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民工:長江三角洲十六城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調查

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民工:長江三角洲十六城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調查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11月19日,由浙江大學CARD錢文榮、黃祖輝兩位教授撰寫的《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民工——長江三角洲16城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調查》一書的首發式在寧波舉行。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黃坤明,全國社科規划辦主任張國祚,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潘世偉,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浙江、江蘇、上海兩省一市社科聯的有關領導出席了首發儀式。

該書以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為背景,以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的市民化進程為主線,借鑒人口遷移的相關理論,在對發達國家轉型時期的農民市民化問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與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問題以及拉美國家的「轉型陷阱」和發展實踐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以長江三角洲為主要研究區域,以該區域的農民工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多層次、多視角的訪談,系統的問卷調查,多類型的統計建模,對我國農民市民化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分析探索。

課題的主要調查工作開始於2006年6月,共進行了上百次的訪談調查和10000多份的問卷調查。以此為基礎,作者運用多種方法對一些現實問題進行了理論探索。提出了「劉易斯模型僅能解釋第一階段的中國農村人口轉移或遷移,而劉易斯『拐點』並不會自動到來」;「農村勞動力分散型和多層次的轉移模式具有良好效果」;「『中間化』的城市化道路能較好地適應長三角的區域特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農民工管理與服務中應各司其職」;「在農民工管理和服務中,地方政府之間的治權交易能起到較好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等觀點。最後,作者指出,農民工因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而產生,也將隨著轉型期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一個成熟的現代經濟與社會而最終完成其歷史使命。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轉型與中國的轉型時期
一 社會學中的社會轉型概念
二 發展經濟學中的經濟轉型概念
三 中國的社會經濟轉型與轉型時期
第二節 農民、農民工等相關概念
一 農民
二 農民工
第三節 人口遷移與市民化的相關研究綜述
一 國外的人口遷移理論
二 國內關於農民工問題的相關研究
第四節 研究思路、主要內容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與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內容與邏輯框架
第二章 國外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與城市化經驗
第一節 國外農村勞動力非農化類型概述
一 國際上不同類型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模式
二 世界各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共性
三 世界各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差異性
第二節 英美日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非農化
一 英國
二 美國
三 日本
第三節 亞洲國家和地區轉型時期的農村勞動力非農化
一 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農村勞動力非農化
二 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勞動力非農化
第四節 巴西應對「拉美轉型陷阱」的努力及啟示
一 拉美國家的「轉型陷阱」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特點
二 巴西人口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 應對「轉型陷阱」的努力及其效果
第五節 國外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經驗與啟示
一 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應該良性互動
二 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是不均勻的長期浙進的歷史過程
三 農業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四 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有效性與土地政策密切相關
五 城市化進程中市場和政府的作用都不可忽視
六 城市建設必須與人口城市化速率相適應
七 要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防止城市化進程中出現通貨膨脹
第三章 中國農民工問題產生的背景
第一節 中國農民工階層產生的背景
一 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時期農村人口流動的一般原因
二 中國農民工群體形成的特殊背景
第二節 中國農民工流動的歷史與現狀
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1978年:人口流動的停滯階段
二 1979—1988年:農民工小規模出現和流動階段
三 1989—1994年:民工潮的沖擊階段
四 1995年以來:較為平衡、有序的大規模流動
第三節 農民工的貢獻與代價
一 農民工作出的重大貢獻
二 農民工付出的沉重代價
第四節 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化與人口遷移
一 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化
二 長三角地區的人口遷移
……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范、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問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人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扎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借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划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今天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

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淀和傳承了一個底蘊深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正在於它令人驚嘆的富於創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中富於創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 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跡上一路走來,秉承富於創造力的文化傳統,這深深地融匯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為上,也在浙江歷史上眾多傑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治水,到勾踐的卧薪嘗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岳飛、於謙的精忠報國、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張蒼水的剛正不阿、以身殉國;從沈括的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到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求是一生;無論是陳亮、葉適的經世致用,還是黃宗羲的工商皆本;無論是王充、王陽明的批判、自覺,還是龔自珍、蔡元培的開明、開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造精神。

代代相傳的文化創造的作為和精神,從觀念、態度、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發展了淵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傳統和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著浙江的生命力、催生著浙江的凝聚力、激發著浙江的創造力、培植著浙江的競爭力,激勵著浙江人民永不自滿、永不停息,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地超越自我、創業奮進。

悠久深厚、意蘊豐富的浙江文化傳統,是歷史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開拓未來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推進浙江新發展的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與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大政方針相伴隨的浙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就在於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傳統與當今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就在於發展先進生產力與發展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今後一個時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文化力量的深刻認識、對發展先進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對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力度。我們應該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終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文化的軟實力最終可以轉化為經濟的硬實力。文化要素是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文化素質是領導者和勞動者的首要素質。因此,研究浙江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增強文化軟實力,為浙江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浙江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2005年7月召開的共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作出《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提出要從增強先進文化凝聚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入手,大力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產業促進工程、文化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項工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四個強省」。作為文化建設「八項工程」之一的文化研究工程,其任務就是系統研究浙江文化的歷史成就和當代發展,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蘊、研究浙江現象、總結浙江經驗、指導浙江未來的發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將重點研究「今、古、人、文」四個方面,即圍繞浙江當代發展問題研究、浙江歷史文化專題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蘊,系統梳理和分析浙江歷史文化的內部結構、變化規律和地域特色,堅持和發展浙江精神;研究浙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異同,厘清浙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在研究力量上,通過課題組織、出版資助、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加強省內外大院名校合作、整合各地各部門力量等途徑,形成上下聯動、學界互動的整體合力。在成果運用上,注重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充分發揮其認識世界、傳承世界、創新理論、咨政育仍,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

我們希望通過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用浙江歷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經驗引領浙江人民,進一步激發浙江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能力,推動浙江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

今天,我們踏着來自歷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2006年5月30日於杭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