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庵文史續錄

曙庵文史續錄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王樹民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4-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39448
  • ISBN13:9787101039443
  • 裝訂:565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繼《曙庵文史雜著》之後於92歲時編定的又一部文集。全書分上、中、下三編。《曙庵文史雜著》集結於1988年,重訂於1993年,至1997年始得成書問世。到本世紀初,前後積累者又達數十篇,於是有作續集之企划,除近十余年來所作者外,舊作而未及收集者,亦擇要收納之,分為上、中二編。下編則為20世紀30年代之舊作,所記為旅行於隴右地區之見聞,故獨存之於一篇。署曰《曙庵文史續錄》,略有前後相關之意雲。

上、中編收錄了各類文章56篇,內容涉及歷史研究、古籍整理、學術思想等諸多方面,其中對「古史辨」派的意義、史學史的發展、傳說和歷史的關系、古籍史料的甄別等問題的研討尤多創見。下編收錄了《隴游日記》,是作者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隨顧頡綱先生考察甘肅、青海、寧夏等地教育情況的實錄,保存了大量當時西北地區民情風俗的珍貴資料,對開發西部,特別是西部教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自序
上編
《古史辨》評議
「五帝」釋義
「五帝」釋義續記
「少皋氏鳥名官」試解
瞽史
瞽史續記
文字記載中的史前時期歷史
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
中國古代早期幾個重要歷史問題的真相
禪讓說平議和古代歷史的真相
有虞氏的世系和歷史地位
夏代三康
五帝時期的歷史探秘
「區夏」試釋
融風考
《大學》「格物致知」解
中國史學的萌芽
《春秋經》何以托始於魯隱公
《國語》的作者和編者
釋「志」
《史記》是古代史學發展成熟的標識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史」的發展演變
古籍整理與辨偽求真
脫離史實基礎的歷史知識
民間傳說與歷史記載
讀《孟子》有感三則
學術文化研究不能出離健康發展之路
筆談《史記注譯》
中編
錢大聽學術思想述
王鳴盛的經史之
趙翼的詩和史學
《咳余叢考》述評
江藩的學術成就及漢學與宋學之爭
從史學談明清小說野史的價值
十八家晉書
推薦點校本《通典》參加國家圖書獎評審意見書
整理《通志二十略》經過紀要
馬端臨的年壽和《文獻通考》的撰著
《戴名世集》編校要略
┅┅
下編
附錄
後記
補白
 

《曙庵文史雜著》集結於1988年,重訂於1993年,至1997年始得成書問世。到本世紀初,前後積累者又達數十篇,於是有作續集之企划,除近十余年來所作者外,舊作而未及收集者,亦擇要收納之,分為上、中二編。下編則為20世紀30年代之舊作,所記為旅行於隴右地區之見聞,故獨存之於一編。署日《曙庵文史續錄》,略示前後相關之意雲。

清初學者顧亭林有名言,「文須有益於天下」。顧氏頗能實踐其言,故其著作為世人所重。然時移世異,時代已有所不同,彼時所重者,或為今日所輕;彼時所輕者,或為今日所重,然須有益於天下,為不可移易之原則。文章如何能有益於天下?日實事求是,不作空言,不作偽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其文雖雜,而不失為有益,如斯而已矣。

所謂時移世異者,經學為傳統學術核心,五四運動後,經學已失其固有地位,而與經學相關之經書,始有再評價之機會。原來經書確為古代流傳下來之文字記錄,其學術價值無可代替者,由於歷代經學家之曲解附會,掩失其本來面目,經過再評價,消除附會曲解之假象,從而可以窺見古代社會文化發展之真相,是史家所努力追求者。而某些治學者,輕信經書,以致陷於常識性謬誤。如《尚書》有《今文書》與《古文書》之分,而同處於《十三經注疏》中,《今文書》真,《古文書》偽,清代學者已作出結論,為學術界之常識。而現代某些人之論文,或以《古文書》與《今文書》同樣看待,用以證史。又如《尚書正義》為解釋《尚書》本文與注文之專書,是一部書名,有人競寫成《尚書·正義》,似「正義」為《尚書》之篇名。於是常識性謬誤轉成為學術性問題。這類情況,不能不引起重視,在本集中有些批評性文章,即因此義而發。

《尚書》本為古代史官直接記言之書,其後非直接記言之書或亦混合編人,秦代焚書,《尚書》惟收藏於官府,遂告絕世。幸秦朝主管《尚書》之博士伏生,私下保存一部分,漢初征求遺書,惟有伏生所傳二十八篇,用當時流行之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所謂《今文尚書》真者,僅示其為伏生所傳之書,衡以史官直接記言之例,其中頗有為後人竄人者。如《禹貢》一篇,向來視為大禹治水成功後所作之記錄,為夏代之直接文獻。經多方認真分析研究,可以判定其文為戰國時人所作,反映著戰國時期之自然地理形勢及某種政治設想,在我國歷史地理學科中,居極重要之地位,是亦即對《禹貢》一篇再評價之結果。古籍再評價問題,既十分迫切,又比較細致復雜,在古籍整理工作中,應列為重點研究項目。

在古籍中,史書為僅次於經書者。所謂廿四史,亦稱正史,實際上只能作為史料看待,通過切實的分析研究,從而了解古代人民,自原始性的社會文化,逐漸發展提高,其間又多次發生與其他民族問的接觸,經過曲折發展,終於有今日之成就與地位。就治史者而言,了解史實應為起碼的條件,要善於讀書,文字句讀必須符合原書之本義。近有某出版社編印之史學名著,王國維之《觀堂集林》,有一處講到清朝的國史,「其書體例如《古正史通》,列朝為一書」。細察之,應為「其書體例如古正史,通列朝為一書」。《觀堂集林》原書不斷句,整理者妄加標點,遂成此誤。這樣低級性的問題,競出現在正式的書版上,應引起高度的重視,不能以為是常識性的問題而輕易置之。

我國古代史,源遠流長,而可稱為信史者,惟上溯到夏商周三代,以上則視為禁區。舊有三皇五帝之傳說,自新的史學觀出現後,舊傳說皆被掃除,而真實的歷史則未能指明,於是一般的態度為置之不顧,惟致力於地下發掘。地下出土者皆為古人遺留之實物,為說明古代文化發展最可依據之資料,其最大弱點,在實際的名稱,如人名、地名、物名、制度、習俗等,一切專名、通名,皆不可知,必須指名時,只能使用現代名稱,如元謀人、北京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而紙面上的資料,是有可能解決這類問題的。

本書上、中二編皆本斯旨而作,上編所論者,自評議《古史辨》學派始,從分析古代傳說中,指出我國史前時期確切可信之史實,及關於史學史的重要看法,並說明非正式史書而具有高度史料價值之文字記載等。中編為介紹某些古人之學術思想成就與古籍整理問題,而以雜俎之文附其後。在隴右之旅游日記,曾為甘肅省政協選人《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28輯,與顧頡剛先生之《西北考察日記》合編為《甘青聞見記》,寫有《前言》,已收於本書中編,可以參看。又以平日所作詩詞為上、中編補白之用,則略存往日生活之蛛絲馬跡也。

王樹民2003年5月5日重寫定於北京和平里寓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