大戰」以及其他有號召力的球賽。

  踏足社會之後,一直從事報紙、週刊及專欄編寫工作。基於喜愛運動,六十年代末創辦了一份《體育生活》,內容以報導香港各類體育運動的名將為主,不定期出版。

  七十年代初,足球比賽吸引力大,當年湧現了不少著名球星,分別隸屬不同球會。看準了這個形勢,我趁機出版和編輯與足球有關的畫冊,由《今日足球英雄傳》、《足球圈》、《球迷俱樂部》、《足球員》、《守門員》、《鋼門》到《好波》以及各大球會專冊,當中尤以南華和精工佔的比例最多,凡幾十冊。加上個別球星如仇志強、胡國雄、張氏兄弟、鍾楚維、何容興等的特刊,林林總總,多不勝數。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五年這十四年是香港足球全盛時期,回想當年身兼出版、編輯、採訪、校對、聯絡發行,並與不同印刷廠打交道的日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那些年,我一直在紙媒行業工作,一身多職,卻仍然對足球畫冊那麼投入,那麼陶醉,至今令人回味無窮。
  幾十年後的今天,得到商務印書館青睞,願意把昔日球壇動態、球星故事和素描來個「大翻新」,與有榮焉。

  最開心是令我吐出真心話: 「感謝!」
 
陳灌洪

推薦序

我的足球記憶

陳國球(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及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總監)


  我的足球記憶,始於小學時的體育課,以及課後與同學的「踢街波」。差不多同時,我開始聽電台廣播足球賽,開始讀《香港時報》的足球版;劉以鬯主編的《淺水灣》也從此隨足球進入眼簾。這是星島開始崛起的年代,我的朋友多半是南華躉,我趕不上「四條煙」的年代,但莫振華、黃志強的「雙牛陣」,加上「肥油」何祥友,都是南華的猛將。我的一位小學同學特別崇拜「肥油」,他的技術也很了得,擔得起「小肥油」的稱號。他後來移民到哥斯達黎加,繼續踢學界足球,直至身形被外國年輕人大大超越為止。至於我,「踢足球」的生涯很早完結。但「愛足球」卻是成長過程的重要部分;「足球」一直是擴大我的想像空間與意識世界的催化劑。

  我開始從電台廣播中建立我的足球想像,我的偶像是張子岱。他的綽號是「阿香」,據說因為他是父親張金海從上海回流到香港後誕生;香港的「阿香」在「噴射機」星島開展了他的足球事業的第一個高峰。我小時沒甚麼機會買票看足球比賽,最多是在花墟球場球賽快完的時候,門禁大開,我和同學們就竄入球場看最後幾分鐘「免費波」。正式入球場看張子岱時,已是他的愉園時期。然而,張子岱的形象,早由盧振暄、葉觀楫兩位香港電台的足球評論員,繪聲繪影的構築起來。盧振暄的半場評述,增進我的足球知識,明白「越位陷阱」、「雙翼齊飛」、「四三三」與「四二四」陣式等等;葉觀楫則投放摧心的熱情,配以「濕手巾」、「曬靴底」、「左插花右插花」等狀意象形的描寫,讓一場一場的球賽風神朗發。因此我的足球想像世界,主要是由空氣中的電波聲浪漸次形構;即使後來正式購票入場,我和許多球迷一樣,總會帶備一部「原子粒」收音機。

  當然,我本來就雅好閱讀,報紙和期刊的足球報導與議論,一直豐富了我的足球宇宙。我記得自己曾是《星島體育》的忠實讀者,每逢週六早上到報攤購買,追看謝東尼等的球賽分析。現在看到復刻的《足球圈》第一輯及第二輯的校樣,更勾起許多往昔的回憶。這是一九七○年代中前期的足球世界,我已經開始進入球場看足球的年代。當時我最支持精工,其實理由和以前喜歡星島差不多,因為旁邊的「擁南躉」太多了;我就偏不要追隨「庸眾」。我還去精工的練波場地看「耶穌」居里、「大水牛」華德,當然還有賞心悅目的胡國雄。《足球圈》內就有不少精工的報導。當然,其中還有重點展現球星如仇志強、何容興、陳朝基等。我覺得興奮的是,張子岱沒有被忘記;他在愉園的出色表現,也佔了相當的篇幅;包括他在戰勝消防和精工時連續演出「帽子戲法」,在對光華時主罰十二碼射斷何容興的手腕等。這些當年的球壇往事,一一呈現眼前。

  這些記憶的復刻,讓我這個從事文學研究的書呆子重拾青少年時的生趣。事實上,我不是作家,但我愛文學的通幽入微,宣露人的精神世界;我不再踢足球,但我欣賞足球比賽中個人腳法與整體戰術的因難見巧,更享受球賽帶來攖人肺肝的情緒翻滾。

舊聞新讀 其趣無窮

貝鈞奇(公民體育會主席)


