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原理新編

比較文學原理新編
定價:89
NT $ 77
 

內容簡介

「比較文學」是一門文學理論課,它探求文學創和和文學閱讀的規律,根據這些規律訂出一套科學方法來指導創作和閱讀實踐。「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民族文學或國別文學,而是總體文學。

「比較文學」的原理和比較、綜合的方法也適用於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其它學科,對人文科學來說,尤其重要。它所比較和綜合研究的內容就局限於「純文學」的文本,而應擴展到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其它文字優美的經典著作上。運用「比較文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全世界的不同文化體系,對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加以比較和綜合研究,有利於促進相互了解,對鞏固世界和平大有好處。
 

目錄



第一章 文化轉型與比較文學的新發展
第一節 二十世紀與文化轉型時期
第二節 世紀轉折時期的文化危機
第三節 文化危機呼喚新的人文精神
第四節 比較文學在未來文化發展中的地位
第二章 歷史、現狀與學科定們
第一節 比較文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與學理依據
第二節 發展中的定位與定位中的發展
第三章 方法論:對話與問題意識
第一節 文學對話與比較文學方法論
第二節 文學對話中的歷史聯系
第三節 文學對話中的邏輯關聯
第四節 文學對話的理維度
第四章 研究領域:范式的形成及其發展
第一節 方法與范式的互動
第二節 研究類型的建構與流變
第三節 類型化研究的功能模式及其價值取向
第四節 中國比較文學實踐與闡發研究類型
第五節 文化語境的轉變與研究范式的重組
第五章 比較詩學:文學理論的跨文化研究
第一節 比較詩學的必然性
第二節 同異關系與二元互動:比較詩學的認識論
第三節 跨文化闡釋:比較詩學的方法論基礎
第四節 實例分析:中國詩學文本闡釋模式的特征
結語
附錄一
附錄二
后記
 

英國傳統教育以往一貫重文輕理。到了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后,傳統的文科教育再也不能滿足工業社會的需要,因此在知識界和工業界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很高。英國企業家喬賽亞·梅森爵士捐款建立伯明罕科學學院,提倡科技教育,排斥文學課程。1880年該校開學典禮會上著名科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教授發表《科學和文化》演說,強調自然科學在教育方案中的重要性,希望大力扭轉英國傳統教育重文輕理的偏差。赫胥黎雖然承認文學對於培養科學家也是需要的,但為了改革積習,造成風氣,使全國都重視自然科學在教育方案中的地位,他針對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兼文學批評家馬修·阿諾德給「文化」所下的定義,強烈反對傳統的文科教育。事實上,赫胥黎並不反對文學,只是反對把文學作為教育的唯一內容,而忽視自然科學的重要作用。阿諾德對「文化」下的定義是:「文化是世界上人們所發表過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論。」赫胥黎卻把阿諾德所說的「文化」僅僅理解為文學,而且是「純文學。或「美文學」,無實用價值。事實上,阿諾德所說的「文化」包括人類文化在各個領域內的最好的成就,當然也包括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成就。不過阿諾德特別強調「文化」的教育作用,就是要對人的道德行為和審美意識起良好的影響。他認為文科教育比理科教育更為重要,因為,在他看來,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對人的道德行為和審美意識沒有直接影響。但是赫胥黎認為理科教育的重點不在於教給人如何去應用科學知識和技術,而在於教給人以科學觀點和科學方法,也就是要塑造人的科學世界觀。在這個意義上,科學也能影響人的道德行為和審美意識。既然「文化」包括文、理兩方面,文、理科並重應是最佳的教育方案,因為這樣的教育同時培養了人的科學世界觀、美學世界觀和道德世界觀,體現了真、美、善的結合。文學家阿諾德和科學家赫胥黎二人是好友,實際上二人對教育作用的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分歧只是在教育內容的側重上:阿諾德重文,赫胥黎重理。二人在這個問題上曾有一場思想交鋒。真理愈辯愈明。從他二人的這場辯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教育應該文科和理科並重,應該培養具有科學世界觀、美學世界觀和道德世界觀全面發展的人。這也是綜合性大學辦學的宗旨。

作為綜合性大學課程設置當中一門課程,「比較文學」的講授內容和目的要求是什麼,這是我想討論的主題。「比較文學」是一門文學理論課,它探求文學創作和文學閱讀的規律,根據這些規律制訂出一套科學方法來指導創作和閱讀實踐。「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民族文學或國別文學,而是總體文學。世界文學是歌德最先提出的。世界文學包括全世界的民族文學或國別文學。國別文學研究着重分析國別文學作品,世界文學研究着重分析文學名著。總體文學所研究的內容是世界文學中最普遍的最根本的一些問題。總體文學的研究方法是從世界文學中一提取若干有代表性和傾向性的因素(例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巴羅克藝術風格、黑色幽默等)來進行比較和綜合研究,或從世界文學中提取關於文學作品類型(如,史詩、悲劇、傳奇、小說等)的理論,加以比較和綜合,以便制訂出一套總體文學類型的理論。「比較文學」是從國別文學和世界文學通向總體文學的橋梁。「比較文學」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把國別文學或世界文學的一些特殊規律提高成為總體文學的普遍規律。

「比較文學」的原理和比較、綜合的方法也適用於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其它學科,對人文科學來說,尤其重要。我們企圖培養人文科學方面的通才,即貫通文、史、哲三方面的人才,集詞章、考據和義理之學於一身的「博雅之士」。我認為「比較文學」也是通向這一目的之橋梁。理由是文、史、哲三方面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結合的。柏拉圖認為真、美、善的理念是一致的。東、西方古往今來的思想家,如庄周、司馬遷、柏拉圖、培根、盧梭、托爾斯泰、羅素等,往往既是哲學家,又是歷史學家,還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等。文、史、哲三方面的經典著作都可以被看作文學作品,因為稱得上是「文學」的作品必須是偉大思想和優美文字相結合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比較文學」所比較和綜合研究的內容就不局限於「純文學」的文本,而應擴展到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其它文字優美的經典著作上,也就是說,「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應是馬修·阿諾德所說的「文化」,即:「世界上人們所發表過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論。」運用「比較文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全世界的不同文化體系,對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加以比較和綜合研究,有利於促進相互了解,對鞏固世界和平大有好處。

基於以上的看法,我建議綜合性大學開設「比較文學」課程,供各系學生必修或選修。樂黛雲等同志編著的《比較文學原理新編》是一部很好的教材,特向讀者推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