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提供了一種理論,它也許能被有保留地描述為關於社會的制度框架如何出現以及這一框架下的交換過程如何發生的理論。我們已經擁有關於社會制度產生和運行的豐富理論知識,同時也掌握了許多解釋市場運行的完善理論。

本書的主要意圖是證明,被定義為博弈規則的社會制度和交換過程都可以用一種一般的理論結構來分析。我們提出了一種受到進化認識論和認知心理學啟發的關於個人行為的問題解決模型,它也許可以提供這種統一的理論結構。這種基於認知科學提供的可靠的經驗結論的問題解決模型將當前社會科學中使用的兩種基本模型進行了綜合:即關於經濟人的模型和關於社會人的模型。這個模型也是將關於制度與制度變遷的問題和關於市場機能的問題納入一種真正的政治經濟學的關鍵。
 

目錄

序言
致謝
個人
第一章 解釋個體行為:問題解決框架
1.1 作為分析第一階段的個體行為解釋
1.2 作為問題解決活動的個體行為
第二章 動機方面:為了效用增加的努力
2.1 動機的心理學方法
2.2 一般動機與個體行為
第三章 認知方面:學習理論
3.1 進化的觀點
3.2 學習理論
3.3 舊問題和新問題
第四章 選擇方面
4.1 作為關於備選項的思考的選擇
4.2 想象力與選擇的創造性
4.3 理性選擇理論
4.4 超越經濟人和社會人
4.5 結語:個體的問題解決
制度
第五章 共享心智模型:產生與發展
5.1 社會秩序問題
5.2 共享心智模型的產生
5.3 共享心智模型的演化
5.4 作為集體學習的文化演化
第六章 解釋制度
6.1 制度:導論
6.2 制度為什麽存在
6.3 制度如何產生?
6.4 制度為何延續或變遷
6.5 制度如何被采用或者執行?
第七章 非正式制度
7.1 慣例
7.2 道德准則
7.3 社會規范
7.4 無需法律的秩序
第八章 正式制度
8.1 作為執行機構的國家
8.2 產權的執行
8.3 法律與社會秩序
8.4 社會制度:開放的問題
市場
第九章 制度與市場:總層次
9.1 新制度主義與德國秩序理論
9.2 制度約束下的市場演化
9.3 制度作為市場演化過程的選擇環境
9.4 「人工選擇」的比喻
第十章 制度與市場:微觀經濟層次
10.1 選擇環境有多穩定
10.2 學習與制度的相對穩定性
10.3 舊問題、新問題與市場過程的引導
第十一章 演化競爭理論
11.1 演化經濟學、德國競爭理論和奧地利市場過程理論
11.2 供給方:解決問題的企業家
11.3 需求方:選擇的消費者
11.4 供求雙方的交換與交流
11.5 市場的驅動力量:套利、創新和積累
11.6 市場作為選擇秩序I:協調問題
11.7 市場作為選擇秩序II:技術的出現
第十二章 一種應用:制度、市場與經濟發展
12.1 解釋發展的兩類理論
12.2 解讀證據
12.3 財富創造博弈的四個要素
12.4 哪種制度容許財富創造的市場博弈?
12.5 可信性與承諾
12.6 什麽樣的非正式制度促進經濟增長?
總結評論:社會科學統一於政治經濟學?
參考文獻
 

本書提供了一種理論,它也許能被有保留地描述為關於社會的制度框架如何出現以及這一框架下的交換過程如何發生的理論。我們已經擁有關於社會制度產生和運行的豐富理論知識,同時也掌握了許多解釋市場運行的完善理論。本書的主要意圖是證明,被定義為博弈規則的社會制度和交換過程都可以用一種一般的理論結構來分析。我們提出了一種受到進化認識論和認知心理學啟發的關於個人行為的問題解決模型,它也許可以提供這種統一的理論結構。這種基於認知科學提供的可靠的經驗結論的問題解決模型將當前社會科學中使用的兩種基本模型進行了綜合:即關於經濟人的模型和關於社會人的模型。這個模型也是將關於制度與制度變遷的問題和關於市場機能的問題納人一種真正的政治經濟學的關鍵。

