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0)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0)
定價:354
NT $ 308
  • 作者:朱勇/主/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13803
  • ISBN13:9787509713808
  • 裝訂:平裝 / 32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0)》是中國殯葬行業第一本綠皮書,是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共同撰寫的關于中國殯葬事業發展的研究成果。全書分為總報告、發展篇、專題篇和地方篇四大部分,共計23篇。

本書全面回顧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殯葬事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在殯葬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服務傳承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和科技進步方面的主要成就,著重描述了2009年中國殯葬事業的發展進程和政策走向,深刻分析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2010年中國殯葬事業發展的趨勢分析與政策建議。

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殯葬業化挑戰為機遇,科學發展邁出新步伐,公墓管理實現新突破,平安清明取得新成就,行風建設有了新舉措,綠色殯葬取得新進展,人才培養邁上新台階。同時也存在著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基本服務能力和水平不適應、市場化服務不規範、用品銷售市場監管不健全等問題。

本書提出,2010年中國殯葬事業將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局下,以貫徹落實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契機,在建立殯葬基本服務補貼制度、完善依法監督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加大政府對殯葬服務設施設備建設的投入、加快殯葬服務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加強殯葬事業單位建設和殯葬技能人才培養、鞏固公墓清理整頓和行風建設成果等方面取得新發展。

同時,本書還就北京市的殯葬設施、惠民政策、公墓文化和殯儀服務等提出了趨勢分析和對策建議,對上海市提高殯葬事業的公益、文化和生態文明三個含量作出了分析和思考,對進一步深化安徽省的土葬改革提出了建議,對南京市殯葬行風建設和廣州銀河園殯儀服務的創新發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對殯葬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性問題、經營性公墓的歷史作用及前景進行深入研究。
 

目錄

總報告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0)
發展篇
中國殯葬改革的發展歷程與基本經驗
中國殯葬管理體制的形成及變革
中國殯葬服務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殯葬服務設施建設的歷程及成就
中國殯葬人力資源建設及其成就
中國殯葬科技的發展及其成就
專題篇
公墓管理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殯葬行風建設及其發展方向
文明平安清明建設及趨勢分析
中國殯葬業履行POPs國際公約行動
綠色殯葬內涵及特征研究報告
國外殯葬改革及其啟示
地方篇
北京市殯葬設施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北京市惠民殯葬政策及實施報告
北京市公墓建設的文化特色及其創新
北京市八寶山殯儀服務的發展與規範
上海市提高殯葬事業三個含量的實踐與思考
安徽省土葬改革研究報告
殯葬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性分析及對策研究
經營性公墓的歷史作用及前景分析
南京市殯葬行風建設
廣州銀河園殯儀服務的創新與發展
 

殯葬,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息息相關,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對社會發展與進步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自1956年實行殯葬改革以來,我國的殯葬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殯葬改革不斷推進,殯葬服務水平日益提高,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移風易俗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實踐證明,殯葬改革符合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順應了時代進步的潮流,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殯葬改革也面臨著新形勢、新情況︰在殯葬改革的方向上出現了不同的認識,在殯葬服務方式的選擇上產生了不同的需求,在殯葬公共服務與市場化服務之間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在殯葬立法和殯葬管理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等等。因此,認真分析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是新形勢下殯葬政策理論研究的重大課題。基于此,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編輯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殯葬綠皮書》,這對于推動我國殯葬政策理論研究,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殯葬領域的政策理論研究還十分薄弱,無論是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都需要進一步加強。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從事殯葬科學研究工作,尤其是在事關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重點課題研究上取得突破,為深化殯葬改革提供理論支撐。

一 深入研究殯葬改革方向,堅持和深化殯葬改革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是基本國情。我國年均死亡人口達800多萬人,如果不在有條件的地區推行火葬,任憑土葬,不僅佔用大量土地、浪費資源、破壞環境,也會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貽害子孫後代。殯葬改革正是基于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認識、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改革,不僅為生態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日▔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對殯葬改革有了許多不同看法,甚至有人對“實行火葬、改革土葬、倡導文明節儉辦喪事”的改革方向產生了質疑。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堅持推行火葬9改革土葬,倡導文明節儉辦喪事的新風尚,引導群眾樹立積極健康的喪葬行為,如何堅持弘揚先進優秀的殯葬文化,加深人們對殯葬人文內涵的理解,促進人們對傳統美德的傳承,如何著眼于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引導本民群眾自覺參與殯葬改革,在殯葬改革推行幾十年後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二 深入研究殯葬改革的承受力,準確把握推進力度

殯葬改革是“破千年習俗,樹一代新風”的社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稍有不慎還會傷害到群眾的感情。推行殯葬改革,要充分考慮各地不同的喪葬風俗和地域特點,從關注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的高度,處理好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把握好工作目標與群眾意願的關系,控制好改革的步伐和節奏,使殯葬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統一,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結合,與和諧社會建設相協調,與科學發展理念相一致。因此,要深人研究殯葬改革的社會條件,尤其是人民群眾對殯葬改革的承受能力問題,要注重宣傳教育和政策調節,建立有效的引導激勵機制,引導人們逐步樹立積極健康的喪葬理念,自覺抵制消極的、低俗的、腐朽的殯葬習俗。

三 深入研究殯葬服務市場機制,推進管理體制創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殯葬行業開始呈現公共服務與市場化服務並存、公益性與經營性互補的局面。如何處理好殯葬公共性服務與殯葬市場化服務的關系,不僅取決于群眾對殯葬服務的多樣化需求,而且也取決于政府在殯葬管理服務中的職能定位,還與殯葬管理體制改革和殯葬管理機構職能轉變密切相關。因此,要深入研究殯葬行業的特點和規律,既要政府提供基本的殯葬公共服務,又要發展體現選擇性的市場化服務;既要打破行業壁壘,又要建立市場準入制度;既要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又要利用行業監管和市場調節等手段,為殯葬服務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在選擇性殯葬服務方面,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用作,優化殯葬資源結構,又要合理調節殯葬服務價值,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多層次的、多樣化的殯葬服務需求。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