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下)

新譯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下)
定價:700
NT $ 665
  • 作者:黃慶萱
  • 出版社:三民
  • 出版日期:2022-03-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471798
  • ISBN13:9789571471792
  • 裝訂:平裝 / 544頁 / 17.2 x 23.2 x 2.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易經》是傳承千年的智慧寶庫,向來被稱為群經之首。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周易》的確是經典中的經典,根源裡的根源。不讀《周易》,即談不上了解中華文化。
 
  《周易》包含「經」與「傳」兩部分:「經」,即《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卦爻象、卦爻名、卦爻辭。「傳」,即《易傳》,又稱《十翼》,其對於《易經》的解釋,幫助讀者更加了解《易經》。
 
  本書乃作者繼《新譯乾坤經傳通釋》之後,《周易》研究的最新力作。全書徵引詳盡,釋義通透,「注釋」、「語譯」之後並附有極具參考價值之「古義」,堪稱研讀《易經》的最佳讀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慶萱
 
  浙江平陽人,一九三二年生於上海,一九四七年來臺就學,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著有《修辭學》、《中國文學鑑賞舉隅》、《周易讀本》、《周易縱橫談》、《學林尋幽》、《與君細論文》、《新譯乾坤經傳通釋》等書。
 

目錄

震卦經傳通釋第五十一
卦辭
彖傳
象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九爻辭
象傳
六二爻辭
象傳
六三爻辭
象傳
九四爻辭
象傳
六五爻辭
象傳
上六爻辭
象傳
艮卦經傳通釋第五十二
卦辭
彖傳
象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六爻辭
象傳
六二爻辭
象傳
九三爻辭
象傳
六四爻辭
象傳
六五爻辭
象傳
上九爻辭
象傳
漸卦經傳通釋第五十三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六爻辭
象傳
六二爻辭
象傳
九三爻辭
象傳
六四爻辭
象傳
九五爻辭
象傳
上九爻辭
象傳
歸妹卦經傳通釋第五十四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九爻辭
象傳
九二爻辭
象傳
六三爻辭
象傳
九四爻辭
象傳
六五爻辭
象傳
上六爻辭
象傳
豐卦經傳通釋第五十五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九爻辭
象傳
六二爻辭
象傳
九三爻辭
象傳
九四爻辭
象傳
六五爻辭
象傳
上六爻辭
象傳
旅卦經傳通釋第五十六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六爻辭
象傳
六二爻辭
象傳
九三爻辭
象傳
九四爻辭
象傳
六五爻辭
象傳
上九爻辭
象傳
巽卦經傳通釋第五十七
卦辭
彖傳
象傳
繫辭傳下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六爻辭
象傳
九二爻辭
象傳
九三爻辭
象傳
六四爻辭
象傳
九五爻辭
象傳
上九爻辭
象傳
兌卦經傳通釋第五十八
卦辭
彖傳
象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九爻辭
象傳
九二爻辭
象傳
六三爻辭
象傳
九四爻辭
象傳
九五爻辭
象傳
上六爻辭
象傳
渙卦經傳通釋第五十九
卦辭
彖傳
象傳
繫辭傳下
序卦傳
雜卦傳
初六爻辭
象傳
九二爻辭
象傳
六三爻辭
象傳
六四爻辭
象傳
九五爻辭
象傳
上九爻辭
象傳
節卦經傳通釋第六十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九爻辭
象傳
繫辭傳上
九二爻辭
象傳
六三爻辭
象傳
六四爻辭
象傳
九五爻辭
象傳
上六爻辭
象傳
中孚卦經傳通釋第六十一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九爻辭
象傳
九二爻辭
象傳
繫辭傳上
六三爻辭
象傳
六四爻辭
象傳
九五爻辭
象傳
上九爻辭
象傳
小過卦經傳通釋第六十二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六爻辭
象傳
六二爻辭
象傳
九三爻辭
象傳
九四爻辭
象傳
六五爻辭
象傳
上六爻辭
象傳
繫辭傳下
既濟卦經傳通釋第六十三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九爻辭
象傳
六二爻辭
象傳
九三爻辭
象傳
六四爻辭
象傳
九五爻辭
象傳
上六爻辭
象傳
未濟卦經傳通釋第六十四
卦辭
彖傳
象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初六爻辭
象傳
九二爻辭
象傳
六三爻辭
象傳
九四爻辭
象傳
六五爻辭
象傳
上九爻辭
象傳
附錄一
附錄二

 

 
  把《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最後一卦最上一爻寫完,已是民國一○九年(二○二○)六月五日。距我〈周易乾卦釋義〉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四月在臺北《孔孟學報》刊出已四十四年。與三民書局簽約更長達四十六年之久。武俠小說上說「十年磨一劍」表示其劍鋒利無比;但一本解釋古代經典的書寫了四十多年,卻不免有許多疵瑕:例如:前後體例不一和見解不同等等。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經部總說》說到〈易類〉:「《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
 
