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

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張維娟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7-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55931
  • ISBN13:9787101055931
  • 裝訂:300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元雜劇作家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時,下意識地把良家婦女分成了未婚少女與已婚婦女兩種類型。對前一種類型,強調婚姻及時,對后一種類型,突出「從一而終」。婚姻及時與「從一而終」相輔相成,並行不悖,前者是后者的先在條件,后者是前者的最終目的。這與在妓女類作品中渲染妓女堅貞的品質一樣,目的是把女性全部納入男權制家庭中。在男女兩性權力結構關系中,元雜劇作家大多傾向於強調女性的依附地位,突出男性的主體性位置。

本論文第一章着力於探尋元雜劇作品中未婚女性的年齡與儒家思想中女性理想婚齡及現實中實際婚齡的差異。儒家關於女性的理想婚齡為十五歲,理論上的最高婚齡為二十歲。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結婚年齡更低。但在元雜劇的婚姻及時戲中,未婚女性普遍到了十八歲(實為十九歲)還婚姻無着,最大的甚至已經到了二十一歲,她們的父母或是無力或是疏於操作她們的婚姻問題,由此導致了未婚女性對婚姻及時的追求。但她們對婚姻的追求,既與愛情無關,又與女性的自我意識無關,只是男性作家虛構的一場女性自發的維護男性權力的運動。

本論文第二章論述元雜劇作家對於已婚婦女的「從一而終」的貞節願望。元雜劇作家強調女性家居狀態的三從四德,寡居狀態下的堅貞自持、遇暴狀態下的貞烈抵御,強烈譴責偷情婦女的邪惡願望。這種文學現象的產生與元代異族統治的特定時代背景有關,與理學對社會的逐步滲透有關。

本論文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元雜劇作家對於妓女形象的塑造。元雜劇作家對妓女生活的描繪與抨擊,並不着眼於妓女制度的不合理,而是通過描寫迎來送往的生活與妓女心目中的貞節向往相悖,來塑造堅貞的妓女形象。在這類作品中,儒生總是獨占花魁,即使他們是無賴的形象,也總能獲得正面的道德評價,被認為是「倫理」的代名詞。與他們處於三角關系的商人被作為非倫理的象征,永遠處於道德評判的劣勢。這一方面體現了元雜劇作家的特權階層觀念,一方面暴露了他們被儒家文化規范的狹隘的思想格局。

在第四章中,筆者主要論述了元雜劇中一些常見情節模式的文化意義,探討了傳統儒家文化對元代雜劇作家的影響。在元雜劇作家看來,婚約與婚姻是神聖而永遠的,對於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元雜劇作家高唱「天下喜事無過夫妻父子團圓」的高調,從單方面的男性利益出發,要求家庭的完整與家庭人倫關系的和諧與整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儒家家庭和睦觀念的繼承。

第五章筆者把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與功名意識進行了對比,發現了元雜劇作家以功名意識凌駕於女性意識之上,以此凸顯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性。為此,元雜劇作家為男主人公創造了三官合一的模式,其結局往往以時來運轉高中榜首,為女人帶來世俗的榮耀來體現元代雜劇作家在男女關系中的一種終極支配意識。
 

目錄


內容摘要
引言
第一章元 雜劇中對於未婚少女婚姻及時的要求
 第一節 「婚姻及時」的提出及其合理性
 第二節 元雜劇中未婚女性的年齡
 第三節 「曠夫怨女」與「女大不中留」
 第四節 元婚戀雜劇的自然節令及其人文內蘊
 第五節 元婚戀雜劇的倫理意義
 第六節 元代婚姻及時戲大量涌現的原因
第二章元 雜劇作家對於已婚婦女的貞節理想
 第一節 家居狀態下婦女之行為規則
 第二節 元雜劇作家對於婦女再嫁的態度
 第三節 元雜劇作家對於偷情的態度
 第四節 元雜劇中的母親
 第五節 元代社會婦女狀況
第三章元 雜劇中的妓女與貞節
 第一節 元代社會妓女狀況
 第二節 從良情結——元劇妓女的普遍心態
 第三節 娼門與忠貞
 第四節 妓院與家庭的不同文化意義
 第五節 士人、妓女與商人的三角關系
第四章 神聖的婚姻
 第一節 元代社會婚姻程序狀況
 第二節 神聖的花紅酒定
 第三節 神聖的婚約
 第四節 夫妻父子團圓模式的文化意義
 第五節 建立在皇權基礎上的婚姻
第五章 美色與功名
 第一節 美色與功名
 第二節 從《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元雜劇作家的功名意識
 第三節 從隱士梁鴻故事的流變等看元雜劇作家的功名意識
 第四節 元雜劇作家對科舉的態度及其性別意識
參考書目
后記
 

