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理學化︰均田制崩潰以來的君民整合

科舉理學化︰均田制崩潰以來的君民整合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吳錚強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624692
  • ISBN13:9787532624690
  • 裝訂:平裝 / 31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往研究多關注于明清士紳階層的特性與社會功能,較少追究他們的“出身”。近年域外有學者提出南宋時期精英階層放棄追求全國性政治權力,轉向鞏固其地方權力基礎的“精英地方化”的說法,僅管頗多紕漏,篤信者不少。但關于南宋“地方化”了的精英與明清士紳階層之間的承續關系,持此論者也欲言而止,未能形成前後聯系明晰的邏輯結構。

《科舉理學化-均田制崩潰以來的君民整合》開宗明義,要討論宋、明兩代之間社會中介階層的差異與聯系︰“宋代的國家與社會關系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以至于明代需要出現了一個士紳階層?明代士紳階層的出現是歷史的偶然,還是社會的自覺?是哪些社會力量因為什麼目標而推動士紳階層的形成?”……這些問題都能在《科舉理學化-均田制崩潰以來的君民整合》找到答案。

吳錚強,1977年生,浙江海寧人。2006年6月獲浙江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代歷史和中國社會史。已在《社會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問題與學術史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君民關系問題
(一)富人為天子養小民︰從葉適《民事》談起
(二)周秦之變︰兩種不同的君民關系
(三)士族與皇權︰兩種君民關系的混溶
(四)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五)均田、府兵與科舉
(六)均田制的崩潰
(七)藩鎮與游民
第二節 學術回顧
(一)階級國家論
(二)特殊階級論
(三)費孝通的觀點
(四)氏族殘余論
(五)公共領域論
(六)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
小結

第二章 游民政權與富民社會
第一節 五代、宋朝政權集團的游民性
(一)五代職業軍人的游民性
(二)五代政權中的游俠與游士
(三)“致富貴”或“發跡變泰”
(四)十國政權與“土豪層”
第二節 富民主導的鄉村秩序
(一)“田制不立”與“官戶特權”
(二)富民主導的鄉村社會
(三)土豪與鄉村鬼神文化
(四)君民博弈與代理層的出現
第三節 傳統官僚家庭在五代的命運
(一)依附于政權
(二)回歸鄉村社會
(三)小家庭與宗族組織
小結

第三章 科舉制度與君民分離
第一節 宋代科舉與五代政治
(一)五代兩套文官系統的並存
(二)幕職官與宋代科舉制度
(三)召試草澤制度
(四)科舉與游俠
第二節 科舉與士人的游民化
(一)無恆產者的科舉
(二)科舉與“共保富貴”
(三)落第者的叛逆
(四)個案研究︰範寥其人
第三節 科舉與鄉村社會
(一)科舉對鄉村秩序的破壞
(二)鄉村社會的科舉策略
小結

第四章 北宋︰學校取士與君民整合

第一節 理想中的君民關系
(一)井田論與民兵論
(二)教化與選舉︰學校的整合功能
第二節 學校取士與北宋科舉改革方案
(一)另立士權的學校方案
(二)官學教育方案
(三)維護皇權的兩種意見
第三節 北宋的學校取士制度
(一)真宗、仁宗朝的興學校
(二)元豐三舍法
(三)徽宗朝的學校取士
小結

第五章 南宋以來︰科舉理學化與君民整合l
第一節 理學與君民整合
(一)理學的社會整合方案
(二)理學與君主
(三)理學與鄉村社會
第二節 科舉理學化
(一)對學校教育主導權的爭取
(二)科舉理學化
(三)鄉村社會科舉觀念的理學化
第三節 從元到明︰科舉、理學與君民關系
(一)元朝與理學
(二)明朝理學的制度化
結論
附錄
附表一宋代士人自進舉例
附表二宋代落第者軍功自進舉例
史料
參考書目
後記
 

明清士紳階層是如何形成的?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歷來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早在先秦時期,就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玉臣”(《詩‧小雅‧北山》)這樣直觀的表述。後世國家的政治.一直是沿著這一思路發展的。西漢賈誼向漢文帝上《治安策》,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就是要“令海內之執,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學界傾向性的看法,認為秦漢以下,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北宋範祖禹這樣描述當時的國家政治結構︰“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民自徒罪以上,吏自罰金以上,皆出于天子。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是以百三十余年,海內晏然,謀閉而不興,寇竊亂賊而不作”(《範太史集》卷二二《轉對條上四事狀》),可以明顯看出《治安策》的影子。宋元以降,皇權極度膨脹,臣民只能匍匐稱罪。從保甲制、連坐法、到居委會老太太的管頭管腳,數千年的政治文化,已經促成了一種“自覺遵守”“惟命是從”的民族心理習慣。近代以來民族歷史好多次令人扼腕的轉折,乃至社會生活中日常可見的諸多現象。都可以追溯到這種心理習慣。

