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獨家復刻1831年初版作者手稿&1888年經典插畫|法文直譯全譯本】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獨家復刻1831年初版作者手稿&1888年經典插畫|法文直譯全譯本】
定價:700
NT $ 553
  • 作者:維克多‧雨果
  • 原文作者:Victor Hugo
  • 譯者:李玉民
  • 出版社:野人
  • 出版日期:2021-10-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84571X
  • ISBN13:9789863845713
  • 裝訂:平裝 / 592頁 / 14.8 x 21 x 4.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最壯麗的愛情史詩,「愛」的終極詮釋
雨果對於人類「命運」的永恆探尋
浪漫主義文學必讀之作
★經典法文全譯本★
★獨家復刻1831年初版作者手稿、1888年美國版全書插畫★
★獨家收錄《巴黎聖母院》文學特輯★

  ※改編音樂劇連續七年登「開賣最賣座」金氏世界紀錄
  ※英國《泰晤士報》十大必讀文學經典、美國《紐約時報》世界十大名著


  「(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者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
  「一位超越國境的天才。」──法國著名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沉浸在雨果之中,就好像是沉浸在大海之中。」──法蘭西學院院士埃米爾・昂里奧(Émile Henriot)

  一八三〇年法國七月革命的隆隆砲火中,雨果僅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就創造出《巴黎聖母院》。透過富裕與貧窮、美與醜、善與惡的對立,雨果宛如藉由這部愛情悲劇反映出當時巴黎社會統治者與人民衝突的樣貌。

  這是一部顯示巨大思想力量和藝術力量的作品,因其離奇浪漫、真實尖銳,被改編成歌劇和電影,與小說同時廣為流傳。作品中一幕幕驚心動魄、變幻莫測的奇妙場面,演繹著刻在聖母院牆壁上的神祕希臘字「ΑΝΑΓΚΗ」(命運)。

  人見人愛又純真美麗的女孩愛絲美拉達、殘疾醜陋而心地善良的加西莫多、人面獸心又陰險毒辣的宗教鷹犬弗羅洛、失去愛女而隱修的香花歌樂女、手揮長柄大鐮橫掃禁衛軍的乞丐王克洛班……他們的身世與經歷都十分奇異,卻又像史詩中的人物,就連大教堂也有了靈魂,有了生命……

經典推薦

  ★ 阮若缺|政大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
  ★ 歐洲大丈夫Bonjour Jerry|旅遊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一八〇二-一八八五)


  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以及人道主義作家代表人物。作品非常豐富,文體跨越詩歌、小說、劇本以及散文與各式文藝評論與政論文章,他的作品也反映十九世紀時法國社會以及政治的進展與演變。

  雨果相當早慧,九歲就開始寫詩,二十歲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頌詩集》。西元一八二七年,雨果二十五歲時發表了劇本《克倫威爾》以及其序言,其序言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開端,為開啟一個新世代的重要作品,三十歲時發表的劇本《愛那尼》在法國首次公演,確立了浪漫主義在當時法國文壇的主導地位。

  之後隨著法國接連發生「七月革命」、「法蘭西第二共和」、「巴黎公社起義」等等內亂,雨果也成為了熱心的共和主義者,用他的行動與創作直接且積極的表達出他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流亡期間寫了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個章節都用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搭配,並加以諷刺,還將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惡行互相對比。

  西元一八八五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並將他安葬在法國專門安葬文化名人的「先賢祠」。

  他的創作期長達六十年以上,一生中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較著名的有:《克倫威爾》、《巴黎聖母院》﹙又名:鐘樓怪人﹚、《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譯者簡介

李玉民


  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文學系,曾經留學法國里昂大學兩年,目前擔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從事文學翻譯近三十年,譯著超過六十本,總字數超過兩千萬字,譯作包含雨果、巴爾札克、大仲馬、莫泊桑等知名作家之作品,並曾獲得「思源翻譯獎」以及「傅雷翻譯出版獎」等獎項。
 

一八三一年初版作者原序

雨果


  幾年前,我去聖母院參觀,更確切地說,是追蹤覓跡,在兩座鐘樓之一的暗角牆壁上,發現這樣一個手刻的詞:

  ΑΝΑΓΚΗ

  這幾個大寫的希臘文字母,由於歲月侵蝕而發黑,深深刻入石壁中。其形貌和筆勢,不知是否借鑑了哥德字體的特徵,彷彿特為昭示這是由中世紀的人所寫下的。其中所包藏的難逃定數的寓意,深深地觸動了我。