這樣一種政治經濟學可以被理解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向一個審慎地考察制度問題的學科的轉化。事實上,我們討論的中心在於任何認真研究經濟現象的人都會注意到框定這些現象的制度。盡管經濟學家經常口口聲聲強調制度對於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總是像制度已經以某種方式給定甚至已經是最優狀態一樣來構建模型。反之,一種政治經濟學理論必然系統地結合關於制度框架的研究並且證明它如何影響經濟結果。

很明顯,這樣一種理論性工作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完成。既然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都已經為解釋制度提供了真知灼見,那麼只有當一種政治經濟理論能將社會科學的不同學科整合為制度研究這種一般項目,它才能獲得成功。在這個項目中,新古典經濟學必須有所改變並且認真地考察制度。只有學者們認真地重新考慮這個學科的行為基礎,新古典經濟學才能被轉變為政治經濟學。認知科學的巨大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我們可以依賴這些材料修改占據支配地位的效用最大化行為假設。我們的觀點是,一個如此豐富的心理學模型能夠為成功地將制度納人經濟學理論提供基礎。

對經濟學的行為假設的修改伴隨着理論化模式向演化論證的方向轉變。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主動地解讀他們所處的環境並且總是注重實效地行動,即與問題相聯系。這種認知行為是新行為產生的根源,而因此也導致不確定性的產生。這種新事象出現的可能性意味着演化過程具有歷史性,而且也會使試圖把握社會經濟變遷的理論嘗試嚴重地復雜化。盡管演化過程的結果不確定的性質極大地降低了預測將在社會中出現的制度的具體形式的可能性,但是給定的制度,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會成為在其中展開的市場過程的選擇環境。這意味着制度決定性地引導在給定市場舞台上被檢驗的行為。

因此,制度對經濟結果有影響。這一結論在每種政治經濟學理論中都能看到。我們在這本書里面想要補充的是,制度是首要的。在對市場進行理論化時,首先要考察的是現行的制度框架,然后得出關於市場模式和經濟結果的結論。這不是方法論上的假設。盡管經驗證據(例如,社會主義經濟的失敗)證實了這種簡單的觀點,但它沒有提供一種理論解釋的替代品。根據我們的觀點,這樣一種解釋只能通過始終如一地使用個人行為的認知—演化模型來提供。從一種內在觀點來看,制度不過是個體通過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互動獲得的共享心智模型。人們以自己掌握的關於如何解決社會沖突的問題的知識為基礎,在市場中進行交換。制度是首要的,因為它們在人們沒有開始在市場中進行交換之前,已經固化在他們的心智之中。只有當制度在互動的個體的心智中具有對應的部分,制度對市場過程的引導作用才存在並且有效。

因為制度與市場結果之間的這種因果關系是建立在認知路徑依賴的基礎上的,所以關於試圖改變制度框架的企業家或組織的反饋機制必須被相對化。這些企業家或組織這麼做的唯一驅動力就是制度一開始造成的財富分配效應。市場過程的分配效應(即個人或個人群體通過參與既定制度約束下的市場博弈,實現的經濟收益和虧損)並不會自動地引導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競爭地位而修正規則。這種措施是否被執行以及被誰執行取決於參與人主觀上如何解讀和感知自己在社會背景中的所處地位;因為他們的選擇依賴於他們的學習經歷,所以反饋機制事后極難解釋甚至難以進行描述。因此,在本書中,我們更謹慎的目的在於證明制度與市場結果之間的直接因果聯系是有效的。

最后,我們要指出的是,這項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實證性而非規范性的。由於系統地避開了關於最優化和效率的考量,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仍然保持了實證的性質,也因此,歡迎各類批評指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