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城市偉大至尊之因由

論城市偉大至尊之因由
定價:72
NT $ 63
 

內容簡介

《論城市》篇幅雖然不長,初看之下,卻令人有眼花繚亂之感。這主要源于作者絢麗多姿的修辭手法和對于大量例證的運用。波特若是那個時代典型的人文學者,具有深厚的古典學養,這從他隨手插引或隱名借用的古典作家所述以及拉丁語句就可窺其一斑,而其中關于古代城市的歷史知識尤其可驚可嘆。此外,他在篇中也顯露出博學多才的素質,關于河流、植物、地理、人種的大量知識,足以使其堪當“博物學家”的名號。如果僅僅擁有知識而沒有熟練運用語言以表達思想的能力,他或許寫出來的只不過是一篇古板乏味的“學術論文”。波特若在很年輕時就做過修辭學老師,因此得以把自己淵深而駁雜的各種知識經過思想的過濾,用生動、優美、精煉而雄辯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最為典型地表現在《論城市》中最長的兩章中,即第一卷第 10章和第二卷第11章,其內容增人見識,其語言引人入勝,我們仿佛被他引導著進行一場奇妙的漫游。對,“漫游”一詞最為準確地表達出閱讀此篇的感覺,波特若自己也在第二卷第11章的結尾說自己在“漫游世界”,我們跟著他從這個時代到那個時代、從這個王國到那個王國。

本書屬于海國圖志叢書中的一種。本書是喬萬尼‧波特羅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政治學說的一部經典名著,它的出版有助于推動古典政治學的研究。盡管在西方古典政治學中,波特羅以反對馬基雅維里見稱,但是他在某些方面與馬基雅維里思想極其一致。比如,與馬基雅維里一樣,他也認同宗教在國家、社會中的重要性。本書記載了他最具原創性的的思想︰經濟因素對政治領域的重要性。他認為城市是否偉大端賴其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的統治基礎在于財富,而財富的生產則有賴勞動。同時,他在書中也嘗試回答一個經典問題︰為什麼城市一當變得偉大的時候,往往停滯不前?他認為城市人口的增長到一定程度時會無可避免地受到一系列資源的匱乏所制約,從而使得城市的發展滯緩。在這個問題上,波特羅預示了後世的馬爾薩斯以及其他經濟學和政治學派的產生。


喬萬尼‧波特羅(Ginvanni Botero,1544—1617),文藝復興晚期意大利的思想家、修士、詩人和外交官,著名的反馬基雅維里主義者,尤以《國家理由論》一書聞世,主要著作還有《論城市偉大至尊之因由》、《基督教君主論》、《論君王的智慧》、《論威尼斯共和國》、《論將領》、《名人回憶錄》等。
 

目錄

卷一
1.何謂城市,及城市的偉大被認為是什麼
2.權威
3.強力
4.羅馬人如何通過耗損他們的鄰邦來壯大羅馬城
5.有些把其他市鎮的居民並入自己的市鎮之中
6.快樂
7.利益
8.處所的便利
9.土壤的肥沃
10.運輸的便利
卷二
1.羅馬人的適當方式
2.殖民地
3.宗教
4.學校和研究
5.正義的殿堂
6.工業
7.特權
8.在財產中擁有一些即時商品
9.支配與權力
10.貴族的居所
11.君主的居所
卷三
1.擁有很少還是很多公民對一個城市更為有利
2.曾經成就偉大境界的城市不再繼續按照那種比例增長的因由
3.關于城市偉大至尊之因由
附錄︰地理之于美國民主的利與弊——對喬萬尼‧波特若“大國研究”的一項補注(林國基)
 

