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學會史

中國農學會史
定價:216
NT $ 188
 

內容簡介

本書是第一部記述中國農學會建立與發展歷程的專著。書中不但重點對學會的初創情況、發展過程、組織建設、學術交流、分支機構等專門介紹,還特別記錄了記述學會重大活動情況的大事記、名人與學會發展的豐富資料和一些既有史料價值的歷史照片。旨在反應學會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概況及其載中國農學界中發揮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中國農學會是中國科協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謹以此書的編著出版,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和中國農學會成立90周年。本書可供農學界和科技界有關部門及工作者、個學會相關人員、大專院校師生閱讀,也可作為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參考資料。本書為為《中國學會史叢書》之一。
 

目錄

總序席澤宗
出版者的話
代序一回良玉
代序二危朝安
前言
學會簡介
學會史
第一章 農學會興起的經濟和社會背景
第一節 傳統農業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第二節 西學東漸與近代農學的興起
第三節 晚清時期的農務總會和農務聯合會
第二章 中華農學會的創立與發展(1917~1949)
第一節 學會籌建的背景和過程
第二節 學會宗旨與組織機構
一、學會章程的修改與宗旨的調整
二、學會組織機構的變遷
第三節 學術年會與農學出版
一、學術年會的開展
二、農學出版工作
第四節 農學研究與技術推廣
第五節 人才培養與農學獎勵
第六節 科學咨詢與信息服務
第七節 國際會議與對外考察
第三章 延安中國農學會的創建與發展(1940~1949)
第一節 學會籌建的緣起和過程
第二節 學會宗旨與組織機構
第三節 農業調查與技術推廣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後農學會的快速發展(1950~1965)
第一節 中國農學會的重組與快速發展
第二節 中國農學會組織機構的變遷
第三節 科學研究與農業咨詢
第四節 農學出版與信息服務
第五節 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第五章 中國農學會長足發展時期(1978~2007)
第一節 學會工作的恢復
第二節 學會宗旨及章程的調整和變化
第三節 學會組織機構的變遷
一、歷屆理事會概況
二、分會及辦事機構的歷史變遷
第四節 農業調查與決策咨詢
一、農業調查與決策咨詢業務的快速發展
二、農業調查與決策咨詢工作的漸趨成熟
第五節 學術會議與科學研討
第六節 人才培養與獎勵表彰
一、多種途徑培育精英
二、設置獎項催人奮進
第七節 學術出版與科學普及
一、學會期刊工作
二、科學普及工作
第八節 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一、邀請外國專家來華進行試驗、示范,傳授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二、組織專家學者出國開展專業考察和研修,交流學習先進農業科技
三、參加、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掌握世界農業科技動態,宣傳我國農業科技成果
四、與國內外農業科研機構強強聯手,促進中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
第六章 台灣中華農學會發展概況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組織機構與經費籌措
第三節 學術出版
第四節 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
第五節 農學專門人才的培養
第六節 獎勵表彰
第七節 信息服務
第八節 海峽兩岸農學會交流與合作/95
結語中國農學會與中國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應運而生,揭開改良中國農業之序幕
二、堅忍不拔,開創中國近代農業的中堅
三、齊心協力,為國家富強做出貢獻
四、繼往開來,譜寫服務三農歷史新篇
大事記
名人與學會
一、歷任會長
陳嶸 王舜成 許璇 梁希 鄒秉文
楊顯東 盧良恕 洪紱曾 張寶文 危朝安
二、歷任名譽會長
楊顯東 金善寶 杜潤生 吳覺農 何康 劉中一 劉江 杜青林 孫政才
盧良恕 洪紱曾 張寶文
附錄
一、中國農學會歷屆理事會及其組成人員
二、學會下設機構及分支機構
三、學會設立的各類獎項
四、學會主要期刊
參考文獻
一、專著與報刊、文獻
二、相關論文
 

值此中國農學會成立9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之際,我謹代表中國農學會,向百忙中出席會議的回良玉副總理、許嘉璐副委員長、烏雲其木格副委員長致以衷心的感謝!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向廣大會員及農業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向長期關心和支持農學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謝意!

