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幽默的軼事、清晰的概念、圖表以及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呈現給讀者鮮活的教學理論和原則。

本書自始至終都在引導讀者不斷反省自己對於教學、學習及學生所持的信念。

本書每章都附有互聯網活動——將有助於讀者從網上獲取最新的信息。

本書滿懷對孩子和教學的熱愛,向讀者闡述了好的教學不是「灌輸」,而是充分的准備、良好的組織、客觀的評價、公正的評論、積極的引導和不斷的鼓勵。
 

目錄

第一部分 緒認
第一章 教學心理學
教學心理學
教學和信念
心理學
學習者和教師的模式
一個教學模型
心理學應用於教學
決策教學
解決問題的教學
使學生獲得能力的教學
作為反思活動的教學
教學是一門技藝
專家型和非專家型教師
文化和全球差異
第二部分 發展與教學
第二章 發展概觀
人類發展的基本概念
人類發展的原則
道德發展
語言發展
第三章 認知和社會發展
性別角色
人格發展:艾里克·艾里克森
認知發展
皮亞傑的基本觀點
智力的結構:皮亞傑的理論
皮亞傑理論的教育意義
維果茨基的文化/認知理論
維果茨基理論的教育啟示
第三部分 學習與教學
第四章 行為主義與社會學習理論
學習
人類學習的三種方法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
華生的環境決定論
桑代克的聯結主義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
總結行為主義對教學的貢獻
超越自由:一種哲學探討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的教學意義
第五章 思維與記憶
認知主義
記憶的形式模型
長期記憶的加工
教育應用:教授復述方法
元認知
第六章 教學的認知取向
第七章 教學的人本主義取向
第四部分 多元化與教學
第八章 智力與創造力
第九章 有特殊需要的學習者
第十章 多元文化教育:對學習者的適應性教學
第五部分 有效教學
第十一章 動機與教學
第十二章 課堂管理
第十三章 教學目標與學校測評
尾聲:一個成長的足跡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新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信息時代的來臨和知識經濟初露端倪,都向我國的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基礎教育應該着眼於世界教育發展的前沿,根據變化和發展着的社會條件,與時俱進,積極穩妥地進行教育改革與創新。

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問題。在中小學課程、教材以及實際教學活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1)過於強調學科體系,忽略知識的實際綜合運用。教材多從學科原理和概念出發,而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教材不同程度地脫離社會實際;(2)遠離社會生活和實踐,致使教材與時代的發展相脫節,內容陳舊。教材不能根據時代的變化和不同地域社會需要,靈活應對學生社會性發展的成長的要求;(3)注重知識記憶,忽略實際能力培養。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注重現成的知識,忽略探索過程。(5)注重知識的客觀性,忽略對學生想像力的培養。想像力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觀念形態的把握,這個把握過程需要人們的主觀建構,想像力就是這種建構的主要力量,忽視想像力就是忽視創造力;(6)過於重視評價的甄別和篩選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長期形成的一些習慣是,我們的評價機制發揮着淘汰多數人的功能,背離了應該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初衷,學校不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性成長,反而成為制造失敗者的場所;(7)在學科教育中注重智力培養,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讓學生對社會、對人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過去,我們往往把價值觀的培養全部推到政治課上,使政治課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脫離具體內容的純粹說教。實際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是在具體內容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進行價值觀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說,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具體學科要比思想政治課更加有效。因此,教育要貫徹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精神,課程內容要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整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寓理於事,使學生在學習有關社會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發展,思想品德不斷地提高,並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鑒於以上問題,我們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況,總結經驗教訓,適時地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對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與以往時代相比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為現時代的教育目標確定了時代特征:(1)在學習目的上,從注重學習和掌握知識轉變到注重發現知識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過去,生產方式的改變相對緩慢,作為謀生手段,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就常常可以保持一生無憂無慮。但是,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更新和生產手段的變化速度很快。因此,終生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就凸顯出來。(2)在學習的內容上,從注重特殊技能的培養轉變到關注全面素質提升。過去,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比較明顯,知識經濟條件下,體力勞動也日益智能化,生產結構的變化也加快了。因此,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也愈來愈高,愈來愈全面,為此課程改革要比以往更強調整合認知、情、意、價值觀方面的諸多要素。(3)在學習方式上,從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轉變到注重探究性學習。如果說在過去知識就是力量,那麼,在信息時代能夠發現知識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會有力量。這就是說,教育應該關注實際生活中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所有環節都必須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利於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和知識學習中汲取經驗和智慧,進而達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教育目標。(4)在教育的社會功能上,從注重紀律訓練轉變到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傳統工業強調權威與紀律,但是知識經濟是智力民主的經濟,在這里更要求權利與義務、利益與責任的統一。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貫徹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指導思想,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課內容體系,為適應不同地域、學校和學生做出不同的選擇留有空間,從而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增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5)在教育評價上,從篩選轉變到促進學生的成長性發展。教育應該關心、鼓勵和欣賞學生的能力發展,應該激勵學生的成功,而不是通過淘汰制造失敗者。

當今國際競爭日益轉變為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教育的競爭。回應時代的需要與挑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倡導面向生活的素質教育,二是推進研究性學習,三是強調課程形態的綜合性。所謂綜合性,就是從學生的經驗和發展需要出發,對多門學科進行綜合,注重知識的關聯性、整體性和開放性,擴大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視野,幫助學生獲得對自然現象、社會生活和人類歷史的整體性認識,掌握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觀察、認識、適應、參與社會的能力。所謂活動性學習,就是強調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提倡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模擬、合作、討論、調查、實踐等多種開放的、多樣的、體驗與探究的方式在活動中主動地學習。而只有在綜合性學習和活動性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注重能力培養和發現過程的研究性學習。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