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社會教育政策

日本戰後社會教育政策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夏鵬翔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03182
  • ISBN13:9787509703182
  • 裝訂:276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利用史料、調查等方法,對日本戰后社會教育的理念、政策和活動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通過對公民館的研究,總結了社會教育在恢復生產、安定民生、普及教育等方面的意義;通過對勞動者教育的研究,揭示了勞動政策與社會教育政策相輔相承,為勞動者實現其勞動權、生存權提供了可能這一事實;通過對青年業校、勞動青年學校的研究,明確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特殊關聯,暴露了青年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初步涉及20世紀80年代終身教育政策出台以后社會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描述了當前終身學習的主要形態和實施效果。

以上研究為我們從教育政策的角度解讀、研究日本戰后發展打開了新的視角,在研究我國如何開展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方面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利用史料、調查等方法,對日本戰后社會教育的理念、政策和活動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總結了社會教育在恢復生產、安定民生、普及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與意義。書中也介紹了日本20世紀80年代后出台的終身教育政策與理念,描述了當前終身學習的主要形態和實施效果,展示出日本社會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目錄

序章 研究的意義及研究概況
第一節 研究的意義和內容
第二節 日本社會教育研究概況
第一章 戰前、戰后社會教育的分水嶺
第一節 日本近代史上的「社會教育」
第二節 戰后民主主義改革
第三節 社會教育理念的確立
第二章 公民館制度與國民教育
第一節 社會教育政策中的公民館
第二節 早期公民館的活動及其特點(1945年~20世紀50年代)
第三節 東京都的公民館(20世紀50~60年代)
第四節 都市型公民館的建立(20世紀60~70年代)
第五節 公民館制度的特征及意義
第三章 勞動、社會教育政策與勞動者教育
第一節 勞動者教育政策的展開
第二節 成人學校的興起(1945年~20世紀50年代)
第三節 東京都的成人學校(20世紀50~60年代)
第四節 成人學校活動的變化(20世紀60~70年代)
第五節 成人學校的意義
第四章 中等教育、社會教育政策與勞動青少年教育
 第一節 中等教育政策與勞動青少年
 第二節 青年業校的發起及法制化(1945年~20世紀50年代)
 第三節 東京都的青年業校(20世紀50~60年代)
 第四節 勞動青年學校的登場和失敗(20世紀60~70年代)
 第五節 勞動青年學校的終結
第五章 日本戰后社會教育體制特征
 第一節 日本戰后社會教育體制特征
 第二節 社會教育活動的意義及問題點
終章 終身學習體制下社會教育的變革
第一節 終身教育理念的登場及其政策的展開
第二節 終身學習體制下社會教育的變革
補論 中日社會教育、成人教育政策比較
資料
法律文獻譯文
日本戰后社會教育參考年表(1945年~20世紀70年代)
參考文獻匯編
后記
 

日本的社會教育有着長久的歷史,近代以來,它與學校教育一起伴隨了日本現代化的整個發展歷程,對於日本普及教育和發展經濟起到了補充和推動的作用。二戰后,社會教育更是在日本重建家園、恢復生產、開展文化活動以及提高國民素質等方面顯示了其特殊的存在意義。言其特殊,主要是指其活動內涵非常豐富,從戰后初期的經濟建設到經濟騰飛期的民主運動,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終身學習,社會教育始終為國民提供着學習活動和理論實踐的空間。可以說,離開日本的社會教育來看其戰后的發展是不全面的,至少是不夠充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教育的研究可以為我們了解日本打開一扇窗子,是我們研究日本戰后發展的一個途徑。

二戰結束以來,日本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這引起了我國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一時間,掀起了中國的日本學高潮,研究日本戰后發展史的成果也層出不窮。

然而,我國學術界目前對日本戰后史的研究仍沒有跳出以政治史和經濟史為重點的傳統思路,對教育史的研究始終是一個薄弱環節,對社會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研究更是只限於一些零散的論文,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這一研究現狀遠遠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夏鵬翔博士的力作《日本戰后社會教育政策》從教育的視角,特別是他人很少涉及的社會教育的視角人手,將日本戰后史的研究引向了一個新的方向。本書題材的選定,不僅彌補了我國學術界在日本社會教育史研究領域的空缺,拓寬了我國日本史研究的視野,而且在我們大力提倡科教興國、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今天,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作者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既肯定了日本教育對口本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同時又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教育體制和教育政策的缺欠,揭示了例如「教育機會不均等」等現實問題,體現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求真精神。在深入研究日本社會教育的同時,作者還力求透過社會教育的具體活動和現象,分析和總結日本戰后的發展這一整體問題。列寧說過:「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9頁。)這種聯系的觀點在本書中有着很好的體現。另外,為了准確地綜述、分析和總結社會教育的政策和活動,作者參閱了大量學術專著和論文,引用了諸多史料和文獻。其中,既有文部省、勞動省等政府一級的文獻,也有像青梅市政府工作報告、個人訪談等實地調查所得的信息,史料翔實,內容豐富.是能夠令人信BR的實證性研究

作者在日本留學十載有余,不僅切身感受到日本對教育和教育研究的重視和執著,而且在長期與日本教育界和學術界的交流切磋中,學到了不少對方的好的研究方法,這些都為本書的學術質量與學術規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本書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作者在這一領域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也是她今后研究歷程的奠基石,我們期待着她能夠取得更加成熟、更加充實的研究成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