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導論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導論
定價:144
NT $ 125
 

內容簡介

本書在闡述新中國政治發展和當代中國政治基本性質的基礎上,系統、深入地考察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權力組織結構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實際運作過程;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軍事制度以及監督制度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狀況;三大權力主體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機構的權力結構關系,及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同的行為模式;作為“非政府政治”的國家一社會關系、統治結構中的單位體制和農村基層政治在改革中的變化與問題。本書既包含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追蹤了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型的政治—經濟—社會關系,是全景式和動態式了解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入門之作。
 

目錄

緒論︰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變遷
第一節 新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制度的曲折與衰退
第三節 制度的恢復與發展
第一章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質與原則
第一節 中國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淵源︰憲法與黨章
第二節 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質與原則
第二章 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
第一節 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黨的中央組織
第三節 黨的歸口管理體制
第三章 政黨與政黨制度
第一節 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
第二節 黨與群眾性團體
第三節 共產黨與民主黨派
第四章 立法體制
第一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性質與原則
第二節 選舉制度
第三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及其專門委員會
第五節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六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第五章 政府體制︰中央政府
第一節 政府的設置原則和領導體制
第二節 國務院
第三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中央政府與行政機構
第六章 政府體制︰地方政府
第一節 省級政府和省管市政府
第二節 基層政府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第七章 司法制度
第一節 黨的政法委員會
第二節 人民法院
第三節 人民檢察院
第八章 軍事制度
第一節 核心原則
第二節 武裝力量的基本構成與領導體制
第三節 國防體制
第九章 監督制度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黨內監督制度
第三節 行政監察制度
第四節 社會監督制度
第十章 國家與社會︰制度變遷的樣式
第一節 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演變
第二節 單位體制
第三節 農村基層民主
第四節 新興民間組織
參考文獻
後記
 

鄧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又一次革命。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給中國帶來革命性變化。這種革命性變化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等層面的現實生活上,而且還表現在因現實的變遷而帶來的理論上的創新和發展以及由此而來的政治學學科建設上的成就方面。

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讓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由經濟變革帶來的政治體制上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在民主法制建設上,人治正在走向法治,政治的制度化正在加強,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終身制的廢除和退休制度的形成。其次,在國家結構上,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的簡單的單一制已經轉變為更加復雜的國家結構關系。中央與地方、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多的市場經濟特征。再次,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上,過去是“大政府(國家),小社會”,現在正向“大政府(國家),大社會”的方向變化。民間社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自由越來越多。最後,在意識形態上,過去那種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封閉、激進而又教條的態度已經轉變為開放、理性而又靈活的態度,因而形成了引導改革開放事業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諧社會構想。所有這些變革,都是我們在20多年前所無法想象的。當然,在政治進步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回避。那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約束政府權力、使人民群眾的真實意願和利益訴求能夠得到順暢表達的機制,以便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實際工作者在體制創新方面的實踐,更需要政治學學科的發展和政治學專業人才的智慧與理論貢獻。

我國的政治變革既是對政治學研究工作的挑戰,又是促使政治學發展的良好機遇。我國的政治學在這種壓力與機遇並存的環境中正在快步前進。首先,在學科分類上,政治學已經從法學中獨立出來而成為一級學科。其次,在學科分支上,政治學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制度史、思想史而發展成為學科門類更加豐富、更加有特色的一門學科,諸如新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心理學、政治文化、政治學方法論等。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從單一的階級分析法發展成為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多元化方法論,諸如行為主義、理性選擇主義以及方興未艾的新制度主義。最後,在問題研究上,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我國政治學界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為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政治改革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能無視發展中的不足。作為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見證人,我們不能不為政治學發展中的結構性缺失而憂心忡忡。比如,就專業刊物而言,不要說與經濟學、法學和歷史學比較,就是和政治學的二級學科國際關系比較,政治學專業刊物的數量也是少之又少。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我國政治學的發展,很多優秀的研究成果只能散見于綜合性學術刊物和大學學報。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基礎是高校政治學專業建設。自1980年恢復政治學專業以來,政治學系或政治與行政管理學系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的普遍性建制。而且在各高校政治學專業競相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各個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設,無不生機勃勃,成就斐然。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所共知,中國人民大學一直是中國近代政治制度的研究重鎮。同時,中國人民大學在學科發展中非常注重教材建設,經過專業優化組合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組織編寫的“21世紀政治學系列教材”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我國很多高校政治學專業和行政管理學專業的必備教科書。從已經出版的教材來看,我認為,“21世紀政治學系列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體系上的創新性與獨特性。教科書固然應該有通用的內容,但是在教材林立的今天,千篇一律而了無特色的教材是難以立足的,也難以為社會所認可和接受。“21世紀政治學系列教材”中的每一本教材在體系上的創新性和獨特性都是很突出的。

第二,內容上的研究性與新穎性。體系上的獨特性應該由內容上的研究性與新穎性構成。教科書不但要介紹一般性的概念和理論,還應該容納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以及對有關理論成果的看法與評價。該系列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這些教材都是作者們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學與研究心得而撰寫的具有新意的研究性作品。事實上,國外的大學教科書基本上是學術界享有名望的教授來撰寫。一本好的教科書之所以享有盛名,就在于其因體系上的獨特性和內容上的研究性而形成的權威性。

第三,觀點上的全面性與選擇性。教科書是一種通論性的著作,因而包容的學術觀點、理論應該盡量全面。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書企圖容納所有的觀點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因為有的觀點不過是個別學者的偶發奇想而不具有普遍性。這就需要撰寫者去偽存真,認真取舍。我很高興地看到,本系列教材在追求觀點的全面性時,也沒有忘記選擇性原則。

第四,方法論上的馬克思主義原則性與包容性。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尤其離不開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政治科學更是如此。但是馬克思主義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吸納人類精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同樣少不了與其他理論流派的踫撞以及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借鑒與揚棄。封閉的馬克思主義是沒有生命力的,堅持馬克思主義並不排除對其他理論流派的介紹與分析。正是基于這樣的指導思想,本套教材在介紹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同時,能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兼容並蓄地介紹和分析其他理論流派。

本套教材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它們不但是有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必備的教學和學習用書,也是政治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籍。雖然具有上述優點和特征,但是十全十美的社會科學著作是不存在的,因此,本套教材中的缺點與不足在所難免。衷心希望專家學者、廣大讀者積極批評、熱情指正!

趙寶照
2005年8月于藍旗營小區抱虛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