可是,在另一方面。歷史上也有“天高皇帝遠”這樣典型的說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之間存在相當距離的現象。國家政權機構的設置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這一點︰先秦時期,所謂“家天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是間接的。戰國時起推行郡縣制,從理論上講,確立F由國家任命的官員來直接管理民眾的制度,率土之濱都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商致在秦國所建立的制度町謂典型︰實際上國家的權力常難以滲透到社會基層。秦漢以降,中央政府在各地常設縣邑千余,但在傳統的技術條件之下,每個縣只有數名官員,很難想像他們能將轄區內處處管到。初期在一些邊遠的地區更是如此,基本只能實行“據點式”的管理。如兩漢時,在今福建地區只設有一個縣,就是位于閩江口的閩縣,這個縣轄區半徑至少在500千米以上,哪里能管到縣IX的每個角落。即便到後世一些轄區較小的縣,方圓也多在百里以上,村落之民終身不進縣城,不算稀罕。歷史上羨稱唐太宗貞觀年間只有京官六百多人,集天下所有官員也不過數千人,直接“牧民”的官員能有幾人?就是後來被批評為冗官的宋朝,品官也不過兩萬多人,每個縣只分派品官數人而已︰所以歷代國政的一件大事,就是要努力掌控基層社會,但這顯然不容易做到︰秦漢隋唐時期,常見有“豪族”與國家爭奪地方資源的現象,十六國時的一則典型記載,稱“百姓因秦晉之弊,迭相蔭冒,或百室合戶,或千丁共籍,依托城社,不懼燻燒,公避課役,擅為奸宄”(《晉書》卷一二七《慕容德載記》),大量民眾脫離了國家戶籍的控制,淪為豪強的依附民。宋元以降,國家權力強化,及至近代得以利用發達的科學技術來全面監控社會,仍不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法真正做到全國上下的同心同德︰

于是,就出現了“委托代理”的問題,國家與地方–社會的權力系統相互合作,以實現對地方的統治︰如秦漢的三老、所謂鄉官,半官半民,承擔催稅供役、安緝地方的職責。這種鄉官,多半也就是地方的豪強。他們的權勢雖說來自國家,說到底,也是因其擁有地方基礎,國家不得不利用他們。在中國兩千余年的帝制時期,地方管理制度屢有變遷,借用地方勢力的基本思路未改。其中,以有無科舉功名為身份前提的明清十紳階層最為引人注目。與前代作為國家與社會中介階層的“豪族”“形勢之家”等形象顯著不同的是︰他們竟然那麼的“文質彬彬”,與儒家文化深深地糾纏在一起。這是前所未有的。

這樣的一個社會階層是如何、從哪里成長起來的?

以往研究多關注于明清士紳階層的特性與社會功能.較少追究他們的“出身”。近年域外有學者提出南宋時期精英階層放棄追求全國性政治權力,轉向鞏固其地方權力基礎的“精英地方化”的說法,僅管頗多紕漏,篤信者不少︰但關于南宋“地方化”了的精英與明清士紳階層之間的承續關系,持此論者也欲言而止,未能形成前後聯系明晰的邏輯結構。吳錚強的這本《科舉理學化——均田制崩潰以來的君民整合.開宗明義,要討論宋、明兩代之間社會中介階層的差異與聯系︰“宋代的國家與社會關系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以至于明代需要出現了一個士紳階層?明代士紳階層的出現是歷史的偶然,還是社會的自覺?是哪些社會力量因為什麼目標而推動士紳階層的形成?”(第一章《問題與學術史》)青年學者的這種銳利與勇氣,常常令我不合時宜地想到老不老的問題,雖然這對我來說確乎太早了些。

當然,前人語焉未詳自有原因。社會階層的錯綜復雜,歷史演變的隱晦不顯,基層文獻的奇缺不全,都說明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是不容易的。跨越宋明的長時段考察,也對研究者的知識結構提出挑戰。所以我們對一位初涉史學研究領域年輕人的這部書,必須持寬容的態度。書中所論,當然不可能全無瑕疵。例如關于鄉官與戶役,其性質異同,可能就值得推敲。總體看,吳錚強所論,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邏輯體系,自成一家之言,在許多方面提出了相當新穎的論點,可作為後人進一步討論的基礎。也許,從某種角度講,象本書這樣比較宏觀的歷史學著作,它的價值並不在于解決了哪些問題,而在于提出了哪些有意義的論題。在這方面,吳錚強這本書是一點不比那些碩學鴻儒的著作遜色的。

史學作為一門思辨性的人文學科,與需要研究生作為“研究助理”的一些操作性學科很不一樣,師生間更多的是思維的相互激勵,與日常的相互幫助。執教高校以來,指導研究生的工作給我留下了相當愉快的記憶,實屬人生不可多得的美好經歷。吳錚強從我習史多年,給我的助益尤多。在他的著作出版之際,記下這些,以供他日憑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