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

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羅志田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6633X
  • ISBN13:9787101066333
  • 裝訂:平裝 / 35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裂變中的傳承》講述了︰清季民初,傳統的中斷與傳承並存,斷裂與延續交織。這不僅是史家觀察到的現象,也反映在士人的願望和表述之中。注重繼往開來的歷史眼光並非只存在于不特別激進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時被認為非常趨新的知識分子,也分享著類似的觀念。

當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讓中國像歐洲一樣通過復古的手段而“復興”,同時相當一部分趨新士人又懷有將中國的傳統送進博物館的持續願望。這些曲折微妙的現象提示出一個與既存認知不甚相同的早期20世紀中國,且早年的關懷和思考已延續下來,幾乎貫穿整個20世紀全程,非常值得進一步反思。

羅志田,1952年生,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歷任四川人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于“國學”的思想論爭》,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
 

目錄

自序
一 異端的正統化︰庚子義和團事件表現出的歷史轉折
1.思想的競爭者與社會分野的盟友
2.義和團事件後“子不語”從異端走入正統

二 包容儒學、諸子與黃帝的國學︰清季士人尋求民族認同象征的努力
1.諸子學的興起及其與儒學的競爭
2.孔子與黃帝︰民族認同的象征之爭
3.集各學之大成的國學

三 中國文藝復興之夢︰從清季的“古學復興”到民國的
“新潮”
1.清季的古學復興
2.文藝復興與詮釋清代學術
3.余論

四 送進博物院︰清季民初趨新士人從“現代”里驅除“古代”的傾向
1.清季的濫觴
2.民初的發展
3.古董化的“故”與現實的“國”

五 讀書與傳統︰清季民初士人一項持續關懷的演變
1.損之又損︰以簡化的方式保存傳統
2.以新存舊觀念在清季的延伸
3.民初關于留學生讀什麼書的討論
4.留學與傳統

六 溫故可以知新︰清季民初的“歷史眼光”
1.以日新全其舊
2.推陳出新與溫故知新

七 探索學術與思想之間的歷史︰清季民初關于“國學”的思想論爭
1.思想史與學術史
2.清季民初關于國粹、國故與國學的思想論爭

八 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後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
1.“科學”與近代中國的學與術
2.科學怎樣走向整理國故
3.國學向史學轉移後唯物史觀的興起

九 文學的失語︰整理國故與文學研究的考據化
1.白話是否中國文學史的主流
2.歐化、文言化和大眾化︰白話文的走向
3.文學革命語境下新紅學的突破與繼承
4.禮失求諸野︰傳統的現代表述
5.結束語

十 物質的興起︰20世紀中國文化的一個傾向
1.晚清思想言說中的“物質”與“文質”
2.形上與形下︰從“精神”走向“技術”的“科學”
3.文化也是國力︰社會的功利化及反對的努力
 

近代中國一個突出的時代特性是古今中外各種時空因素的多歧互滲,魯迅曾形象地描述說︰“中國社會上的狀態,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自油松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自鏢槍以至機關炮,自不許‘妄談法理’以至護法,自‘食肉寢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義,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其中不少事物頗具二重性,如“既許信仰自由,卻又特別尊孔;既自命‘勝朝遺老’,卻又在民國拿錢;既說是應該革新,卻又主張復古︰四面八方幾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矛盾。一切人便都在這矛盾中間,互相抱怨著過活”。

魯迅說的是民國初年的情形,但也大致適用于清末;他對此現象特別不滿而亟思改變(詳後),其實恰道出多歧互滲這一相當接近社會原狀的時代“真相”。當時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西潮沖擊引發劇烈而頻繁的變動,與此相伴隨的另一明顯特點即傳統的中斷。其實那時也還有許多——或者是更多——不變的層面,與此相類,傳統的中斷也並非全斷,其間多有或隱或顯的傳承。 可以說,斷裂與延續的交織鮮明地體現了近代中國多歧互滲的特性。

變動和中斷的一面或許更能體現中國近代史發展演化的特色,但其與不變和傳承的一面又相互緊密關聯,兩者並行而共存是更通常的狀態。只有在較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變與不變和斷裂與傳承的兩面之後,才能更充分地認識近代中國。也許因為近代人侵的西人常常譏刺中國歷史幾千年恆久不變,或者由于清季以還中國人日益熹變求變(“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幾乎成為晚清人的口頭禪,最足表明時人所受刺激及其關注之所在),我們的史學研究也一向是多見斷裂和變動的一面,而較忽視歷史的延續性。

歷史的延續性

這樣一種研究傾向或者也是西潮影響的產物。張光直先生前些年提出,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特性是斷裂的或突破性的9而中國(甚至更廣大的非西方世界)文明的發展特性是連續性。他所討論的是長時段的文明發展,若依其觀念退而觀察相對短時段的現象,則近代中國的“西化”可以說相當徹底。以西方觀念為世界、人類之準則並努力同化于這些準則之下是相當多中國近代學人普遍持有的願望,並有著持續的努力。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少士人試圖切斷歷史與“現在”的關聯。

對于曾經長期強調“夷夏之辨”的中國士人來說,主動同化于西方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徹底的激變。且中國傳統素來比西方更注重史學,這也有其各自的文化淵源︰章太炎指出,中國文化“不定一尊,故笑上帝”。由于注重人間俗世,因而也就重視史學,故“孔子是史學的宗師,並不是什麼教主。史學講人話,教主講鬼話。鬼話是要人愚,人話是要人智,心思是迥然不同的”。太炎所針對的,是康有為等試圖樹立“孔教”的嘗試和努力,而康氏此舉的思想資源,恰是西方的基督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