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宗教:中國學者論費爾巴哈

人·自然·宗教:中國學者論費爾巴哈
定價:222
NT $ 222
  • 作者:李毓章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05-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0042232
  • ISBN13:9787100042239
  • 裝訂:446頁 /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文本學。我們把它稱之為人本學唯物主義。這種人本學或人本學唯物主義,在歐洲哲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到底起到什麽作用呢?

本書選編了百年以來中國學者發表的26篇論文,內容包括費爾巴哈關於人的學說、自然學、認識思想、宗教思想、倫理學,以及弗爾巴哈與哲學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當代西方哲學的關系等。
 

目錄

李毓章 20世紀中國的費爾巴哈研究(代序)
朱德生 紀念費爾巴哈誕生二百周年
盧文迪 費爾巴哈之生平著作及思想
張世英 費爾巴哈
汝 信 費爾巴哈——偉大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
李毓章 論青年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發展——兼論確定費爾巴哈哲學發展分期的原則
姜丕之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
楊 適 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根本特點以及它在近代哲學發展中的地位
陳京璇 評費爾巴哈的人本學
巴發中 論費爾巴哈的「類」和「類本質」的學說
黃東升 費爾巴哈人的本質觀
舒永生 論費爾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思想及其意義
鄧曉芒 費爾巴哈「人的本質」試析
陶富源 論費爾巴哈哲學中的辯證因素
侯 才 費爾巴哈「對象化」概念探析
葛 力 費爾巴哈的認識論思想
胡景釗 評費爾巴哈的實踐觀
伍思玄 批判費爾巴哈在思維和存在同有一性問題上的形而上學觀點
邢賁思 費爾巴哈論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
樊公裁 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的哲學意義和政治意義
邢賁思 費爾巴哈的倫理學說述評
陳先達 評費爾巴哈在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葛樹先 關於《基督教的本質》在青年恩格斯思想發展中的作用問題
許俊達 人本學辯證法:通向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橋梁
李 澄 評普列漢諾夫關於費爾巴哈哲學的論述
陳艷玲 孫中山與費爾巴哈實踐觀之比較
附錄
  一 費爾巴哈小傳
  二 《費爾巴哈全集》原著版本介紹
  三 費爾巴哈著作及外國學者研究著作(論文)的中譯本(文)索引
  四 中國學者研究費爾巴哈的著作、論文索引
編后記
 

在20世紀剛剛過去不久,2004年L.費爾巴哈誕辰200百周年(應200周年——編者注)即將來臨之際,回顧並思考20世紀中國學者研究費爾巴哈哲學的狀況,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由於材料並不十分完整,本文定有一些不足,請指正。

相對於早在1903年中國報刊上就有介紹、論述康(汗)德、黑格爾(黑智兒)哲學的文章而言,費爾巴哈(費爾正兒)巴赫、費爾巴黑、佛爾巴哈E黑))的名字出現在中國報刊上則是較晚的事。直到2002年9月中旬,筆者才查到他的姓氏出現在中國報刊上的較早時間(是否是第一次出現的時間還很難說),那就是1919年7月18日的北京《晨報》。該報的「馬克思研究」專欄發表了日本學者的《馬克思唯物史觀概要》中譯文,把”Feuerbach」譯為「霍換爾巴哈」。同年12月1日的《晨報》有一篇紹虞據日文編譯的《馬克思年表》,把它譯為「黃巴縣」並附德文姓氏。可能由於這兩個從日文譯來的名字與原文發音相距甚遠,它們似乎不怎麽通行。在1927年出版的謝扶雅先生的《宗教哲學》中,「費爾巴哈」還是直接寫成「1.Feuerbach」。至於「五四運動」前後,李大釗等人的論著、文章或譯著中是否提到費爾巴哈,還有待查考。隨著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20年代末55 30年代初)、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30)與普列漢諾夫著作中譯本的出版,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費爾巴哈的名字、著作中譯本開始流行和出版。1934年和1936年分別出版了《未采哲學原理》兩個譯本,1935年出版了《黑格爾哲學批判》,1937年出版了《宗教本質講演錄》。這一年還出版了約特爾的《費爾巴赫底哲學》中譯本。也有一些人在他們的論著中提及費爾巴哈(赫),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批評費爾巴哈哲學的局限(艾思奇),或指明馬克思哲學與他的繼承關系(李達),或作為自己觀點的依據(如陳伯達、葉青)。這期間還發表了盧文迪的《費爾巴黑之生平著作及思想》(1933)和威夷的《黑格爾與費爾D哈》(1935)兩篇文章。後一篇文章說,費爾巴哈「當著黑格爾的哲學在德國戴上了普魯士的王冠而『君臨』一切的時候,展開了猛烈的反觀念論反宗教的斗爭,確立了唯物論不可動搖的基石」。這顯然是根據恩格斯的觀點寫的。而1936年出版的郎格《唯物論史》中譯本,也把費爾巴哈「和唯物論者很接近」的說法傳到中國。