張維娟的博士論文《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要出版了,我很高興,願為之序。

在這部厚重的學術著作里,張維娟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新的問題。元雜劇研究並不是冷僻的選題,而元雜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又是熱門中的熱門,研究成果不僅數量多,而且幾乎形成了某種共識,愛情、自主婚姻、反抗精神等等,在論文、專著中成為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與前哲時賢的意見相比,張維娟的研究結論顯得很異樣。張維娟認為,元雜劇雖然塑造了許多著名的女性形象,但在總體上還是要將女性納人男權文化所規定的角色規范,很少或幾乎沒有從女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劇中所表現的是「婚姻及時」問題,而不是對「愛情」的歌頌。這樣的結論,對於前此的成果,用時髦的話來說,是具有「顛覆性的」。雖然她的一些看法與我的意見相左,但我卻很贊成,甚至贊賞她的研究,對這部著作的出版持欣賞的心理。

「《詩》無達詁,《易》無達古,《春秋》無達辭」(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戲曲有嗎?小說中的經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的主題思想眾說紛紜,甚至有「無主題」之說;戲曲呢?從文體學角度來看,戲曲是各類文體中唯一要求為「代言體」的門類,戲劇作家是代他人立言;演員則是以劇中人的身份,把故事發生時的情景再現在觀眾面前。在戲劇里,故事的局外人是沒有立是之地的。戲劇作品的思想蘊涵,有固定不變之見、一家無二之解嗎?既然「形象」具有豐富性和不確定性,「形象大於思想」,而讀者在合理的范圍內又有解釋的權力,譚獻所謂「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復堂詞錄序》),那麼,對文學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闡釋,就不僅是允許,而且是合理的了——符合文學的特性。但這種新解新見不是胡思亂猜,要有道理,有根據。

「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就會看到不同的特征,產生不同的感受。張維娟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元雜劇的。自然,運用女性主義的批評方法研究中國文學的著作早已有之,但張維娟運用女性主義研究元雜劇卻看出了新問題,得出了新結論。其實還遠不止是視角的新穎,她把元雜劇的女性描寫放到傳統文化和元代的時代意識之中,引用大量確鑿的文獻史料和詳細的統計數字,進行系統的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又使用了文本細讀和比較研究的方法,使理論思維與作品分析相結合,觀點與材料相結合,既有理論深度,又不鑿空而論,研究方法具有個人特`點,其結論也足促使我們對元雜劇作新的、更深入的思考,是有學術價值的一家之言。由於過於追求資料的翔實,征引文獻難免過於繁細;而事必溯源又不可避免地把論著拉長。從「精煉」的標准要求,固屬不足,但也體現了女性學者思維的細膩,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張維娟2001年至2004年從我攻讀博士學位。維娟高度近視,錄取她的時候我很擔心她能否承受繁重的學習任務,有否進行大量閱讀的思想准備。事實證明,她不僅挺過來了,而且讀書相當刻苦。這種精神是我們所贊賞的。當她把一章章的論文不斷地送到我面前時,我發現很多觀點都與我不同。我認為,在中國文學史上,女性形象早已有之,女性作家代不乏人。但那都是被男權主義馴化了的產物9是以適應男權社會的思維方式進行創作的。只有到了元代,女性意識才有了覺醒,尤其是關漢卿,他不僅刻畫了女性的真實心理,也表現了她們獨立自強的思想意識。維娟不為師生關系所囿,能夠進行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也是我所贊賞的。這些新的看法是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得出來的,她為此付出了心勞。維娟沒有辜負這三年時間,我感到欣慰。

維娟的觀點可能會引起學術界不同意見的爭論,這也是正常的,「萬馬齊痦究可哀」,學術只有在不同意見的論爭中才能發展,才能繁榮。維娟要作好在論爭中檢驗自己的結論、完善甚至修正自己結淪的思想准備。

期待着學界同仁對維娟的著作、對我的觀點正誤指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