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維爾之鑰

托克維爾之鑰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美)詹姆斯·T.施萊費爾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163200
  • ISBN13:9787208163201
  • 裝訂:精裝 / 204頁 / 32k / 21.7 x 14.5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托克維爾,一個矛盾的法國貴族,因對民主與平等發表洞見而聞名於世。他是分析美國社會與政治的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研究法國大革命最具獨特性的歷史學家。他在政治理論與社會學、歷史學方面所作的貢獻意義深遠,至今仍存。

這部作品出自世界頂尖的托克維爾研究者之手,對托氏的社會、政治理論做了清晰、易讀的介紹。施萊費爾帶領讀者走進《民主在美國》《舊制度與大革命》以及托克維爾其他的作品、文章和通信,他審視了托氏的基本主題,探索了諸如平等、民主、自由、革命等概念的意義,並將托氏對民主的優弊分析與其常被世人忽視的經濟、社會改革方面的觀念結合起來討論。

施萊費爾同時追溯了托克維爾思想的一致與變化,展現了托氏觀念的複雜與微妙以及其思想遺產的重要性。對希望瞭解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論、美國政治、法國大革命及社會學的學者、學生和普通讀者而言,這將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作者介紹

詹姆斯.T. 施萊費爾

美國新羅謝爾學院歷史學教授、圖書館名譽館長,曾擔任巴黎大學、耶魯大學訪問教授。他以對托克維爾的長期深入研究而享譽國際學術界,是《民主在美國》(2009年新版)的英譯者,受法國政府委託擔任《托克維爾全集》國家編纂委員會委員(委員會中唯一的非法國學者)。他的代表作《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的形成》(The Making of Tocqueville’s “Democracy in America” ) 被譯為多種語言,曾獲得美國思想史領域蕞高榮譽“默爾.柯蒂獎” ( Merle Curti Prize)以及美國法國史學會頒發的“吉爾貝.希納爾獎”(Gilbert Chinard Incentive Award)。
 

譯者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對托克維爾的關注,需要追溯北京大學張芝聯先生的努力。張先生的眼光和學識素來為海內外所共仰,他在引介西方的史學成果方面也不遺餘力。1985年,張先生指導其碩士研究生馮棠先生寫作學位論文《論托克維爾史學思想》,這恐怕是國內有跡可循的最早研究記錄;1986年,張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馬勝利先生在《法國研究》上發表文章《從〈舊制度與大革命〉看托克維爾對史學的貢獻》。隨後,出版了由董果良先生翻譯的《論美國的民主》;1991年,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舊制度與大革命》,由馮棠先生翻譯,桂裕芳教授校閱,最後由張芝聯先生審訂並撰寫序言,這些言簡義豐的文字至今看來仍未過時。自從托克維爾的這兩部經典名著出版以來,中國學術界對他的研究持續升溫,新世紀以來研究成果絡繹不絕,本書第七章注釋中提到的王建勳、李宏圖、崇明等先生便是傑出代表。2010年後中國更是掀起了“托克維爾熱”,相關的翻譯和研究成果接踵而來。飲水思源,今日的蔚為大觀,離不開張先生當年的篳路藍縷。

餘生也晚,無緣向先生當面請教學問,不過去年從法國返校,適逢紀念張芝聯先生百年誕辰盛會,深感與有榮焉。幾乎與此同時,英國的Polity出版社出版了這本由詹姆斯.施萊費爾先生創作的Tocqueville。而將此書翻譯出版,或許亦不失為對張先生的某種紀念,薪火相傳,此之謂也。

詹姆斯?施萊費爾先生是美國新羅謝爾學院教授,也是著名的托克維爾研究專家,尤其致力於《民主在美國》的研究,曾翻譯由愛德華多.諾拉編輯的四卷本英法雙語版《〈民主在美國〉歷史輯評本》,出版《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芝加哥指南》《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的形成》等,此外他也是《托克維爾全集》法國國家編纂委員會中的非法國學者。眼前的這部著作可以視為施萊費爾教授豐碩成果的濃縮,在這部短小精悍的導論中,他試圖傳遞給讀者的是閱讀托克維爾的一種方法,即我們需要重點關注托氏思想中的哪些內容,以及可以順著哪種邏輯予以理解。儘管就深度而言,這本書更適合推薦給一般讀者,但其中亦不乏新見,因此專業讀者也可從中獲得某些啟迪。

