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記憶中的生活史

棚戶區:記憶中的生活史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陳映芳/主/編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543153
  • ISBN13:9787532543151
  • 裝訂:398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棚戶區」在近代以來的上海歷史中,一直是規模龐大、形態獨特的城市貧民區。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里居住的主要是50年代中期以前自全國各地遷徙來滬的下層移民,也有小部分是原來即居住於此的「本地人」和50年代中期以后零星搬入的居民。 本書為「現代城市社會研究叢書」之一,通過大量人、事調查研究,闡述了上海市城市貧民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城市社會的轉型及其擴充、發展,是當今中國社會演變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內容之一。如何記錄、描述這樣一種社會變遷的過程,並對其作出相應的解釋、闡述,是需要各門學科從事城市社會研究的研究者們共同努力的艱巨工作。由於城市社會研究的內容涉及到從人口生態、空間形態、社會結構到社會生活、社會意識以及人的行為、心理等各個層面,還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為一種社會類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艱巨性不僅在於這項工作需要有實證性的調查研究,需要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種形式、各種層面的比較研究,包括國際間的、城市間的對照和比較。
 

目錄

序 關於這項調查
上海市棚戶區的歷史和現狀
家庭生活史口述實錄
 (一)元和弄
 (二)董家灣
附錄:訪問提綱、整理框架
后記
 

一、聽他們敘述:初衷與方法

「棚戶區」,在近代以來的上海歷史中,一直是規模龐大、形態獨特的城市貧民區(詳見后面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里居住的主要是50年代中期以前自全國各地遷徙來滬的下層移民,也有小部分是原來即居住於此的「本地人」和50年代中期以后零星搬入的居民。

這幾年來,因為教學和社會調研活動的需要,我曾一次次到棚戶區,聽居民講他們的生活。隱隱然就有了想把他們的敘述內容記錄下來的沖動。但我深知此事的不易:采集這樣一個群體的生活記憶,為何又何為?讓他們講什麼、怎麼讓他們講、能聽到什麼……在在都可能成為問題,都需要認真的考慮和准備。

可是形勢不等人。「城市更新」的勢頭迅猛異常,有關上海內城的棚戶區將在2005年前全部消失的傳聞迫使我們盡快行動——在這類社區消逝之前,我們必須有所作為。首先只為了記錄下我們還能看到、聽到的,有關這個社區普通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過去和現在。⒛03年秋,我和我的幾位研究生一起,動員、培訓了社會學系近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組織他們來到董家灣和元和弄(均為假名),展開了為期近一個月的棚戶區居民生活史調查。

在調查對象的選擇上,我們着重考慮了社區形態及其對象群體的典型特征。這兩個社區被我們選擇為調查點,一是因為它們地處上海市棚戶區最集中的蘇州河北的間北區和普陀區。同時還因為在我們調查的當時,這兩個社區還保留有較完整的整體規模。在所在社區居委會干部的熱忱配合和幫助下,調查組在兩個調查點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了近百戶訪問對象。隨后,同學們進入到居民家中,對受訪居民作了訪問式調查。

怎麼問?如何記錄?這些曾是我思索再三的問題。想做的與能做的,需有一個大致的平衡。作為訪員,我們的學生與棚戶區居民有着太多的隔閡,包括社會文化的、時代歷史的,還有個人生命周期體驗的等等。而面對受訪者,我們還必須恪守基本的調查倫理,居高臨下的訪貧問苦或刨根究底的隱私窺探都有違這項調查的本意,也與社會學教學實踐的宗旨不符。最后,我們確定了結構式訪談的基本方案,要求訪問員參照訪談提綱(參見附錄),結合具體情景,以聊天對談的方式提問並傾聽。為了盡可能減少訪問員對受訪者敘述內容的主觀選擇,我們給每位訪員配各了錄音器材,要求他們在征得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留下錄音記錄,隨后依據聲音資料整理出原始的對話內容,並記述下在訪問現場的所見所感。

現在大家看到的,即是我們按受訪者敘述內容及其時間順序等稍作整理后的敘述記錄稿。為了避免對受訪者個人隱私的暴露,我們隱去了調查點、受訪者住址以及受訪者及其家屬的真實姓名,並酩情遮蔽了一些個人相關信息。這兒的「棚戶區居民」,主要是目前居住在棚戶區、具有本市戶籍的老居民,還有包括80年代以來入住其中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基家屬。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