  時光荏苒,屈指一算,我踏入足球圈已超過半個世紀了。一九六八年公民體育會首次參加足總丙組聯賽,我協助打理球隊雜務,挽水提波衫也很起勁,亦是我為體育界做義工的開始。不知不覺間已度過五十個寒暑,至今我仍樂此不疲,熱衷於參與推廣和支持各類體育運動,義務為多個體育團體服務。

  近年來,我們一羣足球圈的老朋友們組織了每月一聚的「吹水」飯局,當中包括了昔日球隊負責人、教練、球星、隊醫、資深傳媒人等圈中人士。當中,年紀最長者要數五十年代九巴名將「長人添」― 劉添老大哥也,如今他仍保持着昔日風采,腰杆筆直,精神矍鑠。每月一聚的飯局,我們在茶餘飯後少不免笑談往事,回憶起當年球壇逸聞、球星趣事、人物掌故,其樂融融,趣味盎然!

  有一趟談到七十年代球星身價待遇,一九七二年「阿香」張子岱先生為何會由商業球會轉至左派球會愉園,當年球圈議論紛紛,有說是「阿香」政治轉向、棄暗投明;有說是「人望高處,水往低流」、「睇錢份上」而轉投愉園,大家亦因此研究起當年愉園高薪挖角,薪酬是多少?時任愉園領隊的「梁書記」梁子明先生說當年「阿香」月薪高達一萬元,此數如屬實,年薪豈不是超過十萬元?在座者中有人認為不符合當年「市價」,因七十年代初西環堅尼地城聯邦新樓一個三百餘平方呎單位售價才兩萬多元,「阿香」一年收入可購入四個單位,實不合邏輯!一時間大家都未能解開「阿香」當年收入之謎。

  直至上星期,我買了一本由陳灌洪兄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一輯《足球圈》復刻珍藏版,翻開第一篇文章〈張子岱為什麼加盟愉園?〉立即找到了答案,真是喜出望外!當年張子岱效力愉園的年收入應是五萬元,平均每月四千多元,「梁書記」所說的一萬元實是其轉會費。此外,文章裏面有一個小標題「思想問題?金錢掛帥?身不由主?」,饒富趣味,引人猜想。

  《足球圈》復刻出版,實是廣大老球迷及愛好香港足球歷史研究者最大的喜訊,重讀《足球圈》,我們重溫香港球壇歷史和資料,實要感謝主編陳兄和商務印書館!

  《足球圈》創刊於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五年結束,這十四年間稱得上是香港足球的全盛時期。七十年代初,多家企業公司組隊參加甲組聯賽,促進香港足球趨向商業化發展,引入不少質素較高的外援,同時亦湧現不少本地球星,球賽可觀性明顯提高,入場球迷眾多,大球場經常爆滿,座無虛席。

  想當年,球壇星光熠熠,各球會球星如雲,足球名將成為家傳戶曉、受人注目的偶像級人物。重讀同樣是由陳灌洪兄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另一本刊物《今日足球英雄傳》,內有一篇仇志強先生的文章,刊登了一間餐廳一九七三年四月十日進行開幕儀式的消息,主持剪綵儀式的是電影紅星鄧光榮先生、「娃娃歌后」鄧麗君小姐、足球名將仇志強先生,球星能與影帝、歌后相提並列,可見著名的足球員同樣受人崇拜。

  自九十年代起,球市日漸衰落,踏入二十一世紀更陷入冰河時期。二〇〇一年至○二年球季,甲組參賽隊伍僅得七隊,包括南華、愉園、晨曦、流浪、花花、香雪製藥、港會。香雪製藥是足總邀請來自廣東的一支水平不高、由青年軍組成的隊伍,而港會更是一支拉雜成軍的業餘隊伍。球隊不足,為支撐甲組聯賽,實有濫竽充數之嫌。有見及此,足總進行架構改革,在當年成立了董事會代替原有的執委會,力求改善本港足球的發展,而我有幸成為足總第一屆董事會成員,服務至今已十八年,見證了本港近代足球的發展。

  為加強青訓工作,培育新一代本地球員,二〇〇二年由康寶駒先生擔任會長、本人任主席的「香港○八」成立,並參加足總丙組聯賽,二〇〇五年晉身甲組聯賽,讓青年球員得到更多磨煉機會。最終,以「香港○八」球員為主力的香港足球隊在二〇〇九年東亞運動會勇奪金牌,創下大型運動會的歷史佳績!青訓顯見其效,獲政府資助的「鳳凰計劃」亦應運而生。

  溫故知新,欲重見昔日球壇光輝,又談何容易?說易行難,球市的振興,實有賴球圈人士羣策羣力和廣大球迷積極支持。期待《足球圈》接續重編出版,讓愛好足球的新、老球迷一飽眼福,亦能成為記錄香港球壇歷史的珍貴資料庫!

