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文化史

俄羅斯文化史
定價:180
NT $ 157
 

內容簡介

《俄羅斯文化史》是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教授M·P·澤齊娜、л·B·科什曼、B·C舒利金在反復教授多次的教材的基礎上編撰而成。該書是一部俄羅斯文化通史,系統介紹了俄羅斯中世紀、近代、19世紀和20世紀的文化發展史。該書資料豐富、論述客觀、覆蓋面廣,通覽全書便可獲得有關俄羅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闊印象。

這本俄羅斯文化史教材是此類書籍中的第一份出版物,其對象是開設俄羅斯文化史課程的大學和其他高校中的歷史系學生。

學生想要更深刻、更獨立地認識俄羅斯文化,可閱讀有關文獻和配插圖的資料,如國家藝術博物館藏品圖冊、藝術類書籍、關於繪畫史、建築史和木刻史的畫冊等。

本教材的基礎,是在莫斯科大學歷史系講授的祖國文化史課程的講稿。

本書作者分工如下:B·C·舒利金撰寫9—17世紀的俄羅斯文化,JI·B·科什曼撰寫18—20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化,M·P·澤齊娜撰寫蘇維埃社會的文化。
 

目錄

緒論
第一部 前蘇維埃時期的文化
第一編 中世紀的文化(9—17世紀)
第一章 古代俄羅斯的文化(9世紀至13世紀上半期)
第二章 形成中的大俄羅斯民族的文化(13世紀下半期至15世紀)
第三章 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俄羅斯文化
第四章 17世紀的文化
第二編 近代文化(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期)
第五章 18世紀前25年的文化改革
第六章 18世紀下半期至19世紀初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
第七章 19世紀上半期的文化(從1812年至50年代末)
第三編 農奴制改革時期的俄羅斯文化(19世紀下半期)
第八章 60—70年代資產階級改革時期的文化
第九章 80年代的文化
第四編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文化
第十章 革命前夕和革命年代的文化
第十一章 十月革命前10年的文化(1907—1917年)
第二部 蘇維埃社會的文化
第十二章 蘇維埃文化的形成(1917—1927年)
第十三章 行政命令體制形成條件下的文化(1928—1941年)
第十四章 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的文化
第十五章 戰後最初10年的文化生活(1945—1955年)
第十六章 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解凍」(50年代下半期至60年代)
第十七章 社會政治生活停滯年代的文化(70年代至80年代上半期)
第十八章 文化領域中改革的開端
結語
 

幾年前一個冬日的傍晚,在莫斯科別里亞耶沃地鐵站附近的一家書店中,我們發現了這本《俄羅斯文化史》。幾乎在翻閱、購買此書的當兒,我們即已萌生了將此書譯成中文的念頭。今天,厚厚的一摞譯稿已疊放在我們的案頭。在數月的翻譯勞動接近尾聲時,我們在對這部文化著作又一次的回味。

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相比較,俄羅斯文明的開端要遲得多,但從基輔羅斯的建立(公元9世紀)至今,俄羅斯文化也已經經歷了長達10多個世紀的持續發展。在這千余年中,俄羅斯文化在各個領域都程度不一地對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成為自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個魁偉身影。對千年文化史作一概括、集中的追溯,是這部《俄羅斯文化史》的主旨。

本書將俄羅斯民族的文化發展歷史分解為中世紀、近代、19世紀下半期和20世紀這樣幾個大的時間段。

中世紀的俄羅斯文化系指9—17世紀的俄羅斯文化。這是俄羅斯文化史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發展階段。在長達8個世紀的時間里,俄羅斯文化由口頭詩歌、「樺皮文字」、編年史、「拜占庭風格」的宗教建築和繪畫等為代表的古代俄羅斯文化,經過蒙古統治時期的文化衰落,再到統一的俄羅斯文化伴隨著統一的俄羅斯民族、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在15至17世紀間的確立,走過了一條時起時伏、忽明忽暗的路程。在這一時期,「羅斯受洗」、蒙古入侵、「混亂時期」是對文化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事件。公元988年,羅斯正式將希臘正教奉為國教,使俄羅斯民族加入進了基督教世界,促進了羅斯內部的統一和對外的交往。同時,東正教會的建立,在俄羅斯的社會、文化舞台上添加了一個新主角,因此,教會和政權、宗教與世俗、信仰與自由的矛盾便出現了,且一直貫穿了中世紀俄羅斯的文化進程。13—15世紀,蒙古人在東部歐洲建立了統治,這對俄羅斯文化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使它中止了與西歐基督教列國的文化並進,而不重文化積累的蒙古韃靼人的游牧天性和統治方式,又沒有給俄羅斯帶來多少東方文明的養料,故導致了俄羅斯文化的停滯。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混亂時期」,是一段權勢相爭不休,民眾起義不斷的「亂世」,其起因是封建社會內部各種矛盾長期積累後的爆發,其結果則是民族、國家和文化統一進程的加速。

18世紀及19世紀上半期的文化,構成了俄羅斯的近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總體特征,是文化民主化的發展、理性主義在文化各領域中的體現和資本主義關系對文化的初步滲透。這一進程的開端,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彼得為振興俄國而決意全盤「歐化」,其中也包括文化的「歐化」。他限制了教會的權力,為文化的世俗化創造了前提;他大力發展科學和教育,甚至規定不讀書者不得成婚,從而增強了全社會的文化意識和理性精神;他造船、建都、征戰、辦廠,為俄羅斯奠定了一個較為豐厚的物質文化基礎。19世紀上半期,激盪社會的兩件大事是1812年的衛國戰爭和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抗擊拿破侖入侵的勝利,喚起了俄羅斯人極大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似乎從那時起,俄羅斯同時作為一個軍事巨人和文化巨人屹立在歐亞大陸上。十二月黨人的起義,作為一場貴族的、知識分子的革命,自然會在文化中留下深刻的反響。

19世紀下半期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這一段時期,是俄羅斯文化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俄羅斯社會完成了由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再走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涌現出了一大批天才人物,並同時向世界文化寶庫奉獻出了大量傑出的科學發現、思想巨著和文藝精品。農奴制度在1861年的廢除,將俄羅斯文化連同俄國農民、俄國社會一起解放了出來;作為社會良知的俄國知識分子階層最終形成,開始在文化中扮演主要角色;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藝術,在人類文藝創作史上形成了一個新的高峰;無產階級的自我解放運動以及十月革命的勝利,更使俄國的影響遍及半個地球、長達半個多世紀。

蘇維埃時代的文化,大體等同於20世紀的俄羅斯文化。這是一個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時期,文化以鮮明的政治傾向性、面向人民的民主化和追求社會平等,追求個性全面發展的人道主義理想為其風格和實質。這一時期文化的思想傾向相對統一,但文化的起伏也很多、很劇烈。從文化「更新」的20—30年代到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從戰爭的勝利到戰後的「個人崇拜」,從「解凍」到「冷戰」、從「停滯」到「改革」,每一時刻的文化無不留有社會巨變刻下的烙印。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