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家庭的互構:河北翟城村調查

國家與家庭的互構:河北翟城村調查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潘鴻雁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76774
  • ISBN13:9787208076778
  • 裝訂:208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農民家庭穩定與否,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關鍵,更是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關鍵。本書作者以社會轉型加速期定州翟城村非常規核心家庭為研究對象,結合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從社會互構論的觀察和研究視角,對戶籍制度的變遷與外出打工家庭策略相互作用下的農村非常規核心家庭關系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解釋。

本書是研究轉型期中國農村社會家庭關系變遷的探索性作品。書中對中國農村戶籍制度演變的歷史過程、農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家庭內部與外部關系的復雜變化、國家與家庭在社會變遷中的互構進程等問題都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論述。這些對於探討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建構適應於外出打工策略的家庭關系、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等都有著重要的啟示。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的設定:
第二章 家庭結構的變遷:非常規核心家庭
第一節 社會轉型加速期定州農村社會的變遷
第二節 定州農民外出:「走向現代性」的家庭決策與實踐
第三節 非常規核心家庭的結構
第三章 非常規核心家庭內部關系的調適
第一節 夫妻關系
第二節 親子關系
第四章 非常規核心家庭外部關系的建構
第一節 互助互利的親屬關系
第二節 互惠互利的鄰里關系
第三節 差序格局的現代內涵
第五章 理論總結與對策思考
第一節 制度的回應
第二節 制度變遷與家庭策略:國家與家庭的互構
第三節 重建社區支持的對策思考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調查問卷
附錄二 若干個案調查
後記
 

對廣大農村地區的關注一直是我國社會學界的傳統。早期的社會學家采用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或進行實地調查,或進行問卷統計。對當時的農村社會進行描述和做出解釋。如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嚴恩椿、易家鉞、潘光旦、陳長蘅等人按照實證社會學的方法原則開展了家庭人口問題研究;有李景漢、陶孟和、陳翰笙等人深入街頭巷尾開展實地調查,通過問卷了解具體情況,並進行量化統計;有費孝通等人深入細致的社區調查,他們開創了中國社會學實證調查之風,將社會學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開辟了農村社會的研究傳統,他們在中國社會學的學術史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在21世紀的今天,有志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事業的後起之輩,沿著前人的足跡,帶著時代的氣息,繼續探索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現實問題。潘鴻雁的學術專著便是這樣一部反映轉型加速期中國華北農村社會變遷的作品。八十年前,中國早期社會學家李景漢先生在河北定縣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並於1933年成書為《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全書以大量的數字資料,從地理環境、歷史、政府機構、人口、教育、健康與衛生、農民生活、鄉村娛樂、鄉村的風俗習慣等17個方面對定縣的基本社會概況進行了全面描繪,成為當時中國縣區社會調查最詳盡的文獻,被當時學術界稱之為一部中國農村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對當代社會學考察的理論與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八十年後的今天,潘鴻雁以寫作博士學位論文的形式,參與我主持的以定州(定縣)為參照系和追蹤點的課題《華北農村八十年的社會變遷》,重返李景漢先生調查過的地方,撿拾遺跡,追蹤變遷,從定州農村家庭關系變遷的角度,考察國家與家庭的互構進程.通過家庭變遷透視整個華北農村社會變化的一角。

作為我指導的博士生,潘鴻雁三年來坐在學術研究這條冷板凳上.勤勉不怠,孜孜以求,大量閱讀社會學方面的書籍和文獻.並多次下鄉做實地調查,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深入的整理、分析和研究。這本書是她三年來潛心研究成果的結晶,本次出版,她又做了修改,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

全書以社會轉型加速期定州農村非常規核心家庭為研究對象,結合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從社會互構論的觀察和研究視角,對戶籍制度變遷與外出打工家庭策略相互作用下的定州農村非常規核心家庭關系的變化進行分析和解釋。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提出制度變遷(特指戶籍制度變遷),為下章定州農村家庭制定外出打工策略提供了依據,由此拉開了國家與家庭互構的序幕。第二章論述了農民外出打工策略的實踐過程。外出打工引起家庭結構變動,從規模與形態上看,家庭成員外出,尤其是外出的模式選擇,直接導致家庭人數減少,規模縮小,家庭類型結構發生變化,非常規核心家庭成為一種重要的家庭形態,其特征是:具有血緣關系、並且在社會和經濟上具有共同利益的家庭成員沒有居住在一起;其家庭生命周期的特點是:在家庭發展的各個階段,妻子是家庭的主要和固定成員,丈夫在大多數階段都處於缺位狀態。非常規核心家庭的存在,反映了家庭形態的多樣化發展趨勢,拓展了傳統意義上學者對家庭結構的分類,改變了人們對家庭概念和性質的理解:經濟支持取代傳統的共同居住和生活,成為現代家庭存在和發展的一個物質條件,家庭的自我認同意識延續至今,成為家庭存在和維系的一個精神條件。第三、四章是全書的重點,主要是分析農民如何調適和建構適應於外出打工策略的家庭關系。非常規核心家庭是外出打工家庭策略實施的必然結果,同時也面臨著內部關系的調適和外部關系的建構,調適和建構的原則是家庭整體利益至上,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家庭生存和發展的需求。當然,在家庭策略實踐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有些是可預見的,有些是不可預見的。由此得出:家庭內部交往趨於形式化和理性化,出現角色緊張和沖突:家庭外部關系建構不再僅僅依據血緣關系,姻緣及地緣關系的重要性不斷上升.互惠互利的等價交換原則日益彰顯,因而體現了一種理性化、商業化的趨勢。傳統的人情關系發生變化,差序格局從倫理向人情利益並重的差序格局轉變。第五章是全書的理論總結與對策思考。非常規核心家庭是農民適立制度變遷、外出打工實踐的結果,由此引發的各種家庭問題及社會問題.對緩慢變革的戶籍制度造成巨大沖擊,對中國制度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提出要求。制度變遷與家庭策略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這正反映了國家與家庭兩大主體互構的過程。全書的理論深度由此提升。最後,作者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提出了重建農村社區的解決思路和對策,希望通過加強社區與家庭之間的聯系。用社區資本為非常規核心家庭提供情感支持、經濟支持和各種援助.最大限度地減低農民的成本;強化社會政策對社區重建的支持,從政策和制度上解決非常規核心家庭的社會支持和社會保護問題。

我很高興,作者將我們提出的社會互構論引入家庭社會學研究領域.把它作為自己論文的主要視角,提出國家與家庭互構共變。應用新視角研究新問題,這不能不使論文具有新意。對於家庭社會學來說。這是一種理論的探索和提升,也是一種現實內容的延展和豐富。對於社會互構論來說,則是一種實證的檢驗和應用的拓展。在這種意義上,作者也對社會互構論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除了本書作者,我的博士生中已有六七位.把我提出的幾個社會學理論~社會運行論、社會轉型論、學科本土論.尤其是社會互構論,應用於以定州為代表的華北農村八十年變遷的方方面面,寫出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有的已經出版,有的即將出版。我認為,這樣的師生學術互動是相互得益的,是富有成果的。

農民家庭穩定與否,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關鍵,從而是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關鍵。全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是研究轉型期中國農村社會家庭關系變遷的探索性作品,可以使讀者對中國社會變遷獲得深入全面的了解。全書配以多幅反映華北農民生產、生活實踐的圖片,使得本書更具生動性與可讀性,既不失理論深度,又深入淺出。當然,如何把家庭關系這一古老而重要的家庭社會學話題,在新時代下賦予新的研究內容和觀點、新的理論解釋,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還需要努力探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