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語境中的民俗保護︰當代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

城市語境中的民俗保護︰當代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蔡豐明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456140
  • ISBN13:9787807456148
  • 裝訂:平裝 / 24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考察了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與現狀,深入分析了當前上海城市民俗文化保護的不足與問題,明確提出了今後上海城市民俗文化保護的思路與對策,相信不但能夠更好地推動上海城市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而且也能夠更好地探索現代城市在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上的特點與規律,為“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這一話題提供若干有效的方法與思路。

本書共分為九章。分別是︰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對當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價值與獨特意義、上海城市化過程及其民俗文化資源的主要特征、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及其主要模式、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作用及其運作機制、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民間力量及其運作機制、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專家作用與智庫建設、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氛圍。
 

目錄

序 劉錫誠
引言
第一章 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對當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價值與獨特意義
1 延續城市文化傳統,增強城市文化認同
2 構建城市和諧生態環境,維護城市文化多樣性
3 塑造城市自身文化形象,彰顯城市鮮明文化個性
4 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創造城市經濟社會效益
第二章 上海城市化過程及其民俗文化資源的主要特征
1 上海城市化過程及其文化發展概況
2 上海民俗文化資源的主要特征
3 城市化過程所帶來的資源瀕危狀況以及保護的迫切性
第三章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及其主要模式
1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過程及其特點與優勢
2 當代上海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模式
3 存在問題與改善措施
第四章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1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機制及主要形式
2 傳承人的瀕危狀況與保護措施
3 民俗傳承中的創新發展及其具體表現
第五章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
1 民俗遺產保護與民俗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
2 當代上海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形式
3 民俗文化開發中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第六章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作用及其運作機制
1 政府在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的地位與作用
2 上海地方政府在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運作機制
3 當前上海政府保護機制的完善與提高
第七章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民間力量及其運作機制
1 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的多元性
2 上海社團組織與企業在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參與及其主要活動
3 上海社區民眾在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參與及其主要活動
4 上海民間保護機制上的主要問題及改善措施
第八章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專家作用與智庫建設
1 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專家指導作用
2 上海城市專業研究力量的集聚及其主要工作業績
3 加強專家決策權,完善專家工作制度
第九章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氛圍
1 社會參與和民眾自覺對于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2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氛圍的塑造及其現狀
3 改善上海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氛圍的若干措施與對策
附錄1 上海鑼鼓書的傳承方式與傳承譜系
附錄2 上海徐匯區黃道婆手工棉紡技藝的挖掘整理與推廣普及
附錄3 上海長寧區民俗文化團隊活動及其對民俗文化的活態保護
附錄4 上海私人收藏館及其民俗收藏
附錄5 上海南匯區新場鎮的民俗資源保護與民俗生態園區建設
附錄6 上海市2006—2009年度國家與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後記
 

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和推動下,得到了世界許多國政府的認同和響應。據2008年3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次締約國大會公布的數字,締約國已達到了95個之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2l世紀第一個十年影響最大的世界性文化思潮之一。

在我國,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市場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上億農民進城務工,這種千古未見的大移民,既改變著農村和城市人口的結構,同時也正在改變著他們的身份,促使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移動和嬗變。原本以原始狩獵、游牧和農耕文明為土壤的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賴以生存的土壤——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得十分脆弱或衰微,使其傳承和延續遭遇了困境。

中國政府自2003年啟動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把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了政府體制和國家戰略,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下,在全國掀起了新一輪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且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里過去從來沒有遇到的一些新的現實問題和新的理論問題,一下子都涌到了我們的眼前,要求理論學術工作者們走出“象牙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回答。而現代化大都市和鄉村這兩個不同場域里的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形態、特點、遭遇、未來命運以及不同的保護方式,就是這諸多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中的一個。蔡豐明先生的新著《城市語境中的民俗保護——當代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所選擇研究的,就是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共保護和研究中的一個備受關注的前沿課題。

我國歷來以農業立國,自給自足的耕稼方式延續了幾千年之久,宗法家族制庋和人倫觀念根深蒂囿,這些社會條件,是滋生、養育並持續影響著中國民族民間大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面貌與發展演變的兩太根W。如今,時間把中國推到了向現代化轉型的新時代。現代化的迸程改變了以口傳心授為其傳承方式的中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延續的命運。尤其是在一些現代化發展鉸快、文明程庋較高、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大都市,像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迓二十年來,其現代化的速庋是驚人的,現代化不僅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城市面貌、人際關系,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市民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標志,也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價值觀(包括社會發展觀、人生觀、信仰觀、人倫觀、審莫觀等)的變化,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大化遺產的面貌、特點、形態、命運和發展方向。

