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梳理了現代大學所走過的歷史,認為,西方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歷經了三個階段,康德的理性大學、洪堡的文化大學和當代的所謂一流大學——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以及民族國家的衰微,現代大學,即洪堡意義上以承擔國家和民族文化使命為己任的大學已經走到了黃昏時代。而在對現代大學進行大規模診斷之後,雷丁斯提出了一種以「思想之名」辦學的理念,也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質疑、批判的能力為旨歸的教育。這種教育事實上是對康德的理性大學理念的回歸。

比爾·雷丁斯,蒙特利爾大學比較文學系副教授。
 

目錄

前言 戴安娜·埃拉姆
致謝 比爾·雷丁斯
一 導言
二 一流理念
三 民族國家的衰落
四 理性界限內的大學
五 大學與文化理念
六 文學文化
七 文化戰爭與文化研究
八 後歷史大學
九 學習的時間:1968
十 教學的場景
十一 在廢墟上棲身
十二 各抒己見的共同體
索引
譯者後記
 

審讀《大學之用》、《廢墟中的大學》、《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線》這幾部憂患當代大學命運的譯稿時,偏偏趕上電視台的哪個頻道,也正連篇累牘地播放着宣傳國外知名學府的系列節目——照例是一路的天花亂墜,仿佛下界仰望着天國。

這種可巧插播在高考之后的追捧,明眼人一望便知,肯定是迎合了強烈的牟利動機。不過,首先引起我關注的,還不是它那骨子里的「學店」做派,而是裝潢在其表面的、很少引起公眾懷疑的神聖性。就沖這種煞有介事的神聖性,我簡直有些不忍地念及:在這個空空如也的時代,就別再去撕破家長們僅存的虔誠了吧?試想,除了大學、重點大學乃至於海外著名大學這種拾級而上的現代殿堂,他們還能想出什麼更庄嚴的所在,來砥礪自家小孩子苦其心志呢?

我甚至還願意寬容地理解:在大眾的心理中,大學這般地受到迷信,不光因其在理想的維度中,曾經充填了少年時代的童稚幻想,還更因其在現實的層面中,往往構成了人生履歷的實際轉折。借助於現代高等教育機構跟整個社會權力結構的共謀關系,任何一個躍過這道龍門的人,都有可能得到一次真正的提拔,從此好官得做,駿馬任騎。正因為如此,一代又一代的校友,天然地就會充當母校的終身粉絲,這里既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社會學的考量。

要是事情僅限於此,一切都還算罷了。不過,要是這類神話並非來自大眾傳媒,而是來自我們學院的內部,把一個尋常吃喝拉撒的所在,說成是「到處鶯歌燕舞」的廟堂,那就叫人很難忍受了——正好比遭遇到一位私心過重的寺院住持,老在那里不遺余力地公關,煽動別人往自己的荷包里進香。尤其是,一旦談到海外的名牌大學,最怕的就是那些學成(甚至半成)歸來的留學生,學着母校招生手冊的宣傳口徑,把別人的往好里說也只是指望將來能夠實現的目標,鼓吹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由此一來,僅僅因為個別人物對於蠅頭小利的貪圖,而揣着明白裝糊塗,整個的改革方向就被弄得模糊不清了。

孩子們長大后自會曉得:即使出息成了大學教授,也很難一味清高地過活,仍要身陷於章魚吸盤般的體制申,仍要屬於吃拿官餉的工薪階層。由此說來,如果只從利已的立場算計,既然在俗常的神話中,這高樓深院已被說成仙境一般,那麼索性假冒一回得道的神仙,而樂得自在快活,又有何妨?正是緣此,我們才可以理解,為什麼在國內的書市上,到處都充斥着宣揚大學之道、大學理念、大學作為之類的豪邁圖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