  我思索再三,力圖窺見究竟何等痛苦的靈魂,誓要在這座古老教堂的額頭上,刻下這罪惡的、或者凶兆的烙印,才肯離開人世。

  後來,這面牆壁又幾經抹灰刷漿或者打磨(哪種原因已難知曉),字跡消失了。須知將近兩百年來,中世紀的宏偉教堂,無不遭受這種待遇。無論內部還是外部,四面八方都來破壞。神父要粉刷,建築師要打磨,民眾則蜂擁而至,乾脆拆毀,夷為平地。

  刻在聖母院晦暗鐘樓上的神祕文字,及其慘然概括的未知命運,就這樣湮沒無聞,如今僅餘本書作者我不絕如縷的追懷了。在石壁寫下這個詞的人,幾百年前就消逝了,歷經幾代人,這個詞也從大教堂的牆壁上消逝了,就連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從地球上消逝。

  本書就是基於這個詞而創作的。
 
一八三一年二月

譯者序

並立的兩座豐碑
李玉民


  雨果出入人世兩百餘年,被譽為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戲劇家、偉大的小說家、偉大的散文家、偉大的批評家等等,然而,無論哪一種頭銜,都不足以涵蓋雨果的整體。如果一定要找出一種來,我倒認為思考者(思想家)或許堪當此任。

  雨果不是一位創建學說的思想家,而是人類命運的思考者。

  雨果的詩文,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無不浸透了思考。而千種萬種的思考,最深沉、最宏大、最波瀾壯闊的,要算他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了。

  思考人類的命運,主要體現在他創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的過程,換言之,這三部長篇小說,正是他思考人類命運的紀錄。

  雨果由《巴黎聖母院》(一八三一)開宗明義,繼由《悲慘世界》(一八四五-一八六一)淋漓演繹,終以《海上勞工》(一八六六)重彩結幕,歷時三十餘年,才算完成「人類命運三部曲」。

  完成這三部曲,這三大部傑作,雨果就無愧於人類命運思考者的稱號了。

  三部曲分別從宗教、社會、自然三個角度,來演繹沉重地壓在人類頭上的三重命運,即有史以來人類所承受的教理(迷信)的命數、法律(偏見)的命數、自然(事物)的命數。

  宗教、社會、自然,這三種主要的異己力量,是人類既需要又與之抗爭的物件,因而也就成為「人生的神祕苦難」的根源。

  雨果作為人類命運的思考者,探根溯源,從深層意義上表現了人類在自身的發展史中,與宗教、法律、自然所產生的矛盾這種永恆性主題。因此,構成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也就成為世界文庫的不朽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兩部傑作,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期開始構思的。但是,《悲慘世界》從醞釀到出版,延宕三十餘年。而《巴黎聖母院》的創作雖小有波折,時逢七月革命,小說的研究材料和筆記全部散失,但雨果只用了五個月時間,一氣呵成,顯示出了他的天才與勤奮。

  雨果以其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和文學創新者的胸懷,偏愛宏偉和壯麗,而巴黎聖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壯美的建築,兩者自然一拍即合。雨果打算寫一部氣勢宏偉的歷史小說,一開始醞釀,就決定以這座大教堂為中心,講述一段奇異的故事。

  在雨果的筆下,巴黎聖母院絕不是一個完備的、定型並能歸類的建築。它不再是羅曼式的,但也不是哥德式教堂,因而成為集萬形於一身的神奇之體,成為令人景仰的科學和藝術的豐碑。一八三一年,《巴黎聖母院》一經出版,它又成為文學的豐碑了。於是,這座大教堂和這部小說就聯結在一起,兩座豐碑並肩而立,再也分不開了。

  有了這部小說,巴黎聖母院在城島上亭亭玉立,儀態萬方,不僅多了幾分風采,還增添了一顆靈魂。

  筆者在歐洲參觀過數十座大教堂,都各具風采,有的甚至顯得還要宏偉高大,還要華麗美觀,但總是作為建築藝術來欣賞。唯獨見到巴黎聖母院時,哪怕只是在它的廣場走過,哪怕只是遠遠望見它的雄姿麗影,筆者也不免怦然心動,有種異樣的感覺,腦海裡重又浮現聖母院樓頂平臺的夜景:

  吉卜賽女孩愛絲美拉達一身白衣裙,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鐘人加西莫多則遠遠地欣賞這美妙的一對。另外還有一副目光在追隨著女孩,那是從密修室小窗射出來的,淫蕩而凶狠,那是密修室裡幽靈似的主教代理弗羅洛正在窺視。教堂前的廣場上跑過一匹高頭大馬,騎衛隊長浮比斯不理睬吉卜賽女孩的呼喚,向站在陽臺上的一位貴族小姐致敬……

