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走的骨灰甕:楊煉文學訪談錄

被偷走的骨灰甕:楊煉文學訪談錄
定價:360
NT $ 285 ~ 324
  • 作者:楊煉朱又可
  • 出版社:南方家園
  • 出版日期:2020-10-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888518
  • ISBN13:9789869888516
  • 裝訂: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本書,談楊煉的血統——第一代可與漢族通婚的滿蒙祖母。
  這本書,談楊煉的家世——吉祥戲院少東家的父親與上海電影世家的母親。
  這本書,談楊煉在文革時的戀愛、階級鬥爭。
  這本書,談楊煉在北京、在紐約、在紐西蘭、在德國,在世界各地的漂泊。
  這本書,談楊煉與艾倫・金斯堡、蘇珊・桑塔格、阿多尼斯、高行健等當代大家的交流。
  這本書,談楊煉不斷煉字煉意,不斷探察自我內在的幽暗。
  這本書,談楊煉或許曾離散於中國,卻從未離散於中文的書寫、創作與生活。
 
本書特色
 
  歷時十天的深度訪談,近二十萬字,收錄詩人生活影像。
  我把聽到我的詩被禁止的消息那天,作為正式開始流亡生涯的日子,詩代替詩人被殺死了。——楊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煉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瑞士,成長於北京。七○年代後期開始寫詩。一九八三年,以長詩〈諾日朗〉轟動中國詩壇,其後,作品被介紹到海外。迄今共出版中文詩集十四本、散文集二本與一部文論集,已譯成三十餘種外文。楊煉作品被評論為「像麥克迪爾米德遇見了里爾克,還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也被譽為世界上當代中國文學最具代表性的聲音之一。楊煉獲得的諸多獎項,包括義大利蘇爾摩納獎(2019);雅努斯・潘諾尼烏斯國際詩歌大獎、拉奎來國際文學獎、義大利北-南文學獎等(2018);英國筆會獎暨英國詩歌書籍協會推薦翻譯詩集獎(2017);臺灣首屆太平洋國際詩歌獎之累積成就獎、李白詩歌獎提名獎在內的四項中國詩歌獎(2016);義大利卡普里國際詩歌獎(2014),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2012)等等。並於二○○八年和二○一一年最高票當選為國際筆會理事。二○一三年,獲邀成為挪威文學暨自由表達學院院士,二○一四年至今,楊煉受邀成為汕頭大學特聘教授暨駐校作家。自二○一七年起,擔任一九八八年創刊的《倖存者》詩刊雙主編之一。
 
朱又可
 
  中國報紙副刊編輯。出版有《行者的迷宮》(與張煒合著)、《一個人和新疆》(與周濤合著,獲《南方都市報》二○一四年度非虛構類好書),以及人物對話選集《彆扭的聲音》等。獲第四屆「中國報人散文獎」(2015)。
 

目錄

「馬背上的民族,眼睛永遠盯著更遠的一條地平線」——採訪緣起

二○一八年九月八日下午,匈牙利巴拉頓湖畔翻譯之家
吉祥戲院少東家之子。出生地:瑞士伯爾尼
瑞士的和平與暴烈
整理照相冊,母親去世
曾祖父、祖父。父親的兩次背叛
二姨
叔叔的荒誕遭遇

二○一八年九月十日,布達佩斯
蒙古人奶奶
日據時代的躲與遊
「玩」自己的事
貓狗年月

二○一八年九月十一日,布達佩斯
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裡的初戀
黃土店村的「階級鬥爭」和插隊女孩
初戀的分手和第一次婚姻
《今天》的活動與擺脫跟蹤
第二次婚姻

二○一八年九月十二日,布達佩斯
嚴文井,父輩歷史縮影
跟邵燕祥、謝冕等人的交往
北京的地下文學與黃皮書
藍總是更高的
向大海報了仇
在紐約,認識艾倫・金斯堡
在美國暫停了八個月
悉尼大學的一年
第一次回中國和再去美國
蘇珊・桑塔格
阿什伯利

二○一八年九月十三日,布達佩斯
阿多尼斯
高行健
解構鄉愁
鬼話與鬼府

二○一八年九月十四日,布達佩斯
汪氏小苑和揚州菜
親舅姥爺史東山之死
舅姥爺徐遲之死

二○一八年九月十六日上午,布達佩斯
但丁式的煉獄旅行與〈諾日朗〉
尋找大地本源的生命力與《豔詩》
主動和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本地」
精神的深度、思想的深度
漢語音樂和音韻的自覺
莊子的傳統

