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

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
定價:132
NT $ 132
  • 作者:郭冬梅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08-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0058147
  • ISBN13:9787100058148
  • 裝訂:324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總體來看,把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分成了五個時期來論述:從明治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到三新法時期初步承認底層町村的自治;再到政府又加強對地方的官僚統治的明治十七年改革;1888年和1890年地方自治的立法形成;最後地方自治制度實施並進行修改,在1911年左右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形成而最終確立下來。本書邏輯嚴謹,脈絡清晰,章節細目結構合理,此為本書的特色之二。

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是作者提出了一些獨到之見解和觀點,使人耳目一新。如作者分析日本歷史上的地方統治和地方自治傳統時,總結出日本既不完全同於西歐,亦不同於中國,而是有其自己的特質;論及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原因,認為其建立了近代地方財政制度是重要內容之一,而中國近代實行地方自治制度的失敗則有缺乏近代財政制度的支撐這一因素。對於一位年輕學者來說,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誠然,本書也明顯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從研究方法來看,作者希望從一個較全面的視角來研究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但顯然又力不從心,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並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其次,在資料方面,在論述政府政策時雖利用了很多原始資料,但在論述地方的實際狀況時,第一手資料卻顯得不夠豐富,因而有時不得不轉引他人所用資料。
 

目錄

序章
一、課題選擇的意義
二、前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視角和方法
四、課題的基本內容與創新
第一章 前近代日本的地方自治傳統
第一節 日本歷史上的地方統治
第二節 地方自治傳統的產生與成長
第三節 幕藩體制下村落共同體的特質
第二章 明治初期的地方行政
第一節 明治初期的地方行政政策
第二節 明治初期的地方財政
第三節 地方民會的產生與發展
第四節 大區小區制下矛盾的激化
第三章 地方自治的初步實驗
第一節 明治政府對地方制度的新探索
第二節 三新法體制的形成
第三節 三新法的施行
第四章 地方自治的新反動
第一節 松方財政與自由民權運動的高漲
第二節 府縣制度改革
第三節 明治十七年的地方制度改革
第五章 近代地方自治的立法形成
第一節 地方自治的立法准備
第二節 市制町村制的審議與發布
第三節 府縣制郡制的制定與發布
第四節 近代地方自治與天皇制國家
第六章 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確立
第一節 市制町村制的實施
第二節 府縣制郡制的實施和完善
第三節 日俄戰後的市制町村制改革
尾章
一、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總結
二、中國近代學習日本的地方自治
三、中國的和諧社會構建與地方自治
參考書目
附錄
千葉縣議事則
地方官會議日志卷十四
地方官會議日志卷十五
地方體制等改正事之上書
岩倉具視府縣會中止意見
莫塞演述自治論
地方自治制意見
征兵制度及自治制度確立沿革
市制町村制理由
關於市制町村制郡制府縣制之元老院會議演說
市町村制度的實施將給政治運動帶來極大變化
山縣有朋總理大臣在貴族院之演說
市制町村制改正法律案理由要領
後記
 

郭冬梅所著《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是她多年從事日本問題研究的結晶,亦是她心血與汗水的回報,誠可謂「有志者事競成」。

關於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尤以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為我國學界涉獵甚少者,故而長期以來形成一個學術盲點。研究這一問題不唯需要創新意識與勇氣,且亦需要歷史學、政治學、行政學、社會學、財政學、法學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相當程度的日語水平。另者,本課題國內研究既少,可參照成果自屬寥寥,而日本成果又甚多,小心翼翼尋求切人點與避免受其觀點束縛實為研究過程所必克之難關。

本書之付梓,一如作者在序章中所指出的那樣,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日本近代化的一個側面,同時也可加深對戰後日本地方自治制主特點的理解。同時,我國近代曾經學習日本的地方自治,故而此問題之研究,也可厘正一些模糊不清的認識,對研究中國近代地方自治問題有一定的裨益。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日本近代國家初建時期地方政策從行政到自治的發展演變歷程,可以為我國當前處理國家虧社會、中央與地方關系提供一定的啟示,為我國當前更好地實行村民自治等提供一些經驗和教訓。此皆為本書之價值與意義之所在。

所謂地方自治,系指由地方居民進行自我管理的一種政治制度。然則本書並非只是一部單純從政治學角度進行研究的著作。作為和地方民眾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一種制度,除了政府的政策之外,本書所論述的民眾自下而上的斗爭,社會歷史傳統的影響以及地方行政、財政等內容十分廣泛,這可謂本書的特色之一。從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過程看,明治政府,主要是以山縣有朋為代表的明治官僚,把地方自治的設置看作是「政黨政治的防波堤」,可以起到「防止中央的異動波及地方的作用」,因此而設計了具有明顯「官治」色彩的地方自治。但是,僅依此而單純強調政府的作用亦非全面——明治初期蓬勃興起的地方民會,推動政府不得不修改地方政策,同意設立府縣會和町村會,允許地方實行有限的自治,即地方社會從下而上的斗爭對地方自治制度形成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此外,作者還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最底層的町村上,分析了幕末村落共同體的自治特點、其內部公共關系的發達,並同中國進行了對比,指出日本與中國自治傳統的不同之處,注意到這一特點對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形成產生的影響。可以說,這些視角都是極為新穎的。

本書從總體來看,把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分成了五個時期來論述:從明治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到三新法時期初步承認底層町村的自治;再到政府又加強對地方的官僚統治的明治十七年改革;1888年和1890年地方自治的立法形成;最後地方自治制度實施並進行修改,在1911年左右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形成而最終確立下來。本書邏輯嚴謹,脈絡清晰,章節細目結構合理,此為本書的特色之二。

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是作者提出了一些獨到之見解和觀點,使人耳目一新。如作者分析日本歷史上的地方統治和地方自治傳統時,總結出日本既不完全同於西歐,亦不同於中國,而是有其自己的特質;論及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原因,認為其建立了近代地方財政制度是重要內容之一,而中國近代實行地方自治制度的失敗則有缺乏近代財政制度的支撐這一因素。對於一位年輕學者來說,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誠然,本書也明顯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從研究方法來看,作者希望從一個較全面的視角來研究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但顯然又力不從心,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並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其次,在資料方面,在論述政府政策時雖利用了很多原始資料,但在論述地方的實際狀況時,第一手資料卻顯得不夠豐富,因而有時不得不轉引他人所用資料。

不過,盡管有此不足,本書並不失之為一本頗具學術價值且值得一讀的史學專著。希望學界前輩及同仁能夠善意地提出批評意見,幫助年輕學者成長。

冬梅女士,囑余作序,力辭不果,方不揣昧陋,塗鴉數幾。是為序。

丁亥冬至,草於陋室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