在文化形態上,中國的城市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難解難分的血肉聯系,盡管這些城市有著幾千年、幾百年不等的建城史和現代都市發展單,而獨特的文化又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柏成部分。但一座城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面貌和特點,既決定于中國的久遠而牢固的文化傳統,又決定于它的“五方雜處”的人口紐成♂這些犬都市的文化,看來不外三個來源︰一、來自文化精英們所傳的精英文化,即所謂“大傳統”文化;二、來自下層民眾所傳的民間文化,即所謂“小傳統”文化;三、來自外末文化(包括異族文化)。比較雨言!大都市的夫化與農村的文化相比,上層精英文化和外未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大,而農村的文化,則主要是民眾傳承的民間文化,而且植根牢固,上層文化(如儒家夫化)的傳播相對來說是有限的。城市文化的這三種來源和因素在不同城市的文化的形成上,又是各自不同、各有千秋的。譬如,北京作為古老的帝都城市,在其傳統文化中,上層文化(尤其是宮廷文化)的影響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浸潤,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和構成中尤甚,這一點,在近幾年來城區和迓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保護項目的評審、報刊媒體的報道和相關的學術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而上海這樣的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大都市,自開埠200多年束,始終呈現出開放性的品格,始則受到“西學東漸”思潮的促動,繼而受到現代都市文明的影響,工業和商業發達,造就了大批產業工人,表現在文化上有著與北京這樣的古帝都城市迥然不同的特點。一座城市的城區與郊區,特別是遠郊區,共文化也往往呈現出很不相同的特點和面貌。由于生存環境的不同,有的郊區的文化,與城區的文化相比,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化。上海市的市區和郊縣之間,這種差異顯然也是存在的。紡織業是作為工業基地的上海多竿來的重耍產業,以祖師黃道婆為代表的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以及有關她的事跡和傳說,出在舊日的小城鎮松江、今之城區的徐匯區,今天的社會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而作為遠郊的南匯的哭嫁歌,盡管今天還在流傳,但以筆者所見,就其所包含的深層民俗文化內涵而言,也許很雎將其歸入作為上海傳統文化核心的吳文化的版圖之內,更多的可能,是在淵源上曾經是灘涂地帶的一種古老移民文化的遺存。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得之見。同樣,北京遠郊平谷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表現出來的特點,筆者也曾發表過這樣遠未成熟的意見,認為可能並不一定屬于老北京(燕)文化圈的文化,而更有可能是古代某少數民族文化或某種外來移民族群或群體的文化的遺留。當然這也是筆者的一得之見,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驗證。總之,這些都市邊緣地區的民族民闈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少受到迓代文明的浸染,無論在內容上、形態上、特點上、氣質上,都較多地保留著原生形態的文化品格,都是與作為城市核心區的城區的夫化有顯著區別的。鄉村的,特別是遠離城市文明的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夫化遺產的一個普遍的,也是最重要的特點是,多多少少保留著,甚至離不開與民眾信仰的緊密關聯,即使一些以物質為依托的菲物質文化項目;只要細心考察和深入研究,也總可以發現和尋找到這種聯系的蛛絲馬跡來。而大都市里的非物質文化,多數已經脫離了民眾信仰的附著與剞約,特別是那些容易向商品屬性靠攏和進入商品流通的手工藝,大多數向著個性化、精致化、藝術化的商品方向發展,蛻變為完全世俗化的、欣賞化的文化,其申一部分進入了當代通俗文化(如廟會上的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的行列,部分屬于高雅、高貴、貴重,只為少數富人矚目,帔藏家購買和收藏的文化(如玉雕、漆雕、牙雕等),後者甚至大可堂堂正正地歸入所謂“大傳統”文化之列了。

前輩學者鐘敬文先生生前曾指出過,民俗學應該是一門現代學。但我國的實際情況卻是,民俗學從來沒有真正地走出書齋,走出歷史學,既不能增強與其他相鄰學科對話的能力,又沒有樹立起為國家需要服務的目情觀念。近年來,蔡豐明走出了書齋,參與到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行列中去,親自考察和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若干項目在這個大都市里的淵源和歷史、現狀和未來♂他從“城市語境中的民俗保護”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以上海這個我國最犬的現代化工商業城市里的傳統民間文化及其演變為對象,對其在現代化語境下所遭遇,保護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間題,如民俗遺產資源的挖掘,民俗遺產保護形式的選取,民俗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開發與利月,民俗文化保護中的政府機制與民間機制,民俗文化保護中的專家作用等,進行了多視角、多維庋、多側面的考察和研究,既探討了城市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形態與規律,又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保護民間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就上海市民間文化保護啪思路與對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盡管他所給出的答案,也許只是多種行駛 的一種,但他的研究和選擇對保護工作和學術探求都是有益的。不久前,我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冒昧地發表過一個意見:我們民俗學者要立足于回答當代提出的問題,而不要把民俗研究當成可把玩的玩意兒孤芳自賞。作為朋友和同行,我欣賞蔡豐明的這種學術探索,這種學術氣質。

蔡豐明先生多年來研究上海民俗,成果累累,而今,他的新著《城市語境中的民俗保護——當代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就要付梓了,他囑我為這本新著寫序,我不揣冒昧寫了上面這些粗淺的意見,就算是對這本著作的祝賀吧。

劉錫誠
2009年4月10日于北京安外寓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