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白雲機場廣州酒家
談芒克
說顧城 
我的寫作像考古
寫詩需要一張熟悉的桌子
卻顧所來徑

附一:楊煉的詩
母親的手跡
二姨的肖像
奶奶的船
京劇課
蝴蝶——柏林
一粒葵花籽的否定句——致艾未未
一九八九年(死者之年)
在特朗斯特羅默墓前

附二:楊煉創作年表及中外文作品出版目錄
附三:楊煉文學小傳及評論摘要
 

 
「馬背上的民族,眼睛永遠盯著更遠的一條地平線」——採訪緣起
 
  二○一八年九月七日到十七日,楊煉從柏林到匈牙利接受「雅努斯・潘諾尼烏斯國際詩歌大獎」(Janus Pannonius Grand Prize for Poetry),我應邀從廣州前往採訪。共處十天時間,我想,何不借此我們都在陌生的「他鄉」的機會,好好聊聊楊煉先生的文學人生?兩人一拍即合。
 
  楊煉似乎永遠樂觀、不羈,溢出真誠的笑,似乎有無盡的精力。正如他說:「我每次到機場、火車站,雖然有漂泊的蒼凉,同時也不乏一種興奮。因為馬背上的民族,眼睛永遠盯著更遠的一條地平線。你越向前,地平線越向遠處推移。」
 
  楊煉有四分之一蒙古血統,祖母是第一代可以和漢族通婚的滿蒙人。奶奶的祖父從貴西道升官到貴州作臬臺,最後一任官是奉天府尹,也就是「瀋陽市長」。「奉天是清朝皇帝的龍脈,叫盛京,等於是給皇上看祖墳的。」他形容,祖母家那種蒙古性格「可以叫淳樸,也可以叫不懂事」。票號要倒閉,派人送回去兩大車銀子,被她父親以家裡放不下為由趕走,銀子也不知所終。她家後來「敗落得很慘」。
 
  楊煉的曾祖父從清朝宮廷畫家溥雪齋手裡買來老宅,院裡的太湖石由圓明園廢墟搬來,假山、迴廊,金絲楠木雕的格柵。曾祖父後來經營了北京內城第一個現代戲園子吉祥戲院,梅蘭芳就是從吉祥唱出來的。吉祥戲院在東安市場邊,在吉祥看完戲,到對面的東來順吃涮羊肉,是一套。他本來對楊煉的父親寄予厚望,想讓他傳承家業。沒想到少東家「是一個天生的理想主義者,痛恨做買賣,後來乾脆投奔共產黨」。楊煉說現在九十八歲的父親至今對京劇往事如數家珍。
 
  楊煉的父親在輔仁大學讀的是英文系,出身於上海電影界家族的母親(楊煉母親的舅舅是有名的《八千里路雲和月》、《新兒女英雄傳》的大導演史東山)讀的是燕京大學英文系。兩人在一九四九年後被外交部派到歐洲第一個承認紅色中國的瑞士的中國大使館工作。楊煉一九五五年出生於伯爾尼(Bärn),不到一歲就在搖籃裡被父母「拎回」北京。一九七六年一月七日母親去世,前一天,她剛剛為楊煉整理相冊並題寫說明,像是冥冥之中的遺言。後來保存在他自稱「鬼府」的家裡的母親骨灰甕竟被偷走了。若干年後,楊煉寫道:「我母親的死,丟了。」
 
  一九七八年,楊煉結識了北島、芒克等人及《今天》雜誌,後來成為「今天文學研究會」七理事之一。一九八八年他跨出國門,沒有想到開始了三十年的環球漂泊,「詩人不知道,但詩知道。」從此他和各國詩人一樣,「詩歌是我們唯一的母語」。
 
  「不管我人在哪兒,我的中文創作就是中國文學傳統的根。不管面對誰,只要我說中文,這就是一個中國的標誌。」楊煉說,「我心理上從不悲悲戚戚,而是充滿積極、光明正大甚至驕傲的感覺。」他肯定地說,「我或許曾離散於中國,卻從未離散於中文。」他總是從歷史轉型的視野看待中國當下現實,在他的反思中,插隊的北京黃土南店,黃土高原上的半坡遺址,一直到他漂泊的藍色大海,其實都是一個「同心圓」。在他倫敦李河谷(Lea Valley)的住所,每年都有一個「鬼魂似的」蘋果掛在後院秋天的樹枝上。那個重複出現的蘋果,讓他的「他鄉」立刻就轉化成「故鄉」。
 
