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汾道統:河東學派考論

河汾道統:河東學派考論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常裕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76677
  • ISBN13:9787010076676
  • 裝訂:333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不僅用大量歷史事實說明了「河汾道統」的存在及其干年影響之不可磨滅,有力地回應了梁啟超的「虛構」說,而且指出王通的道統觀是建立在肯定「三教可一」,即以「中道」思想來對待儒、佛、道三教關系的相對開放的弘道觀念基礎上的,而不同於韓愈的那種企圖通過排斥佛道來確立自家正統地位的十分褊狹的道統論。就這一點而言,王通實為宋明理學吸納佛道思想、推進儒學的綜合創新開了先河。

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解題:關於「河東學派」
一、「河東學派」釋義
二、「河汾道統」鉤沉
第二節 問題:「河東之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一、研究現狀
二、存在問題
第三節 主題:「河東學派」研究的主要問題
一、薛的哲學思想
二、明初理學的轉向
三、「河汾道統」的地位
第四節 轉向:河東後學的發展演變
第五節 定位:如何評價薛及「河東學派」
第一章 河東學派的地域淵源
第一節 王通哲學思想對河東學派思想的影響
一、王通其人其事
二、王通的哲學思想
三、王通對河汾地域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 柳宗元哲學思想對河東學派思想的影響
一、統合儒釋
二、天人關系
三、大中之道
第三節 王通「巾說」與柳宗元「大中之道」及其對河東學派的影響
第二章 河東學派形成的社會原因和思想淵源
第一節 明初調和朱陸思想及其理論轉向
一、相爭與相融
二、實體化與去實體化
第二節 曹端哲學對河東學派的影響
一、曹端的哲學思想
二、曹端哲學思想對河東學派的影響
第三節 明代河東學派的形成
一、河東學派興起的社會原因
二、北方河東學派的興起
第四節 河東學派是理學發展的必然產物
一、元代理學發展的趨勢
二、明代初期理學的發展趨勢
第五節 河東學派並非「恪守宋人矩」
一、從《明儒學案》看「河東之學」
二、從薛思想看「河東之學」
第三章 薛及其哲學思想(上)
第一節 薛簡介
第二節 薛師承考
第三節 薛的主要哲學思想
一、理氣觀
二、復性說
三、實學觀及其對明清實學的推動
第四章 薛及其哲學思想(下)
第一節 薛的人生修養與境界追求
一、薛的「誠」、「敬」修養思想
二、薛的「性天通」理想境界
第二節 薛的政治哲學思想
一、論「清廉」
二、論「勤政」
第三節 薛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二、為師之道的論述
三、為學方法的閩釋
四、現代教育的啟示
第五章 薛之後河東學派的發展
第一節 薛之後河東學派師傳考
第二節 河東學派的傳承與變化——關中諸儒
一、王恕的「誠敬」實學思想
二、薛敬之「心以氣動」的理學思想
三、呂栠彀性嗉礎鋇睦硌 枷
四、關中諸儒的思想分化
第三節 心性實體化傾向及其嬗變
第六章 薛及河東學派在古代哲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節 薛對朱子學的發展
第二節 薛對心性學的修正
第三節 薛與關學中興
第四節 河東學派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地位
余論 關於「河汾道統」說
第一節 「河汾道統」說的提出
第二節 「河汾道統」在儒家道統中的地位
第三節 「河汾道統」在儒家道統中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亡友劉文英教授臨走前交給我一個任務,讓我把他指導的最后一個博士生帶完。這個博士生就是常裕同志。

為了全力照顧病中的劉老師,常裕在一年多時間里放下自己的學業,為挽救老師的生命做了最大的努力。這種師生情誼十分難得,其行為令人感動。我滿口答應了文英的囑托,讓他放心而去。

在最后一年完成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常裕也表現出良好的學術素養和強烈的事業心,願意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也有不為前人的先見所囿、敢於實事求是的學術創新精神。他做的題目是《河汾道統——河北學派考論》,重點研究在儒學重心南移后人們關注較少的北方理學的發展,以明初河東學派為中心,並追溯「河汾道統」之傳承及其在中國學術史上應有的地位。這個課題不僅對地域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關系到對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和儒學史若干關鍵環節的認識和評價,我認為是很值得做的。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在歷史上,黃河以東山西境山(特別是晉南)又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先民們在這里生長繁衍,創造了輝煌的華夏民族文化。教研學家蘇秉琦先生說:「晉南地方是當時的帝王都所。帝王都所曰『中』,故曰『中國』,而『中國』一詞的出現正在此時。帝王都所意味着古河東地區曾經是華夏民族的先祖創建和發展華夏文明的活動中心。」教研發現古代的「夏墟」就在山西的夏縣和平陸,傳說禹都於夏縣西北。此后,歷代多把這里當做工地方治所,是地區經常、政治、文化發展的中心。歷史上這個地區也鴻儒輩出,學術傳統深厚,並有多種宗教和學術文化交流融會、兼容並包的優良傳統。儒、釋、道三家的互融互通不僅表現在有關文獻記載中,而且在山西的歷史遺跡中也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比如在懸空寺中就有「三神殿」,里面同時供奉着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三位聖誼,表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情懷和開放性品格。

河東之學在中國哲學史、儒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河東學派哲學思想的形成和傳承發展上。從歷史淵源來說,提出「三教可一」的隋朝大儒王通和主張「統合儒釋」的唐代哲學家、文學家柳宗元都對其產生過重要影響。明代河東學派是理學發展的必然產物,其中心人物是學宗朱子而又促成了明初理學轉向的薛(王宣)。河東后學即恭氏之再傳和三傳弟子在思想上分化之軌跡,也順應了明代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常裕將河東學派研究的主題確定為薛(王宣)哲學思想評價和明初理學的轉向,並附論「河汾道統」問題,應該說是抓住了關節點的。這兩個問題在學術史上都有芻議,作者通過翔實的資料考釋和深入的思想分析,力圖對其作出符號歷史實際的回答,若能達此目的,此項研究的意義也就充分顯示出來了。

薛(王宣)是明代北方理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庫全書總目》說:「大抵朱、陸分門以后,至明而朱之傳流為河東,陸之傳流為姚江,其余或出或入,總往來於二派之間」。明代著名學者高攀龍在比較(河東)薛(王宣)之學與(姚江)陽明之學的不同時指出,他們「俱是大儒,薛(王宣)之學嚴密而無流弊,陽明之學未免稍有放松處。究其原因,薛(王宣)之學病於實,陽明之學病於虛。只是實病易消,虛病難補」。因此,朱熹之后,高攀龍只佩服薛(王宣)之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