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導讀
      
      「霸凌」面貌百百款,你帶孩子認識了多少?
      
        你以為受到長期肢體攻擊才算霸凌嗎?那嘲笑、侮辱、造謠、排擠呢?它們常被踢出霸凌標準之外,卻對一個人的團體適應、自尊有極大的傷害。然而,師長面對遭受非身體攻擊的孩子,可能不以為意的說:「別人就是鬧著玩的,不要管他說什麼就好!」被霸凌者也可能覺得不嚴重,選擇「忍耐」,把痛苦和害怕都藏在心裡(一方面也擔心說出來會被更嚴厲的「伺候」)。
      
        為避免這類霸凌一再被忽略,此系列繪本將四種霸凌的典型(言語霸凌、隱形霸凌、情緒霸凌、身體霸凌)攤開,帶領讀者跟著「被霸凌者」的視角,理解他們的心理影響,也提到「旁觀者」這些關鍵角色,其行動能決定霸凌者是否還有戲唱。此外,身為「大人」,又該如何介入霸凌情境,故事亦有所著墨。
      
        導讀或分享這類繪本時,我喜歡配合人物情緒/性格/行動的分析:
      
        1、被霸凌者─【例:《不!我不喜歡被恐嚇》的凱西】
        他遭遇的事件,帶給他哪些情緒?
        他剛開始的行動是什麼?最後他做了什麼改變?
        整個過程中,他的性格有什麼轉變?
      
        2、霸凌者─【例:《不!我不喜歡這種玩笑》的泰勒】
        他做了什麼?這些行動對被霸凌者的影響是?
        他的性格是什麼?
        他的行動最後導致什麼後果?
      
        3、旁觀者─【例:《不!我不喜歡被捉弄》的艾力克斯】
        因為擔心自己成為被霸凌的對象,而不敢幫助霸凌者。請比較故事中的兩位旁觀者,他們各自對霸凌者採取了什麼行動?各代表了什麼性格?
        如果是你,看到有人被霸凌了,你認為可以怎麼做?又有哪些需要大人協助的地方?
      
        【小撇步:如何讓孩子流暢地說出情緒、性格?不妨準備好語詞列表讓他們選,更能深入各角色的內心世界。】
       
        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的知名演說家力克‧胡哲曾說:「如果你是霸凌的受害者,請記住,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不能被打敗。別人對你說什麼或做什麼,都無法定義真正的你。」期望此系列書籍能達到提醒功效,讓被霸凌者以堅定的意志,不受霸凌者的言語傷及自尊,且能學習求救、保護自己。
       
      
        溫美玉/全台最大教師社群創始人
      
      專文導讀
      
      自我保護,彼此關懷
      
        不知何時開始,教育圈出現了「霸凌」這個詞。一旦扣上了這個帽子,老師們無不繃緊神經,嚴陣以待。
      
        仔細比對構成霸凌的條件,教學現場很多狀況似乎都被小題大做。讓人不禁疑惑:有這麼嚴重嗎?未免也太大驚小怪了吧!但,很多生活中的細節,往往是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同儕的互動,更是!
      
        身為一個老師,書中描述的情節,彷彿就真實的在身邊上演。因為身材外觀被取笑、跑步慢導致團隊落後被指責,甚至,不善於和人互動被邊緣化、被排擠……。這些,可說是校園生活中的「常態」!是的,「常態」這個詞看來令人驚悚,但,這的確是事實。
      
        大人的保護是一時的,孩子要知道如何面對困境,也要學習互相關懷、這些,那些,書中都有答案喔!閱讀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1、引導孩子關注主角遭遇,同理感受─可以帶著孩子朗讀主角的心情。他遭遇的事件,帶給他哪些情緒?
        2、和孩子一起討論,該如何關懷同學─頁面的小字提供了討論的方向。
        3、問問孩子,無法處理時該如何求助─除了書中的方法,還有其他嗎?
      
        有時,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有時,大人一忙會忽略孩子的感受;有時,我們並未真正教孩子因應策略……。
      
        透過一次次的閱讀,從各角度抽絲剝繭,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讓孩子知道自己並不孤獨;也讓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孩子的成長難免會遇到挫折,但希望他們都可以有同儕的關懷、師長的引導,最後就像本書一樣,有個Happy Ending。
      
        
        花梅真/台北市明德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