  原來,習慣了黃土地是自己內在一部分的他,在海外久了,一步步地讓大海進入了身體,恰如他在《大海停止之處》寫下的句子:終於被大海摸到了內部。「其實反過來也一樣,也是我摸進了大海的內部。」楊煉說。因為,「漂泊本身就成了故鄉」。
楊煉總能找到當下可為的「事」:他創辦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舉行鹿特丹—北京網上同步詩歌節,介紹農民工詩歌,推動中英、中德詩人互譯,編輯出版大部頭英譯當代中文詩選《玉梯》等等。
 
  他的名字「煉」也是他詩歌及工作方式的肖像。他不斷地煉字煉意,也不斷地探察自我內在的幽暗。「埋葬你心裡唯一的黑暗,唯一的謊言。」他在詩裡寫道。有一次在德國的朗誦詩歌會後,顧彬問楊煉,你的詩這麼黑暗,光在哪裡?「我的詩也許很黑暗,但我在寫,這就是光。」當時響起掌聲一片。「貫注在創作裡的能量,絕對是最高級、最明亮的,正是這種能量照亮了黑暗的現實。」時隔多年,楊煉闡釋道。
 
  「我的寫作像考古。」楊煉說,他選擇的那些歷史材料,其實都是自己的內心場景,主題只有一句,就是「把手伸進土摸死亡」。因為,詩有一種深度,像深埋在地層裡的那種感覺。考古是為了能發現「深現實」的詩歌。他面對詩歌就像考古工作者面對考古發掘的現場一樣,「幾千年的大時間觀念,必須落實到一個小毛刷子一點一點刷掉灰塵的動作上」,「捋掉」不少雜質,讓以前隱藏或被遮蔽的詩意凸顯出來。
 
  這些年,楊煉活躍在世界詩壇,從二○一二年獲得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V. S. Naipaul) 任評審團主席的義大利諾尼諾(Nonino)國際詩歌獎起,他這些年幾乎算是一個國際文學獎的得獎專業戶了。二○一八年,他獲得有「詩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匈牙利「雅努斯・潘諾尼烏斯國際詩歌大獎」,躋身於菲林蓋蒂(Lawrence Ferlinghetti)、阿多尼斯(Adonis)、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和亞當・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等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列,是獲獎的第一位中文詩人。
「楊煉的詩歌跨越了中國大陸、臺灣和海外空間,以及古代和當代中文詩歌的時間,彰顯出『天才與激情』貫穿了這些詩歌的『超越時間的生活』。」二○一八年九月十五日,楊煉在古城佩奇(Pecs)從身兼匈牙利總理首席文化顧問、評委會主席的蘇契・蓋佐(Szocs Géza)和匈牙利文化部長彼得・費凱迪(Peter Fekete)手中接受獎座和證書。
 
  「今天的詩歌,是個體詩學的時代。深度,同時衡量著人與詩的個性。詩歌沉潛在海底,漆黑、冷靜地審視著風波險惡的世界。」楊煉在以〈一隻海蝴蝶〉為題的受獎演說中講道。
 
  在布達佩斯的裴多菲文學博物館(Petőfi Irodalmi Múzeum),我和楊煉第一次見面,楊煉的夫人畫家友友就驚嘆:你太像年輕時的楊煉了。
 
  伴著這種「相像」的緣分,在匈牙利期間,我記錄下與楊煉的「多瑙河十日談」。這是珍貴的友誼之旅。
 
  從巴拉頓湖畔(Balatonfüred),到中世紀古城佩奇,再到布達佩斯,楊煉和友友手拉手並肩走著的背影,總是在我眼前。友友說,在世界漂泊,很多朋友忍受不了回國了。他們倆相濡以沫,是他們抵抗孤獨和長久堅持下來的好方法。我想她說的准沒錯。祝福他們倆人在一起的旅行,到處都是溫柔的「故鄉」。
 
  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晚,楊煉從汕頭大學去義大利文化古城拉奎拉(L'Aquila)領取另一項國際詩歌獎。白雲機場廣州酒家為我們晚打烊了一個小時,我們補聊了最後一章,算是為這個稍稍漫長的文學訪談錄劃上句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85
  2. 新書
    8
    $288
  3. 新書
    85
    $306
  4. 新書
    9
    $324
  5.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