1818年,卓越的詩人拜倫到了羅馬,感嘆道︰“請看這昔日帝國的心髒,偉大已經逝去!”如果說這只是詩人的感時傷懷,那麼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就是史家的思古興嘆了。據說此書乃是他坐在僅剩下斷壁殘垣的卡皮托林山上,耳听著朱庇特神廟中赤足修士們的晚禱聲、凝視著山上的廢墟構想而出。到底是詩人還是史家更可能具有哲性的思維?這個問題並非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言的那麼簡單。詩人往往更傾向于敏銳地捕捉當下的事物,但想想拜倫式的英雄人生吧,單就他激情澎湃地參加希臘人民的解放斗爭就足以令後人緬懷不已了,他難道不是試圖在倍感凡庸的當下重新呼喚已經逝去的偉大精神?也許史家相形之下不該具有如此激烈的情緒,只須冷靜而公正地“觀古今之變”就足夠了,但即便歷史是沒有靈魂的書寫,一個第一流史家的心靈世界必然清晰無比地展示在字里行間,端看有沒有聰明善感的讀者捕捉到他的“自我意識”了。當然,史家的心情往往因在時空中穿梭過久而顯得黯淡和沉寂,往古來今,興衰成敗,不過爾爾,有什麼還能讓他提起生命的精神呢?就此而言,史家的見識更類似于政治哲學家的靜謐智慧。孟德斯鳩說︰ “凡世間萬物者,都有一個終結。”托克維爾說︰“人類勞作最經久的紀念物,還是最能再現人生苦難和空虛的墳墓。”仿佛此世間的一切都是必然衰敗的,但這能否推出只有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或者基督教的彼岸世界才是永恆的?如果不是,如果我們僅僅擁有“這個世界”,我們如何可能“愛這個世界”,如何像詩人一樣歌頌屬于“這個世界”的青春和愛情、光榮和夢想、崇高和優美?

喬萬尼‧波特若的《論城市偉大至尊之因由》(以下簡稱《論城市》),擁有一個令人驚異的結尾。他在第三卷第2章竟然探討“曾經成就偉大境界的城市不再繼續按照那種比例增長的因由”,也就是城市逐漸走向衰敗的因由,至少從表面看來,這與其書的主題極其不符。更令人驚異的是,他對這一寫作方式擁有清醒的意識,並聲明這一探討嚴格說來僅僅是正文的一個補充而已。為什麼在向我們雄辯地揭示了城市可能達到的崇高和偉大後,他又無情地嶄露出人類世界的灰暗圖景?而且還是他深思熟慮過的?他以史家式的自然清潔視野看到︰“城市的增大部分源于人類的生殖能力(thevlrtue generattve),部分源于城市的補養能力(the vlrtue nutrltlve)。”可以認為,這是對正文所論因由的總結。更重要的是,他的灰暗圖景的得出也正是由此而來。看到墳墓作為必然到來的棲息地,需要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氣;與此不同,波特若在對城市的崇高和偉大極盡頌贊之後,卻不得不面對城市必然歸于衰敗的命運。對這一不同的理解,不僅有助于我們對波特若《論城市》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對作為一個反馬基雅維里主義者(anti-Machiavel)的波特若的理解。

波特若開篇先對“城市”提出定義式的看法︰“城市被認為是人民的集合,他們團結起來以在豐裕和繁榮中悠閑地共度更好的生活。”事實上,這一看法已經內涵著對于《論城市》全篇的規定,其中的關鍵詞是“人民”與“豐裕和繁榮”,前者來自“人類的生殖能力”,後者來自“城市的補養能力”。波特若接著說︰“城市的偉大則被認為並非其處所或圍牆的寬廣,而是民眾和居民數量及其權力的偉大。”《論城市》所言的“崇高和偉大”固然不乏抽象之意味,但更根本而言乃有具體所指,其中“人口的眾多”最為基本,亦最為主要,它在篇中經常與“偉大”並用互指。至于土地、建築、商品等方面的條件,多是用于提高“城市的補養能力”,貢獻于城市的“豐裕和繁榮”,而這在根本上與“權力的偉大”密切相關。就此而言,城市的偉大所必須的兩大能力,也就是“生得多”和“養得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