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

《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李小榮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05-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597638
  • ISBN13:9787806597637
  • 裝訂:平裝 / 64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梁代僧佑的《弘明集》與唐初道宣的《廣弘明集》是中國佛教史上兩部極為重要的典籍,它們為研究漢唐之際的三教關系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作者針對二書中共同關注的思想問題進行了探源性研究,主要包括化胡說、夷夏論、因果報應論、形神論、道教《靈寶經》與佛典關系等。此外,還對歷來爭論不休的《牟子理惑論》、永平求法說之真偽以及《弘明集》的撰成經過,悉做了一些文獻學上的考證。


李小榮,男,1969年12月(農歷)生于江西寧都,先後獲得文學碩、博士學位、(南開大學1996年,復旦大學1999年),並從事過兩站博士後研究工作(浙江大學2002年,福建師範大學2004年),現任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習佛教文獻、佛教文學及郭煌學,曾在海內外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敦煌密教文獻論稿》等專著。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牟子理惑論》再檢討
一、研究史的簡單回顧及本人的研究思路
二、從《牟子》的卷數、引文等方面來看今本《理惑論》的真偽
三、《牟子》原本產生的年代
四、《牟子》所見之佛教初傳時的思想概況
五、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 永平求法說平議
一、研究史述評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相關史料的辨析
三、永平求法說的成因
四、余論
第三章 化胡說再檢討
一、化胡說的由來及《化胡經》的演變
二、佛教方面的反應
三、余論
第四章 夷夏論
一、夷夏問題的由來
二、中古時期的夷夏之爭
三、李唐時期的夷夏之爭
四、余論
第五章 因果報應論
一、印度佛教中的業報輪回說及其在中土的流行
二、《弘明集》、《廣弘明集》中的因果報應之爭
三、余論
第六章 形神論
一、印度佛教中的形神觀與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的形神論
二、《弘明集》、《廣弘明集》中的形神論爭
三、余論
第七章 道教《靈寶經》與佛經關系舉隅
一、《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
二、《靈寶諸天靈書度命妙經》
三、《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四、《度國王品》、《度身品》
五、《濟苦經》
六、《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
七、《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
八、《太上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尸妙經》
九、《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
第八章 附論︰《弘明集》撰集方面的兩個問題
一、《弘明集》的材料來源
二、《弘明集》撰集的經過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又記
 

梁僧祜《弘明集》和唐初道宣《廣弘明集》是中國佛教史上兩部極為重要的典籍,也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典籍,受到學術界的極大重視,許多論著都不斷加以稱引。1994—1995年間,我校箋《沈約集》時,就曾充分利用《影宋磧砂大藏經》本《弘明集》和《廣弘明集》,有不少收獲。對于《弘明集》和《廣弘明集》的研究,前者的成果優于後者。日本學者牧田諦亮主編的《〈弘明集〉研究》和劉立夫博士的《弘道與明教︰(弘明集)研究》,都是研究《弘明集》頗有創獲的專著。而《廣弘明集》的研究至今乃無專書問世。而且由于版本復雜等方面的原因,這兩部典籍至今尚未見到整理本出版,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李小榮博士的《〈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是他在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所作的工作報告。該報告以《影宋磧砂大藏經》本為底本,參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本、《中華大藏經》本及其他相關版本,將《弘明集》和《廣弘明集》這兩部典籍結合起來進行了綜合研究。《弘明集》的作者僧祜,為南朝齊梁時代的律學大師。《廣弘明集》的作者道宣,為唐初戒律大家。僧祜和道宣雖然生活的時代不同,佛學思想也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是中國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專家。《廣弘明集》仿《弘明集》,對佛教文獻的搜集有了進一步的增廣。兩書雖前後作,但性質相類。《弘明集》收文180多篇,作者122人;《廣弘明集》收文300多篇,作者130余人,後者的容量大大超過前者,涉及的問題也多于前者。就時代斷限而言,如果僅研究《弘明集》,則止于梁初;僅研究《廣弘明集》,僧祜之前的文獻可能難于兼及。就研究的問題而言,如果僅研究其中的一書,也可能顧此而失彼,較難融通。李小榮博士將《弘明集》與《廣弘明集》兩書合並研究,不僅貫通了東漢至唐初一個較長的歷史時限,而且研究視野也可比較開闊,研究的“點”也可能比單純研究一書來得多些。

《〈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主要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牟子理惑論》的真偽、產生年代及佛教初傳時期的思想、社會狀況;對永平求法史料及求法說成因的辨析;“化胡說”的由來、演變及其在佛教界的反應;夷夏論由來,漢至李唐的夷夏之爭;輪回說在中土的流行及因果報應之爭;印度佛教中形神觀與中土的形神論以及兩書中對形神問題的爭辯;道教《靈寶經》與佛教經典關系問題。報告涉及了東漢至唐初佛教流播過程中幾乎所有重要的問題和重要的理論。

在對漢唐三教關系進行探源、分析時,作者于三教,尤其是佛教材料極其稔熟,引證翔實,論證縝密,故結論公允可靠。報告里有不少章節寫得很有意思,例如第四章《夷夏論》長達9萬多字,它不僅梳理了佛教傳入中土以來至李唐王朝間各個時期的夷夏論爭,而且詳盡精細地分析了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掌握政權、中華民族在融合過程中漢族與相關其他民族之間的復雜的民族心理,以及對待三教的不同態度,很有一些精深的見解。這些見解,對我們今天制定宗教政策仍有著很好的參考價值。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