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述學術考論

崔述學術考論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邵東方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92971
  • ISBN13:9787563392971
  • 裝訂:平裝 / 31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如何認識歷史,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如何去偽存真,還歷史以本來之面目,這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度的史家或曰歷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根本問題。崔述作為乾嘉時期的學者,並不在當時學術主流中間。然而百多年後,他卻受到古史辨派的推重,其中自有緣由。《崔述學術考論》對崔述學術方方面面之論述,相信會有所啟發。

崔述(東壁)為清乾嘉時期學者,以“以經證史”的原則對所見古書古事進行了系統的辨偽考信。隨著上世紀中國史學界“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並逐漸佔據主流地位,崔述著作為胡適、顧頡剛等所推重,“幾于一時人手一編”(錢穆語),遂等于“古史辨”運動之先聲矣。治史當然首先必須對史料進行辨偽考信的工作,然學術的工作必然帶有學者主觀及所持方法理念之影響。海外“詮釋學”所謂作者“應謂”“必謂”二層次之挖掘,談何容易。故對崔氏學術之研究考論,在新世紀仍有其必要的價值。該書為邵東方先生崔述學術研究之用心力作,對崔述學術諸方面及後世對其學術之接受進行了詳盡的考論,並附崔氏《考信錄提要》原文及英譯,對有志中國古籍譯之學者頗有啟發之功。


邵東方,江蘇南通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後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斯坦福大學、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現任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高級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學術思想史及古典文獻學。撰有《文獻考釋與歷史探研》等論著。
 

目錄


關于崔述學術的幾個問題
崔述的疑古考信和史學研究——與王元化先生論學書(1992年5月25日)
王元化先生致邵東方君書(1991年8月10日)
王元化先生致邵東方君書(1991年12月4日)
王元化先生附識(1992年7月12日)
崔述的古史考證與周公攝政稱王問題
崔述在清代儒學定位之重新考察
論胡適、顧頡剛的崔述研究
經義求真與古史考信——崔述經史考辨之詮釋學分析
附錄 考信錄提要
Prolegomena to My Inquiries into Verifiability(KaoXinlu tiyao)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這是邵東方博士所著的《崔述與中國學術史研究》。顧名思義,這就是要論崔述的學術,而且是就中國學術史而論之。書中的內容正好包括了這兩個方面。
現在東方要我為他的這本書寫一篇序,我很快就想到的,是人們目前是否還認為有研究崔述學術的必要和可能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關于崔述,早在本世紀前期顧頡剛等先生已經研究過了,結論也早有了,現在還有什麼再研究的必要?又也許有人會換一個角度說,崔述當然還是可以再研究的,不過以前研究他的學者都是一些大師,現在我們是否還有取得新進展的可能?在這里我願意談一些管見,請專家和讀者們指教。

首先談對于崔述是否有再研究的必要與可能的問題。

關于這個問題,其實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崔述學術的本身是否還有再研究的價值,二是經過顧先生等的研究以後;是否還有再研究的必要。

關于第一層意思,比較簡單,因為崔述學術主張的核心是“無征不信”,這對于歷史研究者來說實在是一個有永恆意義的命題,只要有用“六經注我”的方法研究歷史的現象存在,崔述的上述主張就總值得我們記取和思考。

關于第二層意思,顧頡剛等先生在幾十年前對于崔述的研究,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將使他們的學術晚輩永遠懷有敬意。為什麼呢?因為第一,顧先生等隨著時代和學術的進展,把崔述為了維護儒家經典的純潔性而進行的疑古辨偽,發展成了為維護歷史和文獻真實性的疑古辨偽。以儒家經典為基準的疑古辨偽固然也要求真,但它的是非定于一尊,即儒家經典之一尊,所以其特點是封閉的;以歷史真實性為基準的疑古辨偽,則除了知識的限制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限制,而知識的限制本身′總是要在歷史的過程中被否定的,所以應該說顧先生等的學術特點是開放的。第二,顧先生等在事實上也絕對沒有封閉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而恰恰是打開了新的思路,顧先生曾說︰“我們如果善學崔東壁,就應當超過崔東壁。”善學”就要“超過”,這對于我們是多麼重要的啟發。不僅如此,顧先生他們在討論問題時,也是讓各種意見充分發表,顧先生編《古史辨》時是如此,編《崔東壁遺書》時也是如此。就以後者為例來說,顧先生請他的朋友錢穆先生為這部書寫序,而錢先生的見解實際上是與他不同的。甚至顧先生的老師,也就是促使他研究崔述的人胡適之先生,同他的看法也是有同有異的。這里不妨引用這兩位先生為此書寫的序中的話來作比較,顧先生說︰

總之,他(崔述)根本的誤處,是信古史系統能從古書中建立起來,而不知古書中的材料只夠打破古史系統而不夠建立古史系統。這個問題,康有為已經抉摘出來了。

他在此引用了康氏《孔子改制考》的第一卷《上古茫昧無稽考》,康氏在此中對崔述所采用的中國古史材料都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顧先生頗以為然。這從當時破舊心切的角度來看,我們是能夠理解的。可是,胡先生在序中說︰

總而言之,近幾十年的古史研究,大體說來,都已超過崔述的時代。一方面,他所疑為“後儒”妄作妄加的材料,至少有一部分(例如《檀弓》)是可以重新被估定,或者竟要被承認作可靠的材料的了。另一方面,古史材料的範圍是早已被古器物學者擴大到幾部“經”之外去了。其實不但考古學的發掘與考證擴大了古史料的來源,社會學的觀點也往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可以使舊日學者不敢信任的記載得著新鮮的意義。例如《檀弓》《左傳》等書,前人所謂“誣”“妄”的記載,若從社會學的眼光看去,往往都可以有歷史材料的價值。

所以只要把顧、胡二位先生的上述說法一相對照,我們恐怕就不能再說這些學術前輩們已經徹底解決了問題,封閉了這一研究,相反地,倒應該說他們的確給我們留下了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