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研究性報告,是在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支持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集中了多位專家、學者,在汽車產業資深顧問的指導下,共同撰寫的全面論述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形勢的權威性著作。在內容編排上,主要由總報告、發展綜述、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2009年汽車產業及市場趨勢分析和展望,以及專題研究——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五部分組成。

本書力求突出綜合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緊扣金融危機對我國汽車產業沖擊的脈搏,同時對關系汽車產業發展的重大年度主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國汽車市場景氣指數和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量化分析模型,對我國汽車產業近期的發展態勢、景氣狀況、國際競爭力水平做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對我國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市場需求、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國際化趨勢進行了總體判斷;特別是以專題研究的形式,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現狀、問題、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研究,並提出完善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自主發展能力的對策建議。

綜觀全書,其研究的深度、資料的廣度能夠方便廣大讀者全方位地了解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對汽車行業管理部門、企業決策部門、企業戰略研究機構和中外投資者具有持續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
 

目錄

總報告
2008︰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國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顯著沖擊
(二)面對金融危機對汽車產業的沖擊我國政府進行了積極應對
(三)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地位加速提升
(四)把握結構性變化實現汽車產業的“轉危為機”
(五)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發展為汽車產業振興助推發展綜述
2008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概述
2008年中國汽車市場景氣分析
(一)汽車市場景氣指數的設計原理和方法
(二)2008年汽車市場總體景氣狀況分析
(三)乘用車市場景氣分析
(四)商用車市場景氣分析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調整與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要將保持汽車產業較快穩定增長作為保增長、保就業的重中之重
(二)通過培育市場和財稅政策刺激,穩定汽車消費市場
(三)加大自主創新支持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四)加快推進產業重組,建立產業退出援助機制
(五)支持企業開展跨國並購和產品出口
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2007年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變化
(一)2007年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較大
(二)2007年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變化的基本評價
中國與德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對比
(一)中國與德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的比較
(二)中國與德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的對比與評價
提高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性管制,制定明確、清晰的產業發展戰略
(二)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技術研發以及創新成果產業化
(三)加快新能源汽車戰略的頂層設計,搶佔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四)大力推進汽車產業戰略重組,提升產業集群水平
……
2009年汽車產業及市場趨勢分析和展望
專題研究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附錄
 

2008年對我國汽車產業來說是很不平凡的一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直接沖擊我國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實體經濟。從2008年三季度開始,汽車行業產銷量增速明顯回落,行業效益大幅下滑,汽車出口、自主品牌和汽車經銷商也受到較大沖擊。在這樣的形勢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目標,我國政府及時出台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采取減免購置稅、汽車下鄉等多項措施應對危機。在相關政策措施的支持下,盡管全球汽車市場一片蕭條,我國汽車產業2009年一季度出現了產銷兩旺的轉暖回升局面,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地位穩步提升。

然而,市場形勢的初步回暖並不表明我國汽車產業已遠離這次金融危機沖擊。更重要是,如何認識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與國內經濟調整帶來的挑戰,把握好其中的機遇。這方面有不少問題值得深人思考。

第一,經濟回調期應當做些什麼。經濟增長如潮起潮落,起伏難以避免。我們所要防止是大起大落。經濟上升期人們歡欣鼓舞,會看到很多機會,而進人回調期後,除了困難、痛苦和失落,其中的機會往往容易被忽略。這一輪始于2002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在經歷了持續五年的高速增長後,適當放慢速度,調整一下繃得較緊的多方面關系,很有必要。加快兼並重組,整合有效產能,理順產業鏈條,引人新的技術和管理方式,特別是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如此等等,應做可做的事情很多。當然,如何去做,哪些應由政府來做,哪些應交給企業和市場,需要理清思路並做出選擇。