  《四庫全書總目》是清乾隆皇帝詔開「四庫全書館」,集合當時飽學之士:翰林院編修、檢討、庶吉士,共百餘人,並由皇六子、皇八子、皇十一子擔任「正總裁」。取「中秘所藏」(歷代留傳的皇家圖書館藏書),更向民間徵求藏書,合計有三千四百六十種,分成經、史、子、集四部分,故稱「四庫」。《總目》首先提到《易經》有「兩派六宗」(「兩派」指象數派和義理派。象數派,包括「占筮」、「象數」、「禨祥」三宗;義理派,包括「老莊」、「儒理」、「史事」三宗),這當然是當時飽學之士面對全國《易》學所有書籍,作歸納、分析的成果。這是不容置疑的。只是這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的現象,我很不以為然。「兩派六宗」同出一源,只是重點不同。可以互補,而用不著互相攻駁。
 
  以我個人來說,早年比較喜歡新文藝,不太愛讀線裝書。所以唸大學時不曾選修《易經》。一直到讀研究所,規定要圈點十三經,才接觸到《易經》。後來碩士論文《史記漢書儒林傳研究》,就不得不把群經作粗淺的研究;寫博士論文《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時,才認真地「一頭栽進《周易》中」,在兩派六宗中打轉。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說》說到《易經》「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這當然是從《易》學書歸納出的「事實」。不過我個人是「死不悔改」的融合派、和平派。覺得「兩派六宗」固然是《周易》發展史上存在的現象,但是,不應「互相攻駁」,而要「互相連繫,互相補充」。我這本《通釋》之所以在《易經》部分,先於「卦名」、「爻名」下說「象數」大旨,「占筮」之法,原因在此。在這部分,我最重要的參考書是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和清代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篹疏》。《集解》,我用的是臺北學生書局影印的「古經解彙函」本;《篹疏》我用的是臺北文鋒出版社影印的「光緒辛卯三餘草堂藏版」本。可惜於「禨祥」,我一竅不通,只能從缺了。
 
  至於義理,關乎老莊者,當然以魏王弼、韓康伯《注》為主。唐孔穎達主編《五經正義》,其中《周易正義》是以王、韓《注》為底本而成《疏》。雖說「疏不破注」,但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多多少少已滲入一些儒家義理,並且時有象數的遺意,為李鼎祚《集解》所引用。《周易注疏》,我用的是臺灣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義理派儒理宗,最重要的代表作,當為北宋程頤的《伊川易傳》、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以及明季王夫之的《船山易學》。這三本書我當然經常翻閱。而運用得最多的,一是清初納蘭成德所編的《大易集義粹言》,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鍾謙鈞重刊,粵東書局印行的《通志堂經解》本,臺灣大通書局於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影印出版。又一為清康熙由大學士李光地擔任「總裁」的《周易折中》,據原書〈御製周易折中序〉,此書於「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六)春告成而傳之天下」;我依據的本子是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十月浙江巡撫馬新貽摹刊本,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臺灣真善美出版社影印本,是臺師大同班好友吳怡送我的。吳怡當時逛真善美出版社,看到此書,已賣到只剩兩部了。於是全買了回來,一部自用,一部送給我。後來大陸也出版了此書簡體字版,承山東大學劉大鈞教授託臺大黃沛榮兄送給我一部。我心存感激,更為《易》學界朋友,每能互助互勉,以此為傲為榮。
 
  現在要說史事《易》了。《四庫全書總目》特別提到李光、楊萬里。說來也巧,一九八八年高雄師院國文研究所研究生黃忠天寫的碩士論文《楊萬里易學之研究》,就是由我指導的。忠天對史事《易》大發興趣,後來博士論文專研史事《易》,由高師院國研所應裕康所長親自指導。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留高師大任教,並為高師大經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治學興學,成就非凡。又一九九五年,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研究生林麗雯寫的碩士論文《李光史事易研究》,也請我為指導教授。麗雯胞姐林麗真是臺大中研所《易》學名教授。家學淵源,麗雯的碩論也是一流的。因此我這本《通釋》,言及史事的反不多,有忠天、麗雯之書在前,足堪閱讀故也。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兩句說笑的話:「歷史的人名都是真的,但事情卻是假的;小說的人名都是假的,但事情都是真的。」文學之為語言藝術,其與歷史密切關係,於此可見。又亞里士多德曾說:「藝術模倣自然。」包括宇宙間所有事物的存在與運動,和人生的存在和活動。見其《詩學》一書,我在拙著《修辭學‧摹況》章曾作簡要的解說,此不贅述。亞里士多德又有《超越自然科學》一書,日本和中國都把它譯為《形上學》,拙著《周易縱橫談》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一文,詳加討論,敬請讀者參閱,此亦不多說。既然文學之作為語言藝術,模倣著自然;哲學亦在自然科學之上,概括了自然。因而用文學所記錄的自然,作為概括自然的哲學的實證,可說是天經地義的。因而史事易是可以擴大到以文學為例證的地步。我在中學時代看過許多文學作品,到老年寫《易經通釋》時,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雖然偶有筆及,但為數不多。這也很好,可以留給年輕者多一條路:用文學中的史詩、敘事散文、小說、戲劇來解說《周易》。
 