施萊費爾教授在這項研究中的□大特點在於其辯證性,或許這也受到其研究物件本身的影響,因為托克維爾就是一個偏好或然性之人,他總是在顯見的矛盾中尋找精微的平衡。譬如,施萊費爾教授將1835年《民主在美國》第一卷、1840年《民主在美國》第二卷和1856年《舊制度與大革命》這三卷著作視為同一本畢生著作的三個部分——托克維爾始終有著同樣的問題和目標,甚至有大致相同的解決辦法,但他又鄭重指出托克維爾的思想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他認為本書的“一項挑戰將是充分體現這種運動和興奮的感覺,同時呈現出其基本原則和持續關注的根本一致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施萊費爾教授首先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闡明托克維爾的“首要原則”和“重要主題”,繼而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就托克維爾最為關心的主題“民主”展開論述,並呈現出其思考和反思中的變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數對民主之專制的解讀,托克維爾從1835年的“多數的暴政”和“獨夫的專制”轉向了1840年的“新型民主專制”——個人原子化狀態下由擁有無限的國家所形成的專制模式,不過他對前者的擔憂也並未消除。這一點或許回答了作者在第一章中的設問,即廣受“信條派”影響的托克維爾為何始終得到研究者的青睞,而“信條派”卻幾近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當然這種觀點見仁見智,對托克維爾研究的不斷深化也可能反過來豐富對“信條派”的研究,繼而對“信條派”產生不同以往的新認知。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強調托克維爾作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甚至刻意凸顯其政治行動的重要性。施萊費爾教授指出:“作為思想家的托克維爾的完整形象,有待于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昇華。”這與托克維爾本人思想的內在邏輯是相契合的。他一直主張參與政治的公民責任,並且認為只有爭取政治自由才可能真正實現自由。當他親身經歷了1830年的七月革命,當他目睹了查理十世的流亡車隊滿是泥漿地駛出巴黎,除了基於家庭傳統而產生的些許哀傷之外,托克維爾真正開始面臨政治上的選擇。在勉強宣誓效忠路易菲力浦之後,他承受不住內心的煎熬,便與博蒙以考察美國監獄改革為由遠渡重洋。重回法國後,在寫作《民主在美國》的同時,他也著手寫作《論美國的監獄制度及其對法國的應用》《論貧困》以及兩篇關於阿爾及利亞的論文。施萊費爾教授認為這些著作可以被視為給競選活動造勢,而且托克維爾將在政治生涯中長期處理的主要公共議題也浮出水面,即監獄改革、紓解貧困和殖民問題。從1839年進入眾議院起,到1852年徹底退出政壇,托克維爾一直在政治實務方面努力,他拒絕成為“18世紀的文人”。儘管囿於個人性格的原因,他在政治上並未取得輝煌成就,但也遠遠談不上失敗。更為重要的是,從政的經歷為他的民主思想——特別是經濟和社會層面——提供了更多參照。托克維爾經常被認為對當時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一無所知,本書第六章的目的就在於糾正這種嚴重的誤讀,並表明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改革的觀點始終跟他對民主的分析和在平等時代維護自由的目標是緊密結合的。

至於第七章和《擴展閱讀建議》的作用更多是授人以漁。托克維爾在各國的閱讀和研究狀況以及與其他思想家產生的共鳴,既顯示出其深遠影響,也拓寬了我們的思路。在《擴展閱讀建議》中,施萊費爾教授分門別類地推薦了一些相關書籍,而這些書籍的參考書目又能為有需要的研究者提供更豐富的資源。

教授在《導言》中說:“通過探索其思想中延續和變化之間的張力,重審其理論和行動之間的互動,我們將能夠追溯一場迷人的思想之旅中的絕大部分。”願讀者們都能享受這場思想之旅!

盛仁傑
2019年11月8日於北京暢春新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