第二,中國汽車市場需求增長有何種規律性。中國汽車產業進人大眾消費階段不過五六年時間,今後還會有一二十年的快速增長,這一點大多數人大概是同意的,這也是大家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前景有信心的根基所在。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沒有起伏或曲折。在2002年汽車需求爆發式增長以後,在2004年就曾出現過一段“冬天”。中國的汽車需求處在擴展期,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汽車需求肯定有一些規律性,我們對這些規律尚不甚清楚。今年前幾個月,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背景下,中國汽車產銷量逆勢上升,除了政策的刺激作用外,在多大程度上是市場力量的釋放,還需要觀察和研究。而這種市場力量決定著中國汽車需求的長期走勢。

第三,如何看待中國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不僅是汽車行業,還有其他行業,產能過剩的話題近來議論較多。這里需要區分“周期性過剩”和“結構性過剩”。在經濟高漲期形成的產能,到低谷期就會出現過剩,再到下一個高漲期,“過剩”很可能被“不足”取代。對周期性過剩而言,有意義的是產能峰值。在產能峰值到來之前,周期性過剩都是相對的。中國目前上千萬輛的汽車產能,恐怕還不能說已達產能峰值。即使在近期的經濟低谷期,一些熱銷車型也出現了產能不足、加班加點的情景。至于“結構性過剩”,即部分不適合市場需求、不具有競爭力的產能過剩,從來都存在。這種過剩是市場競爭的產物,也應當通過競爭加以解決。考慮到結構性過剩問題,籠統地談產能過剩其實意義不大,重要的是看“有效產能”的規模。

第四,中國汽車企業如何“抄底”。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到發達經濟體的實體經濟,首當其沖的是汽車工業。通用破產是標志性事件,其他汽車企業日子也不好過。中國企業“抄底”面臨著兩個問題,—是何時抄,二是以何種方式抄。前者考驗的是“擇時”能力,後者則需要知己知彼。通用辦不下去,問題主要不在技術和管理(不是說這些方面不存在問題),而在工資和福利太高,“養不起”了。用經濟學的語言說,在美國搞汽車工業已經沒有多少比較優勢了。以為美國人辦不下去了,我們把他的工廠買過來,經過努力就能辦好,可能對人對己的能力和優勢都存在著嚴重誤解。包括汽車工業在內的大多數制造業,其生產環節在中國還是最有優勢的。如何把別人的好東西和自己的好東西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實實在在的新優勢,無疑對中國企業是一大挑戰。

第五,如何把握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近期國際上在談兩個危機,即金融危機和氣候危機。兩者的聯系在于,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加快節能減排領域的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體經濟的增長使金融體系從根本上走出困局。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這個領域,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並不大,在有些方面(如電動車)還呈現領跑態勢。給各個企業、各種技術路線以公平競爭的機會,是促進創新的前提。社會各界對政府政策期待甚高,其重點可能還是要放到支持企業較快形成商業化競爭能力、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如電動車的社會充電設施)的配套建設等方面。中國企業確實面臨著一次“跨越式發展”的機會,問題仍然在于能否將其抓住並充分利用。

以上這些問題,是這本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合作撰寫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09)》有所關注、討論並試圖回答的。本書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和汽車產業的沖擊為背景,對我國汽車產業近期的發展態勢、景氣狀況、國際競爭力水平做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對我國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市場需求、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國際化趨勢進行了總體判斷,特別是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戰略進行了專題性研究,並就新形勢下如何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提出了針對性較強的對策建議。除此之外,書中包含的亞要數據、專題調查、案例分析、政策和重大事件匯編等,能夠為廣大讀者全方位地了解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提供詳實資料,色可為相關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汽車企業進行戰略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的馮飛、石耀東、楊建龍、王忠宏、王曉明、王金照,辦公廳的來有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付于武、張寧、張文杰、姜英、姚群、張可、萬玉序等專家學者在本書撰寫中付出了辛勤努力,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張綏新、趙家佑、蘇巴鴻、常春等對本書的成稿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也為本書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並表示感謝。希望這一匯聚了業內專家學者心血和智慧的成果能夠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轉危為機”,邁向更高的發展目標有所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