90年來,農學會歷經起伏,先后經歷三個重要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醞釀並成立中華農學會。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95年發表《創立農學會征求同志書》,率先倡導創立農學會。羅振玉等1896年倡導「廣樹藝、興畜牧、究新法、濟利源」成立農務總會。張謇1910年設立全國農務聯合會。1917年陳嶸、王舜成等一批最早留學回國的農學家發起,以「研究學術、圖農業之發揮,普及知識、求農事之改進」為宗旨,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華農學會,通過舉辦年會、出版《中華農學會報》,開展對外交流、組織農事試驗、推廣農業新技術,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開辟了近代農業科學研究之先河。

第二個階段:更名並組建中國農學會。1950年11月,由王綬、楊顯東等41人在北京組建了農學會恢復籌備委員會。1951年4月,經中奐人民政府內務部核准備案,在中華農學會的基礎上,吸收中國農業科學研究社、延安中國農學會、新中國農學會等成員,更名並組建了中國農學會,內設農、林、土壤、植物病理、昆蟲、畜牧獸醫等多個專科學會,掀開了農學會發展的新篇章。

第三個階段:恢復並加強中國農學會。1978年,經鄧小平等9位中央領導同志批准,恢復了因「文革」一度中斷業務的農學會工作,並從人員編制、機構設置等多個方面給予加強。2007年適應社團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經中編辦和農業部批准,中國農學會辦事機桕與農業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合並,充實並增強了人才評價、成果評價和職業技能鑒定等職能,為農學會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長期以來,中國農學會在中國科協、農業部和歷屆理事會的領導下,緊密團結和依靠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人才舉薦等活動,為繁榮和發展農業科技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多次榮獲中國科協及有關部委授予的「全國先進學會」∫優秀民間組織」等榮譽稱號,多項農業科學家建議榮獲中國科協優秀建議一、二等獎。

——在建言獻策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針對國家或區域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積極組織專家開展咨詢與調研活動,提出了數百項農業科學家建議,為政府宏觀決策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其中,將黃淮海平原建設成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的建議被列入國家「八五」計划,西南資源「金三角」及河西走廊農業綜合開發的建議被列人國家「九五」計划,「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的建議被列人國家「十五」計划郗「十一五」發展規划。此外,含理調整我國食物結構、20世紀末實現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目標、實施農業科技人戶工程、加強呼倫貝爾草原生態保護等建議也先后得到覺和國家領導同志的批示和有關部門的采納。

——在學術交流方面。充分利用「學術年會」∵青年年會」等交流平台,圍繞國內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戰略性、方向性和關鍵性問題,發揮跨部門、多學科、綜合性優勢,組織開展多層次的學術活動,繁榮了學術思想,活躍了學術氛圍,培育了一批新興學科。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區域性、主題性學術活動,推動了農業科技橫向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與消化,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

——在科學普及方面。長期以來,結合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實際需要,以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己任,組織會員和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技下鄉、科普列車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編制實用科普制晶,把先進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為提高農民素質、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深人貫徹科普法和全民科學素質綱要,積極參與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在農業科技人戶、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國際交流方面。國際農業民間交流是我會的傳統優勢,曾為推進中日、中韓、中美農業民間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57年王震同志以中國農學會名義率團訪日以來,先后接待和派出農業科技團組數百批,引進小型農機和紅富士等各類作物品種上干個,其中最早引進的水稻工廠化育秧、機械化高產栽培、地膜覆蓋等先進技術,對改善作物品質,提高糧食產量發揮了關鍵作用;向日、美派遣農業研修生1600多名,為區域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近年來又開辟了與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個國家的交流渠道,國際民間交流的空間不斷擴大。

——在科技評價方面。認真貫徹人才強國和科教興國戰略,逐步培育並形成了以「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農業科普工作者」為主的自主評價體系和以「兩院」院士及「中國青年科技獎」推薦、「中華農業英才獎」評選組織、農業部高級專家庫構建為主的推薦評價體系,為農業科研、教學、推廣領域發現和舉薦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90年來,中國農學會的不斷發展壯大,得益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懷,得益於老一輩農業科學家的關心和支持,得益於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全體會員的辛勤工作與無私奉獻。特別是陳嶸、王舜成、許璇、染希、鄒秉文、楊顯東、盧良恕、洪紱曾、張寶文歷任會長,為學會的創建、恢復、鞏固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當前,我們正面臨着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對農業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展望未來,中國農學會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着更富有挑戰的歷史重任。讓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更加廣泛地團結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不斷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開創中國農學會發展的美好未來!

危朝安
2007年9月20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