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史

中國養豬史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徐旺生/主/編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9141020
  • ISBN13:9787109141025
  • 裝訂:298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不自量力,不揣淺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勾畫出一部粗淺的中國養豬史,期待對有著萬年歷史的中國的養豬業的發展,作一個粗略的總結。

全書將中國養豬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來敘述。其一為原始養豬階段;其二是從夏代開始直到清末的古代養豬階段;其三是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養豬階段。之所以這樣來划分中國養豬的歷史,是因為便於本書的敘述,而從整個養豬的技術與社會歷史來看,確實存在這三個特點分明的階段。原始的養豬階段,基本上屬於沒有相關文字記載的養豬歷史階段,只能是依靠現有的考古材料,比較模糊地展示那一時期的人們的養豬歷史;而古代養豬業階段則是有文字記載可考的階段,這一階段由於科學技術還不是那麽發達,養豬業處於一個僅僅依靠經驗的比較落後的狀態。第三階段開始於1840年,至1949年。這一時期,西方的近代農業科學技術陸續引進,大量的西方的畜牧科技,包括養豬技術和西方生長速度較快的培育豬品種被引進而來,養豬技術進入了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視野,邁向了以實驗為基礎的養豬發展新階段。但是由於長期戰亂和舊政府的腐朽統治,豬的養殖沒有得到發展。
 

目錄

說豬(代序)
前言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的養豬業
第一節 畜牧業的起源
第二節 家豬的馴化與起源的考古學證據
第三節 考古出土所見新石器時代的養豬業
一、考古出土的豬骨遺存綜述
二、考古出土所見新石器時代的養豬業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養豬業和養豬技術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養豬業
一、夏商周時期的養豬業
二、秦漢時期的養豬業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養豬業
四、隋唐時期的養豬業
五、宋元時期的養豬業
六、明清時期的養豬業
七、中國古代養豬業地位的確立及產生原因分析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養豬技術
一、中國古代豬的品種類型及其對世界的貢獻
二、中國古代的相豬技術
三、中國古代豬的飼養管理技術
四、中國古代豬的繁育技術
五、中國古代豬的閹割技術
短章 中國近代的養豬業和養豬技術
第一節 近代中國豬品種的形成及概況
一、中國近代豬品種分類
二、近代以來各地方豬品種概況
第二節 近代外國豬種的引進與本土品種的改良
一、近代興農運動及近代畜牧技術的引進
二、近代外國豬種的引進與本土品種的改良
第三節 近代養豬試驗研究概況
一、動物營養及營養生理研究
二、傳統飼養與科學飼養效果比較試驗研究
三、中外豬種飲料利用能力比較試驗
四、豬只肥育試驗研究
五、豬對不同飼養利用能力的比較試驗
六、中國地方豬飼養性能比較試驗
七、近代中國本地豬生產性能的有關認識和測驗
八、近代豬遺傳性能方面的研究
第四節 近代豬病防治技術
一、傳統豬病防治技術的繼承發展
二、近工西獸醫疾病防治技術的引進及發展
第五節 近代的養豬業
一、近代時期全國養豬概況
二、民國時期部分省市的養豬狀況
三、戰爭對養豬業發展的影響
四、近代中國養豬業在世界上的地位
五、近代農家豬的飼養與管理概況
六、近代豬產品的銷售與貿易
七、近代養豬業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 歷史上養豬農諺、民謠及與豬有關的文化現象
第一節 歷史上有關養豬的農諺和民謠
一、有關為什麽養豬的農諺和民謠
二、有關養豬飲料的農諺和民謠
三、有關飼養方式的農諺和民謠
四、有關豬繁殖的農諺和民謠
五、有關豬選擇的農諺和民謠
第二節 歷史上與養豬有關的文化現象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徐旺生先生以《中國養豬史》初稿見示,囑序於我。作為農史界的同行,看到青年學者在當前紛紛追逐「錢途」的大潮中,甘心埋頭從事這種冷門學術寫作,即此一點,我雖然不諳養豬的歷史,也覺得義不容辭,借此機會,談點個人的感想。

中國自原始農業以來,由於自然氣候環境的關系,大體上沿着三大區域發展,黃河流域以粟麥及雜糧為主的旱地農作區,長江流域以水稻為主的稻作農耕區,以及西北以馬牛羊為主的畜牧業區。除西北的畜牧業區以外,黃河和長江流域這兩河農區,作為糧食生產的另一種支柱——家畜飼養中,突出地以養豬業為主,從新石器農業起,一直綿延不衰,這是中華傳統農業特有的一種農業生產經濟結構。

歷史上每隔三四百年的溫度冷暖交替變化,在華夏大地上左右着畜牧和農耕交錯地帶的消長。年平均溫度每下降1℃,北方草原將向南推延數百里,這是導致游牧民族和農耕漢族因爭奪牧場和農田而屢發戰爭的重要因素。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時期,這段三百多年里,北方年平均溫度較現在約低1.5℃,草原日漸萎縮,鮮卑拓跋大舉南下,成功地建立起北魏政權,同時也陷入強大的漢族農耕文化、並融化於其中,成為促進文化繁榮的觸媒劑。反之,年平均溫度每上升1℃,像漢唐盛世,強大的漢族向塞外發展,蠶食草原,改牧為農,成功地開發了大量屯田,成就也十分輝煌。但最終的代價是沙漠化擴大,剩下一些當年的地名、聚居地痕跡,留給后人考察和追思憑吊。從農業歷史地圖上可以看出,幾千年下來,西北農牧的界線,大體上沿長城內外拉鋸。由於氣候的干燥化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農耕向西北擴展的努力,總是有限,而畜牧民族的多次南下,則不斷同化於漢族,農牧之戰終於不再重演了。既然畜牧業不能在兩河流域落地生根,養豬業就慢慢地最終成為農耕的支柱。

中國史書上一向有「六畜」或「六牲」之稱,古籍上排列的次序是馬、牛、羊、雞、犬、豬。豬列最后,是不公平的。從新石器時期(黃河和長江流域)出土的六畜的骨骼來看,以豬的骨骼最多,次序是豬、牛、狗、羊、雞、馬。盡管有史以后,馬因戰爭和交通的關系,地位上升很快,但從飼養的數量看,總是以豬居首位。

輕視豬的思想反映在農書上最為明顯,歷史上諸多的農書中,只有《齊民要術》是講述畜牧內容最多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但書中的畜牧內容卻是以養馬業占絕對多數,豬最少。筆者統計,養馬的字數占全部畜牧字數的45.45%,羊占25.76%,牛和雞鴨一樣,各占6.06%,豬只占3.93%。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北魏是鮮卑拓跋凱覦中原水草肥沃,入侵成功而建立的政權,雖然已同化於農耕的漢族,卻還保留重視畜牧的傳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