如果說30年代還有成果的話,40年代就很難說了。這和當時的時局有關。由於我們對30年代末至40年代前期延安新哲學會(這個學會以翻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旨。據陝北公學老同志回憶,他們當年學過《費爾巴哈論》,它是干部閱讀書目之一,那時也有解放社的版本)的具體活動知之太少,很難說清他們講述、研究費爾巴哈哲學的情況。總之,20世紀上半葉國內對費爾巴哈哲學的研究剛剛起步,還說不上有什麽真正的、實質性的研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西方哲學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後50年西方哲學研究可以以1978年10月在蕪湖召開的全國西方哲學學術討論會為界,分為兩個時期。50-60年代相繼出版了洪謙先生、王太慶先生據德文翻譯的費爾巴哈著作的單行本,翻譯出版了據俄文本編輯的《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下卷),前蘇聯學者的《費爾巴哈的哲學》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以及波蘭學者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倫理學》,也翻譯發表了前蘇聯和前東德學者撰寫的關於費爾巴哈哲學的論文,出版了《談談費爾巴哈的哲學》這本很薄的通俗性小冊子。據不完全統計,到1978年為止,國內學者共發表了26篇關於費爾巴哈哲學的文章。50年代的文章屬於普及介紹性的東西。但50年代末 60年代前期「關於思維和存在同一性問題的討論」和「批判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兩次大的思想斗爭也牽涉到費爾巴哈,人們批判他的消極直觀反映論,批判他的抽象人性論、人道主義和「愛的宗教」。當然也有客觀公正、嚴肅地作學術研究的文章。1962年費爾巴哈逝世90周年,《人民日報》發表了汝信先生的紀念性文章,1963年《中國青年》第3-4期發表了張世英先生講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文章。但當時對費爾巴哈哲學的評價是以恩格斯的觀點為基調的。「文革」十年是一切學術活動中斷的十年。 1971年毛澤東主席提出要讀馬列,《費爾巴哈論》是必讀的一本書。為了輔導讀書,一些學者做輔導報告,參與輔導讀物的寫作,這對人們了解費爾巴哈的哲學是有益的。

1978年以後,國內費爾巴哈的研究進入了真正研究的蓬勃發展階段,因為隨著思想解放,「左」的精神枷鎖逐漸被打破了。1978到1984年間陸續出版了《費爾巴哈哲學史著作選》(3卷),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有兩本費爾巴哈的書,「宗教文化叢書」也有他的著作,《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也由商務印書館再版。80年代和90年代出版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和《人:宗教的太陽——費爾巴哈宗教哲學研究》兩本專著。

第一本書的作者在60年代發表了兩篇文章,此書出版後又發表了一些文章,共7篇。該書論述了費爾巴哈哲學產生的背景,他的自然觀、認識論、人的學說、無神論、倫理學及其歷史地位和影響,是國內第一本完整地(美學思想除外)講費爾巴哈哲學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構成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特征、基本規定,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自成體系、具有某種獨創性的特點……是它的人本主義。」作者還提出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費爾巴哈薩克的人本學的唯物主義」,后者指「費爾巴哈關於人、人的本性、人與自然環境、人與他人的關系等等的學說。」這些論點在當時的背景下是很有意義的。作者還對一些學者關於馬克思主義與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的關系的論點做了回應。不過作者關於「同黑格爾宗教哲學相比,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要深刻得多」的說法,還是需要探討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