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

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馬麗華
  • 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530563
  • ISBN13:9787802530560
  • 裝訂:361頁 / 24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自從數萬年前人類踏上青藏高原,一部高原拓殖史就此展開。歷經新石器、金屬時代,到有文字記載的吐蕃王朝時期以降,歷史在這里波瀾壯闊地進行着。從高原到內地,共同書寫了古代中國大歷史中的恢宏篇章。馬麗華最新力作《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縱覽西藏地區數千年風雲,從中擷取一個個精彩的人物和事件,大至王朝興衰,小至個人命運,有一些是眾所周知的,更多的屬於發掘所得,既是史實,更是傳奇。
 

目錄

序一 拉巴平措
序二 沈衛榮
開篇 自新大陸
第一講 神話時代之萬物何來
口碑中的猴子變人傳說
犬和馬怎樣成為人類朋友
遠古的薪火
瀾滄江畔的上古村庄
第二講 傳說時代之人神共處
象雄的邊界與遺產
王從波密來
王者重歸大地
外部世界有關西藏的傳說
第三講 英雄時代之噴薄而出
松贊干布君臨
藏文的光芒
象雄、吐谷渾滅國記
公主的嫁妝
第四講 英雄時代之如日中天
三個武史故事
活埋老臣與佛苯之爭
只履東歸與頓漸之爭
從唐詩看邊關離亂
第五講 英雄時代之牧歌唱晚
息戰言和之路
相約在核桃花開時節
吐蕃的遺產,敦煌的緣分
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法成
第六講 命運種種:生活在遠年的時空(之一)
噶爾氏兄弟與赤瑪蕾母子
王玄策,史實+傳奇
朗達瑪背負千載罵名
吐蕃七良臣
第七講 閉修時代之佛祖在上
兩路火把相向而來
高原邊際:吐蕃的余緒和回響
功在開辟的宗教先賢們
苦修者米拉熱巴
第八講 在大元帝國治下別開生面
《看不見的城市》
光榮的薩班伯侄
藏傳佛教在西藏內外
僧裝英雄絳曲堅贊
第九講 命運種種:生活在遠年的時空(之二)
失意的噶瑪拔希
薩迦家事秘聞
桑哥的末日
薩迦寺里皇家僧
第十講 遍地是法王:多封眾建在明朝
大寶法王與超度寶卷
大乘法王與薩迦寺回歸
大慈法王兩赴京城
闡化王與帕竹勢力的興衰
第十一講 命運種種:生活在遠年的時空(之三)
「第二佛陀」宗喀巴
這個時代的宗教生活
大地行者唐東傑布
古道上的白色運茶神
第十二講 清季的天空之斗轉星移
俺答汗,再續蒙藏之緣
固始汗,格魯派威猛護法
倉央嘉措及其情詩
從古格到衛藏:天國幻象
第十三講 清季的天空之朗朗乾坤
快意恩仇頗羅鼐
西藏在乾隆年間
駐藏大臣列班而來
從噶倫到音樂家——多仁·丹增班覺的故事
第十四講 清季的天空之暮色四合
為什麼總是失去
諜影幢幢:不再止於道聽途說
銘記一份清單
神王神王,何來何往
第十五講 凝視漸行漸遠的背影
九世班禪——回鄉的路走了十四年
劉曼卿——小女子擔大義
兩個康巴漢子——嘎然喇嘛和邦達多吉
有過更敦群培這樣的人
結語 川流不息的風
后記
 

《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是一部具有史學背景、藏學基礎的文學佳作。說這部故事書的寫作難能可貴,非馬麗華莫屬,是適當的,因為即使文壇高手們有心為之,很可能限於相關歷史知識的不足,未必勝任;或者雖有熟悉西藏歷史的人,但如果不具備相應的文學功底,也難以寫得如此生動有趣。馬麗華之所以敢於知難而進,仰仗了三十多年西藏歲月的深厚積累,以及訓練有素的文筆。在走遍了西藏的高山大川之後,又朝向歷史的縱深出發,對於這位西藏的行者種歌者來說,自有其水到渠成的必然性。

綜觀漢文世界,若論西藏的歷史人物,有許多是廣為人知的,其中首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及請婚使者祿東贊(噶爾·東贊),後來的知名人物多為藏傳佛教的高僧們,如八思巴等;若論西藏的歷史故事,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唐蕃之間的征戰與和親,至於其後歷史演進中重要的和精彩的故事,有些為人所津津樂道,有些則籍籍無名。