  廣場上一片火光,丐幫男女老少為救愛絲美拉達,開始攻打聖母院。可是,加西莫多不知是友,誤以為敵,獨自挺身出來保衛吉卜賽女孩,從教堂上投下樑木石塊,還熔化了鉛水傾瀉下來。在熊熊的火光中,廊柱的石雕惡獸魔怪似乎全活了,紛紛助戰……

  以這大教堂為中心舞臺,出現一幕幕驚心動魄、變幻莫測的場面,演繹著聖母院牆壁上刻的神祕希臘詞「命運」,並將所有這些人物鎖到命運的鐵鍊上。聖母院也好像有了靈魂,有了生命,以天神巨人的身軀,投入人世間這場大混戰。

  中世紀的宗教黑暗統治,正是鎖住人的命運的鐵鍊,而人對教會勢力、對狹隘思想相抗爭,便釀成大大小小的悲劇。這些悲劇組成的十五世紀巴黎的社會畫面,透過雨果的天才想像和創作,從湮沒的久遠年代,更加鮮明而生動地顯現出來。

  雨果早在二十一歲時就講過:「在華特・司各特的風景如畫的散文體小說之後,仍有可能創作出另一類型的小說。這種小說既是戲劇,又是史詩;既風景如畫,又詩意盎然;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理想主義的;既逼真,又壯麗;它把華特・司各特和荷馬融為一體。」這種看似誇大其辭的預言,幾年後便由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實現了。

  正如作者所預言的那樣,《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傑作。

  這部小說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塑造的一個個人物,都是那麼獨特,具有十五世紀巴黎風俗的鮮明色彩,都可以用「奇異」兩個字來概括。推選醜大王的狂歡節,奇跡宮丐幫的夜生活,落魄詩人格蘭古瓦的摔罐成親,聾子法官開庭製造冤案,敲鐘人飛身救美女,行刑場上母女重逢又死別,加西莫多的復仇與殉情,這些場面,雖不如丐幫攻打聖母院那樣壯觀,但是同樣奇異,有的也同樣驚心動魄,甚至催人淚下。

  書中人物雖然生活在十五世紀,一個個卻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的純真美麗的女孩愛絲美拉達、殘疾醜陋而心地善良的加西莫多、人面獸心又陰險毒辣的宗教鷹犬弗羅洛、失去愛女而隱修的香花歌樂女、手揮長柄大鐮橫掃禁衛軍的乞丐王克洛班……他們的身世和經歷都十分奇異,卻又像史詩中的人物,比真人實事更鮮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一種魔力。

  不過,書中最奇異的還是無與倫比的巴黎聖母院。她既衰老又年輕,既突兀又神祕;她是加西莫多的搖籃和母親,又是弗羅洛策劃陰謀的巢穴;她是愛絲美拉達的避難所,又是丐幫攻打的妖魔;她是萬眾敬畏的聖堂,又是蹂躪萬眾命運的宮殿。她的靈魂是善還是惡,總與芸芸眾生息息相關……

  毫不誇張地說,這部小說也改變了這座大教堂的命運。巴黎聖母院的名氣遠遠超過所有教堂,大半功勞應當歸於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許多遊客都是讀過小說,或者通過不同途徑知道這個故事,才慕名去參觀巴黎聖母院的,這是物以文傳的絕好例證。

  雨果由一八〇二年出生至一八八五年去世,在人世八十三年,經歷了帝國到共和。在為雨果舉行國葬的時候,加西莫多似乎又飛身登上鐘樓,趴到大鐘瑪麗的身上拼命搖擺。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格外哀婉,與自動送葬的兩百萬民眾的「雨果萬歲」的呼聲合成奇妙的哀樂。一聲聲的鐘鳴,所表達的何止是沉痛,還隱含有遺憾。巴黎聖母院望著雨果的柩車駛向塞納河左岸,安葬到先賢祠,她心中何嘗不在想:「雨果啊雨果,葬在先賢祠,固然是一種殊榮,但是,你在我這裡長眠,才真正死得其所!」

  《巴黎聖母院》於一九九一年譯出,納入《雨果文集》中,又選入《雨果精選集》中,後又出了四、五種單行本,早該修訂一下了。這次趁再版之機所做的修訂,仍失之倉促。世界文學名著的中譯本,十餘年校訂一次不為過,最好請高手操作,自我很難超越。好的中譯本,應是譯者的文學創作,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二〇〇四年三月十八日於北京花園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