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學批評史·第四卷(中文修訂版)

近代文學批評史·第四卷(中文修訂版)
定價:342
NT $ 298
 

內容簡介

《近代文學批評史》是美國著名學者雷納·韋勒克的代表著,全書共8卷,此為第4卷。本卷論述法國、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等國家的著名作家的文學批評思想,如馬克思、恩格斯等。

作者以詳盡的資料,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筆法,對這些國家和作家的文學批評作了條分縷析,層層解剖。獨到的眼光,精辟的論述,使該書既可為我國文學批評工作者提供借鑒,亦可為文科高校的學生與一般愛好者賞析。
 

目錄

第一章 法國批評: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主義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居斯塔夫·福樓拜
居伊·德·莫泊桑
愛彌爾·左拉
朱爾·勒梅特
阿納托爾·法朗士
第二章 伊波利特·泰納
第三章 法國文學史
費迪南·布呂納介
居斯塔夫·朗松
第四章 法國次要批評家
朱爾·巴爾貝·多爾維利
愛德蒙·斯切埃
埃米爾·蒙泰居
保羅·布爾熱
埃米爾·埃內琴
第五章 弗朗西斯科德桑克蒂斯
第六章 德·桑克蒂斯之後的意大利批評
第七章 英國批評:史學家和理論家
第八章 阿諾德、白哲特、斯蒂芬
馬修·阿諾德
沃爾特·白哲特
萊斯利·斯蒂芬
第九章 美國批評
沃爾特·惠特曼
詹姆斯·羅素·洛威爾
威廉·迪安·豪威爾斯
第十章 亨利·詹姆斯
第十一章 俄國激進派批評家
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杜勃羅留波夫
德米特里·皮薩列夫
第十二章 俄國保守派批評家
阿波倫·格里戈里耶夫
費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尼古拉·斯特拉霍夫
亞歷山大·鮑捷普尼亞和
亞歷山大·維謝洛夫斯基
列夫·托爾斯泰
第十三章 德國批評
第十四章 威廉·狄爾泰
第十五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十六章 孤獨的丹麥人:喬治·布蘭代斯
第十七章 英國唯美主義運動
阿爾格農·查爾斯·斯溫伯恩
瓦爾特·佩特
第十八章 其他英國批評家
約翰·阿丁頓·西蒙茲
奧斯卡·王爾德
喬治·聖茨伯里
喬治·蕭伯納
第十九章 法國象征主義者
夏爾·波德萊爾
斯特凡·馬拉梅
跋語
文獻與注釋
著作年表
人名索引
主題和術語索引
 

這部《近代文學批評史》的三、四卷脫稿時,篇幅之長,耗時之久,遠遠超過我原先的設想。十九世紀的批評撰著之浩繁,令人驚嘆;前兩卷又確定和限定了文獻運用的格式;后兩卷內容方面時間跨度較長,需要擴展到兩個新的國家,美國和俄國,我相信,凡此種種足以說明三、四卷由於規模宏大,所以延期完成。我推遲考察西班牙的理由在於,在所謂「九八年一代」①出現之前,西班牙批評看來主要是反映法德兩國的發展。在第五卷里,回首瞥視一下十九世紀,就可望筆無疏漏了。

不過關於這項工作的旨趣,主題,方法的限界,應當有所交待,一則應該重申第一卷序言,二則大家提出的非議,理應有所考慮。我着重關注的是追溯文學理論的歷史,即圍繞一切想象性作品的詩學,不論是用韻文還是用散文寫的。一般美學與文學理論以及單純文學見解,在這兩端之間,我力求保持中間立場。我確信,從評判分析單整的藝術作品這層意思上看,文學理論不能與美學和實用批評割裂開來。這一方面大家的嘗試,確乎注定會失敗:比如諾斯羅普·弗賴,在《批評的剖析》(1957)的「論戰性導論」里,他主張理論(他稱之為批評)與趣味史分道揚鑣,並且提出「文學研究絕不可能建立於價值判斷的基礎之上」(《剖析》,⒛頁)。人們無法在真空里獲得文學的理論,原理,標准:歷史上每位批評家,都是結合具體藝術作品而發揮各自的理論,而這些作品他又須加以取舍,闡釋,分析,歸根結底,進行評判。批評家運用各自的理論來支持、印證和發揮自己的文學見解、品第和判斷,同時又要通過審視藝術作品,才能推演和維護並且例示這些理論,使之變得具體明了,言之成理。主體形成了一個總體,倘若我們從中單單抽繹一個個頭緒,就會嚴重破壞理解和作品的意蘊。

作者有權界說本人著書立說的性質和范圍。我看不出文學理論與實用批評能夠分路揚鑣,我也不想撰著聖茨伯里所提供的那類著述,因為他有意不把興趣放在理論和美學方面。「批評」全然不能構成一門統一完整的學科,這種異議更是不足聽信。埃里希·奧爾巴赫在《羅馬語言研究》(62期,387-3Y7頁,1956)上論證道,由於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它們的交錯現象很多,文學批評上那些假定,宗旨和重點極其紛繁,所以文學批評不是一門統一完整的學科。不過這種紛繁的特點(仍以一門單整的學科——文學為目標),正是本書的論題:它的論旨之一在於圍繞不同的側重方面,探索途徑,研究方法,關注與興趣加以類聚區分。可是這些分辨,判斷,品第,並不要求采取一種希臘文化末期兼收並蓄的態度,一種准的無依的相對主義;另一方面來看,它們也不意味着否定寬容態度,古今相通精神以及精確縝密的作風。某些學者倡言徹底的相對主義,它導致了懷疑主義,終而流於判斷的癱瘓:這無異於放棄批評賴以存在的根本理由。我堅持一種觀點,而且不想放棄,同時我確信有些學說為真理,而有些學說則為謬誤,盡管我懂得在特定場合,只有采取小心的保留態度,某些學說才可以為人接受。然而我希望,上述信念的核心(我在別處,在《文學理論》和結集為《批評諸概念》的多種散篇中,都有所闡發),絕非作為一成不變先人為主的模式而強加於人。它應出諸歷史,正如歷史本身一樣,也唯有攙合一套錯綜的問題和答案方可理解。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都不是我的指導標准,我主張的是一種「透視眼光」——爭取從各個可能的方面去看待一個客體,同時確信存在着一個客體:例如盡管盲人各持一說,大象卻是存在的。要說我或者任何別的史家不是盲人一族的成員——單單抓住了象身,象牙,象尾,或是象足——怎樣才能證明這一說法可以成立呢?唯一的答案恰恰就是從歷史本身發展起來的東西:大量的學說和見解,判斷和理論,它們是人類積累起來的智慧。因此我的希望是,本書不致僅僅讓讀者陷入眾說紛紜的泥沼而不知所從,而且也不把歷史鄙視為接二連三的失敗,看作是企圖爬上我們現今榮耀高峰的注定失敗的嘗試。恰恰相反,本書是抱着下述信念寫成的:歷史和理論互相發明,史實和思想,過去和現在,乃是一個密切相關的統一體。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