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史·民國卷

中國民俗史·民國卷
定價:420
NT $ 365
  • 作者:鍾敬文/主/編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68593
  • ISBN13:9787010068596
  • 裝訂:649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民俗是一塊色彩斑斕的瑰寶是世界公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全景式展現了中國民俗形成,延展與傳承的演進過程,深刻揭示了這項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中國民俗史泰斗鍾敬文自豪地說本書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科的寶貝。

作者簡介:

鍾敬文(1903~2002),廣東海豐人。1927年入廣東中山大學任教,參與民俗學會的組織活動,編輯《民俗》刊物與民俗叢書。1928年任職浙江大學,在杭州開展中國民俗學會工作。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研究院研修神話學、民俗學。1941年回中山大學任教。1949年任教於北京師范大學,並兼任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職。1979年與顧頡剛、白壽彝等七位知名教授聯名倡議建立全國民俗學會。1983年任民俗學會理事長。主編了教育部文科教材《民間文學概論》和《民俗學概論》。出版專著《民間文化學:梗概與興起》、《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等數十部。
 

目錄

總序 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
導言
第一章 物質生產民俗
第一節 農業民俗
一、麥作民俗
二、稻作民俗
三、雜作民俗
四、水利管理民俗
五、機械農機具尚未普及
六、傳統農作俗信
第二節 副業民俗
一、俗重副業
二、畜牧民俗
三、養蠶民俗
四、糧食加工
五、家庭編織業
六、山林習俗
第三節 漁業民俗
一、海洋漁俗
二、淡水漁俗
第四節 手工業民俗
一、傳統手工業民俗
二、現代工業民俗
第五節 商業民俗
一、貿易方式
二、商業集市
三、商業廣告和招牌
四、行商小販的貨聲
五、商業隱語
六、典當業勉強維持
第六節 特種行業
第二章 物質生活民俗
第一節 服飾民俗
一、男子剪辮
二、男服易式
三、婦女放足
四、女服趨時
五、服飾尚新
第二節 飲食民俗
一、日常飲食
二、都市菜餚
三、西餐番菜流行
四、西式飲料
五、紙煙流行
第三節 居住民俗
一、民居南北有別
二、農村居室
三、西式建築
四、城市貧民的棚戶居室
五、喬遷之喜
六、各地建房俗信
第四節 交通民俗
一、馱運仍在繼續
二、肩輿民俗式微
三、黃包車流行於都市
四、現代化交通工具
第三章 民間工藝
第四章 人生禮儀民俗
第五章 民國西式禮俗
第六章 歲時節日民俗
第七章 社會民俗
第八章 民間戲曲藝術
第九章 民間娛樂民俗
第十章 信仰民俗
第十一章 少數民族生活民俗
參考文獻
後記
 

治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首先要熟悉民俗學本身的知識。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關於民俗現象的知識,用書本上的術語講,叫民俗志,或田野作業資料。田野資料要靠學者自己親身下去考察獲得。你研究民俗,就得首先要熟悉你的對象本身。現在有些民俗學專業的師生對民俗知識本身都不大了解,或理解得不大正確,那就不容易搞好學問。比方說,搞文藝學,有些同志對文學知識不大了解,就去看文學史或文學理論的書籍去摸索,這雖然不是很壞的辦法,但終究不會有很大的收獲。你總得對文學作品本身比較熟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從事學術研究,這是常識性的步驟,是不可逾越的。我是搞民俗學的,我要了解我的一個博士生,我可以聽他的同學、朋友做介紹,也可以同他本人打交道,我就主張一定要同他本人打交道,同時也聽取其他人的看法,作為參考。我和他本人打交道,等到彼此熟悉了,就不僅知道他的樣子、行動,還知道他的心理活動,我有了我自己的體會,這種認識同道聽途說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然后再參考別人的意見,所獲得的認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學問尤其如此。別人寫的史書和理論書,絕不能代替你的實際知識,再好的理論也不能抵消學者本身對第一手資料的認識,這是肯定的。一個人學問的最主要來源,就在於他所研究的對象材料的本身。過去本專業有些博士生走了些冤枉路,到畢業時要扭轉,已經來不及了。我當導師的,事后回想,感到沒有盡到責任,應該從一開始就不遷就他,罅止 他的做法,才能使他有較大的進步。

對民俗知識的獲得,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別人的記錄得到,用我們的行話講,叫使用民俗志。民俗志,是其他學者考察當地各種民俗所做的記 述,分單一民俗志和綜合民俗志等多種,我以前寫文章講過。你們將來在學問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於能否掌握足夠的民俗志資料,這是關鍵性的;或者說是有決定意義的。第二條是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博士生,還有訪問學者,初進門,都要讀一些「入門」、「概論」之類的理論書,對民俗科學有個宏觀的了解。至於里面的許多房子,房子里面還有許多人,那等進了門之后,再借助其他的理論著作,直接或間接地去深入探訪。專門性的著作,與概論性的著作相比,在門類上要齊全一點,內容也要深刻一點,不過它們既然是專項研究,就有它們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的局限性,這點也要注意。比如,我國傳統的民俗研究大多側重在婚喪嫁娶和民間文學兩個方面,其中婚喪嫁娶是講人生儀禮的,也叫生活制度,專門的著作不少,但用婚喪嫁娶來概括民俗事象,並不完全,誕生禮就沒有講。再比如民問文學,在《民俗學概論》中,介紹了民間散文和民間韻文,分成兩章,篇幅已經不少了,可是也不全,還有史詩等重要內容沒講。此外,中國有五十幾個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間文學,相互之間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這些都是大學問,也沒有仔細地討論,可是作為一本概論書,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結果還是概而不全。由此大家可以知道,任何專門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忽略點,這是在學習時應該事先知道的。初學時,可針對某個專題去讀書,面窄一點也不要緊,但對面上的那些重要著作一定要知道,對整體理論信息一定要關心。與掌握第一手資料相比,學習理論是相當重要的途徑,但不是一切,不能涵蓋資料的功能。

第三個方面的知識,是歷史知識。民俗現象不是現在才有的。人類有幾十萬年的歷史,有民俗也可能幾萬年,文字記錄才幾千年。不管怎樣,民俗的發生是很久遠的,從人脫離低級動物起,就有民俗。民俗不是別的東西,是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人和事,加上有關的思維。我們無法知道古代民俗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但文字記錄能夠幫助我們略加了解,所以那些用文字記錄的民俗文獻是很寶貴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