我的「香港足球」歲月

黃海榮(《香港足球誌》作者)


  大概在十二年前,拍檔莫逸風先生提議做一本關於香港足球歷史的書籍,我內心當然欣喜可以為香港足球留一點紀錄,但另一方面又擔心銷量,質疑對香港足球有興趣的人根本不多。畢竟當時香港足球才剛走出「冰河時期」,入場人數仍是「有限公司」。那一年寫書的過程談不上輕鬆,花了多個無眠的晚上寫稿和考證資料。幸運地,《香港足球誌》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對我個人而言,《香港足球誌》的出版簡直是「足可圓夢」。

  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球迷。我跟香港足球的結緣,始於「全華班」年代,縱使它難以跟七八十年代香港足球的輝煌歲月相提並論,但所謂「爛船還有三根釘」,那時候的香港球市可能比現在還好一點。關於足球,父親對我影響最深。他本身是一位司機,也是一位業餘足球員。他有時會帶我去冰室用餐,跟朋友和夥計之間的談話內容總離不開賽馬和足球,我也因此聆聽了不少關於張子岱、胡國雄等傳奇球星的故事,然而我從來沒有現場看過他們任何一場球賽。當時我心目中的足球英雄,是南華足球隊的山度士和陳發枝。

  後來對足球的興趣越發強烈,除了每週收看電視節目《球迷世界》,或者聽電台直播足球賽事,我習慣每天放學後必會閱讀報章體育版,然後將球賽戰果、球賽分析剪下來,有時自己會將球隊陣容背到滾瓜爛熟。嫌報章還不夠嗎?於是開始接觸足球和體育雜誌。那時市面上較出名的,包括了黃循幹先生主編的《足球世界》,還有《足球雜誌》、《星島體育》、《奪標》等,只要是關於足球的雜誌我便不會放過。那時候,每星期最期待的事情,是父親為我帶來全新的雜誌,實在令我喜上眉梢。

  小學時期有幸遇上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家會交換雜誌、討論足球,甚至研究球隊排陣。我最愛看的是球迷信箱,在那個資訊流通還不太發達的年代,「球迷信箱」是我汲取足球知識的主要途徑。通常雜誌主編會努力搜集資料,親自回覆球迷的來信。坦白說,有些球迷的問題其實很無聊,不過來信被刊登出來,感覺好像中獎一樣。

  足球雜誌除了成為我的「廁所讀物」,「偷偷地」閱讀足球雜誌也是對沉悶課堂的一種抵抗。如果有官員說一個月連雜誌在內看三十本書是一項成就,我大概在小時候已經達成了。這種生活形態,一直維持到中學畢業為止。

  千禧年後,足球刊物一本又一本倒閉,許多人歸咎於網絡洪流的衝擊,網絡提供了海量資訊,人們可以直接在網上搜尋資料,不用再花數星期等待編輯回覆,同時球迷可以從網絡取得球賽最新消息,足球雜誌的「新聞」早就變成「舊聞」。足球雜誌的球星專訪文章也不及拍片放上網來得有吸引力。不過,個人認為對足球出版物最致命的一擊,是香港足球已不再受到關注,當然也難吸引廣告商的青睞,令足球雜誌的生存出現困難。在那個堪稱香港足球的「冰河時期」,你會看到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球迷入場人數長期維持三位數字、學生在球場裏溫習功課、班主請球迷熱飲、小食亭二十元魚蛋燒賣放題等。更甚的是球員薪金每月只有三數千元,球場不再是逐夢的地方,沒有英雄也沒有報導的價值。報章上關於香港足球的新聞,有時只有寥寥十數字,微小得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出來,這大概解釋了足球刊物逐漸消逝的原因。

  後來書寫《香港足球誌》,雖然主要採用口述歷史形式,但單憑受訪者的一家之言還不足夠,有時還需要利用舊報章和雜誌補充資料和佐證,亦因此在搜集資料期間,有機會拜讀陳灌洪先生的《足球圈》雜誌。在那個資訊還不十分流通的七十年代,陳灌洪先生憑一己之力,包辦採訪、編輯、印刷、發行,出版《足球圈》、《今日足球英雄傳》、《球迷俱樂部》、《球星生活》等共幾百冊雜誌,紀錄了一個時代,為球迷製造夢想。你可能因為雜誌的球員專訪,他朝夢想成為球場英雄,也可能透過交友專欄,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陳灌洪所編的足球雜誌較着重娛樂性,例如《足球圈》每期都會給予一個命題,甚麼「龍虎群英」、「臥虎藏龍」、「星月爭輝」、「五福臨門」,感覺像看章回小說一樣。雜誌內容除了基本的球賽分析,球員專訪也涉及球場以外他們的私生活。雜誌更前衛的,是提供球星照片沖曬服務,這比信和中心賣明星相還要早十多二十年。一份雜誌才賣一元幾毫,一套十二張球星照片便得花費十元,在當時實在談不上便宜,但這也反映當時球員的社會地位。

  每個年代,都有一些瘋子,任憑一股傻勁,為喜歡的香港足球默默付出。作為球迷,在此感謝陳灌洪先生多年來的貢獻,他所辦的雜誌,除了為球迷提供了養分,也教人回味香港足球昔日的光輝歲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2
    $300
  2. 新書
    68
    $483
  3. 新書
    79
    $561
  4. 新書
    9
    $639
  5. 新書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