  在此〈跋〉一開始,我曾提出《通釋》有前後體例不一和見解不同的缺憾。本想從頭再修訂一次。一位學生坦白對我說:「老師,你來不及了。就這樣也很好啊,可以從中獲知老師《易》學思想發展的歷程。」我覺得這位學生說的也很有道理(怪不得他姓名就叫「黃明理」)。所以我在《乾坤經傳通釋》根本未提過《周易集解》。這樣還有一個好處:《乾坤通釋》文字已很多,要是再加《集解》及其注釋,怕會把讀者嚇跑了。所以早年寫的幾卦多不提《集解》說,而後寫的逐漸詳釋之,而對「象數」也逐逐漸漸產生「了解之同情」。例如:不正之爻,皆當變而之正,以成既濟定。我後來覺得也可能有幾分必要。蘇東坡詞〈水調歌頭‧中秋大醉,兼懷子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有些逆境,碰到了也就碰到了,設法改變就是了。又如「互體」,我想起遊黃山時,導遊再三提醒我們:「看山不走路,走路不看山。」原來黃山小路,多半一邊是懸崖,要是又看山又走路,很可能一步踩空,掉下懸崖去。而黃山每向前走一步,風景就全變了,這不正是「互體」麼:初二三是一格局,二三四又是一格局,三四五格局又變了,四五上格局更完全不同了。遊黃山固然如此,整個人生又何嘗有異!中學不同於小學,大學又不同於中學,再後就業又不同於就學,由基層幹部到領導階層也有不同標準。但總要認清目標,記取教訓;不忘初心,愛國愛家。「互體」:當如是觀,與生命發展歷程是一致的,並不矛盾衝突。
 
  至於我於《通釋》全書,初未齒及《集解》象數說,而中途詳言之。就「學習心理學」上還有一層意思,當我把讀者引進《周易》的天地中,先欣賞《周易》花果莖葉之美,然後再追尋其根鬚的樣子。就像我們遊覽某些大型植物園,常見有塊巨大園地,泥土四周全是厚玻璃,外面還加一層鐵片遮蔽著,參觀時,掀起鐵片,於是清楚看到根鬚是怎樣的。《通釋》先談義理,再說象數,理由就是這樣。《文心雕龍‧序志》云「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也。至於起先未講的象數,你在中間看了我講的之後,再回頭自己尋思,必能完全了解。我個人求學過程中,覺得良師啟發外,自己慎思明辨,是很必要的。
 
  再說「象數」的「數」,可能是「數位」的意思。乾卦六爻,「九」是老陽之「數」;而初、二、三、四、五、上,便是「位」了。這是很明顯的例子。又如未濟上九,「九」是數;在「未濟」卦最「上」面,便是位了。「位」,不僅指在一卦的爻位,也包括「卦」在內。在此卦的上九,即不同於在彼卦的上九;都稱作「上九」,爻辭象占則不同,正因位處的卦不一樣了。
 
  又「象數」,我覺得兩字顛倒一下,作「數象」更好。如乾卦六爻,先有「初九」之數,再有「潛龍」之象,最後才是「勿用」之占。三百八十四爻如此,六十四卦卦名亦然。總是先說某下某上,還是數位。所以我說《周易》是中國數本位哲學的巨著。

  整部《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寫好了。我再次與《周易注疏》核對一下:「經」部卦爻辭一字不漏,全注譯了;「傳」部〈彖傳〉、〈象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也全寫到了。〈繫辭傳〉大部分講的是《周易》的大道理,非單說某一卦某一爻,因而大部分未寫到。當年讀《易》,總覺得〈說卦傳〉前三章講窮理盡性,六畫成卦,六位成章,數往知來:義理性極高,與第四章以下只講八卦之象:如雷以動之,風以散之,乾為馬,坤為牛,絕不相同,百思不得其解,及後長沙馬王堆帛書《周易》出土,才發現今傳本〈說卦傳〉前三章與〈繫辭傳下〉部分文字都見於帛書本《易傳》〈衷〉中。而今傳本〈說卦傳〉第四章以下文字,帛書則無。這證明了〈說卦傳〉前三章與第四章以下,本來就不在同篇,故其言不同如此。
 
  四十六年前我與三民書局簽約,今日總算履約。要是振強兄在世之時,我能交卷,那該多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