可以說,為數眾多的人物故事少為人知。原因何在?一方面是由於語言文字的限制,需要借助翻譯的拐杖才能進入;而散見於歷朝歷代典籍檔案中的漢文史料,目前僅僅經過初步的整理,還不足以准廣到大眾鬩讀的層面。另一方面,即使藏文史書,也多為僧侶史家所撰寫,出於宗教史觀,難免對此前的歷史人事有所取舍,對不符合其理念的材料進行改寫,甚至「棄之不用」;此後千年間,進入史冊的通常側重於宗教流派敘事,而疏於記載物質文化和民間生活。這種對於歷史的改建重構,常常使人誤以為一部西藏史就是一部宗教史。

如果還有第三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雖然隨著藏學的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甚豐,敦煌遺書中數千件藏文史料面世之後,仍有許多新的資料相繼被發現,其中不乏可用於文藝創作的素材,不過遺憾的是,僅限於學術圈內討論得熱鬧,難得走出「金字塔」外。

所以說,少為人知並不等於不存在,需要用眼楮和心來發現;學術成果走向大眾是需要轉化的,文學和藝術都是必要的傳播手段。舉例說明,祿東贊的故事為什麽傳之久遠?是由於這個形象進入了文學、戲劇和美術作品中;魏、蜀、吳三國的英雄為何舉國皆知?因為有一部《三國演義》,以及後世對演義的演義——走向大眾,廣為人知,需要鋪路架橋。

考古資料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初民時代,西藏高原就與黃土高原、三江流域古道相通,人群遷徙其上,文化交流其上,共同生息繁衍在古代中國的土地上,共同參與著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歷經吐蕃王朝時期的擴張,元代正式納人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從明代清代到近現代,藏民族與各兄弟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沿著波瀾壯闊的歷史一路走來,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以其生存智薏,開創了風格獨具的藏族文化。作為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一歷程中曾經發生過多少激動人心的事件,涌現出多少有聲有色的人物!令人感嘆的是,隨著時間的流轉和人為的遺忘,確實失落了很多,因風化而成塵了,或者深埋於歷史的堆積層中,需要重新發掘和解讀。 《風化成典》所做的,正是這樣一項艱苦而有益的工作。

這部故事書所選擇的內容,有的輕松,有的嚴肅,有些重要,有些未必,既有耳熟能詳陶,努力講出新意來,著力點更在少為人知的部分——可以說是一次有規模的「搜索」,頗具開拓之功。如果其中有獵奇的因素,那是因為「奇」貨可居,有「奇」可獵。有心的讀者諸君在分享的同時,是不是可以據此檢測一下,有哪些內容對你來說是新鮮的,前所未知的,或是令你擊節贊嘆的。

即使會說藏語的人,也很可能對某些內容感覺新鮮。例如對佛教傳入之前,早期苯教時代先民的世界觀、生死觀等等。馬麗華憑借了一些考古資料和在敦煌藏文古卷中搜集到的只言片語,稍加想象力,就復原了一系列遠古生活的具象畫面。例如借用苯教儀軌故事,表現家馬的起源、早期的喪葬方式等等。雖然人類被教導說,需要效忠青稞和松石等自然界的神和半神,但人同時也是「七十萬顆星辰的主人」;至於以何種方式傳遞有關死亡的消息,以便苯教師趕來超度,確保其人如期前往亡者之鄉, 「在死後還將活著」——信使是誰?答案相當詩意化,是「雄鷹頭冠上的羽毛」┅┅而這些曾經彌漫在雪域高原古遠時代的精神生活,假如不為古藏文所記載,早已從集體記憶中抹去;假如不被再次發掘,仍會沉睡在故紙堆中。

馬麗華1976年進藏不久,我就認識了她,並且親眼所見她成長進步全過程。刻苦努力、勤學好問、行萬里路寫一本書,是她的行為方式。迄今她已寫作出版十幾部文學專著,堅持不懈地向漢文世界介紹西藏的自然人文,對於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興起的西藏文化熱和旅游熱,起到了催化推動作用;現在又在傳遞相關歷史信息,把故事線索提供給大眾,從書到人,說難能可貴,都是適當的。「提供線索」,是作者本意,並非自謙,限於體例和篇幅,書中故事並沒有、也不可能展開來寫,僅僅作為提雲,寄望於後來的作家藝術家各取所需,以多種形式創作出更多更宏大的敘事篇章,這既是馬麗華的願望所在,也是藏族人民所樂見的。

是為序。

2008年12月於北京
(作者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