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現代性變遷:以失地農民為例

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現代性變遷:以失地農民為例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王道勇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88201
  • ISBN13:9787300088204
  • 裝訂:264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具體場域中的基層政權與失地農民互動為例,梳理了國家與農民關系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察了當代國家與農民互動的各個面向,探討了兩者關系的現代性轉向。在現代性全面滲人社會各層面的背景下。

本書的研究深化了對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認識,對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具體應對政策的出台有借鑒之處。

王道勇,安徽貴池人,中共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社會學室教師。200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獲社會學博士學位。現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參與國家級課題2項,已出版譯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若干。目前的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理論社會學。
 

目錄

導論
一、選題意義
二、分析視角
三、研究對象
四、研究方法與資料
第一章 研究基礎:分析框架與實踐狀態
第一節 理論回顧與分析框架
第二節 D市城郊農民失地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章 征地補償中的國家與失地農民
第一節 征地補償與基層政權的參與
第二節 理性權衡:征地過程中的國家與農民
第三節 資源互濟:補償安置中的國家行為
第四節 國家一農民互動關系:能力、計算與資源互濟
第三章 國家缺位與失地農民的生存
第一節 自謀職業:失地農民生存的路徑依賴
第二節 保障真空:國家缺位與失地農民的認同
第三節 國家一農民互動關系:缺位、寬容與地方性資源
第四章 國家與失地農民的資源流向
第一節 征稅:制度、權威與地方性知識的共生
第二節 農業補貼:資源流動的轉向
第三節 國家一農民互動關系:制度、權威與地方性知識
第五章 國家在場與失地農民的政治參與
第一節 制度性政治參與:選舉困境及其救濟
第二節 非制度性政治參與:征地上訪及其應對
第三節 國家一農民互動關系:在場、利益與理性行動
第六章 現代性與國家—農民關系變遷
第七章 制度創新:國家—農民關系的現代性轉向
參考文獻
后記
 

《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現代性變遷——以失地農民為例》一書的研究主題,正如書名所表明的,是農民與國家關系,具體是以D市城郊失地農民為例來說明的,其中又重點考察基層政權與失地農民的關系問題,可以說,這是當前和諧社會建設中最重要的現實問題之一。當前,「失地、失房、失業」這「三失」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把這「三失」同時兼收的社會群體就是失地農民:他們在失去常年耕作的土地的同時,也失去了職業,在城區拆遷改造的過程中又失去了房子。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失地農民所面臨的這三個問題都會解決,途徑就是在農村城市化過程中,以產業帶動就業,打造現代職業體系,使傳統農民或者轉變為現代產業農業的從業者,或者轉變為現代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從業者,或者把經過培訓的多余勞動力向大中城市轉移,總之,把現在還游離在現代職業體系之外的農民逐步納入這一體系,從而使農民徹底實現市民化。但在問題解決之前的幾十年內,正是運用社會學視角來進行政策研究和理論提升的好機會。所以說,利用失地農民問題來討論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變遷歷程和關系模式是具有理論價值和政策應用價值的。

在本書中,作者以現代性變遷為知識背景,以社會互構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一個具體的理論視角,考察了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變遷歷程,考察了現實中存在的國家一農民關系的各種模式。我認為,具體而言,本書有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全書不是以一個單一的事例為基礎來論證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縱向的變遷歷程與橫向的存在狀態,而是以D市城郊這個特殊場域中國家與農民的長期互動為基礎,分別分析若干具體的事例,針對國家與農民的互動關系總結出四種基本模式,對兩者互動所形成的各種基本形態進行了考察,並在此基礎上對國家與農民互動的模式基本內涵進行了探索和總結,這種探討方法既相對避免了對單一事件進行考察所得出的結論的片面性,也相對避免了在理論層面進行探討而不考察現實的不足。

其次,本書在政策應用層面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者考察了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變遷歷程,這對進一步理清近代以來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發展,是有幫助的;同時也有助於理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大背景下,國家在農村地區的存在與發展的問題。此外,作者提出了一些應對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其中有一些策略可以作為政策制定時的參考。

再次,在總結的基礎上,本書在理論上也有一些特點。一是,運用社會互構論的基本思想對一些具體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這是利用抽象的社會學理論進行實證分析的一個嘗試。社會互構論對世界社會學既往發展的理論脈絡做了梳理,並對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的實踐進行了審視,因此,社會互構論是在對中國和世界社會發展進行高度概括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在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的同時,也有了通過「社會互構」的思維去指導實踐,回到實踐的要求。可以說,本書是這種要求的一個初步回應。二是,本書對社會轉型與現代社會的基本內涵有一些新的認識。社會轉型理論是西方的現代性理論在中國的本土化和進一步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以我為首的一批社會學者提出社會轉型論,至今已有20多年的時間了,在急遽變遷的當代中國社會,社會轉型理論所說的現代社會具體內涵又有哪些新的內容加入?本書對此進行了探討,盡管這種探討是初步的。

作為一名青年學者,作者的這本書本身也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拓展的空間。譬如,在方法論上,用探討若干具體事件來調和宏觀與微觀這兩個層面的做法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在具體方法上,數據也有進一步深挖的余地;在理論探討上也還有進一步深化研討和發展的必要,等等。這些都有待作者在今后的學習和學術研究中進一步完善。希望很快就能看到作者更為精彩的作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