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圖克沁」:蒙古族村落儀式表演

「呼圖克沁」:蒙古族村落儀式表演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董波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7734978
  • ISBN13:9787507734973
  • 裝訂:190頁 / 25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是由國家重點課題「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課題組完成的。課題始於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的第二年,由費孝通先生提出,中國藝術研究院具體牽頭執行,並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西部地區各院校的許多學者共同參與。有關「人文資源」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課題立項時提出來的。他指出:「人文資源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人文資源雖然包括很廣,但概括起來可以這麽說: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也就是說,人文資源是人類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創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將其作為資源來認識,卻是今天才有的。資源並非完全客觀的存在,當某種存在物沒有同一定社會活動目標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它是遠離人類活動的自在之物,並非我們所論述的資源。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只是靜態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館里,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聯系時,其只能稱為遺產,不能稱為資源,只有當它們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的發展目標聯系在一起後,才能被稱為資源。


董波,漢族。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博士,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史學會會員。先後參與主持6個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完成2部學術專著,撰寫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蒙古族獨特儀式戲劇——「呼圖克沁」》系列研究成果獲內蒙古師范大學第八屆科研成果評獎人文社科一等獎;《論音樂教學生命價值取向的特征》和《內蒙古大學生對「蒙古族長調」認同態度調查》分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江蘇省人民政府承辦的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和一等獎,被收入《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校藝術教育論文集》中。
 

目錄

導言
一、研究的緣由及其意義和思路
(一)研究的緣由及其意義
(二)研究問題域
(三)研究思路及其分析框架
(四)本書的研究范式:描述一解釋范式
二、儀式戲劇——「呼圖克沁」
三、蒙古族村落中「呼圖克沁」個案研究方法論思考
四、有關「呼圖克沁」的研究成果
五、本書的資料、研究理論與方法
(一)本書的資料
(二)本書采用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 「呼圖克沁」的歷史與變遷
一、「呼圖克沁」稱謂考辨
(一)「呼圖克沁」稱謂的含義
(二)「呼圖克沁」稱謂分歧
(三)「呼圖克沁」名稱定位
二、「呼圖克沁」的源與流
(一)「呼圖克沁」起源的年代及緣由
┅┅
第二章 象征,信仰與意義
第三章 社群、劇場與儀式
第四章 「呼圖克沁」藝術本體與特色
第五章 「呼圖克沁」存在的現實基礎
附錄 「呼圖克沁」儀式歌曲
參考文獻
後記
 

「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是由國家重點課題「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課題組完成的。課題始於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的第二年,由費孝通先生提出,中國藝術研究院具體牽頭執行,並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西部地區各院校的許多學者共同參與。有關「人文資源」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課題立項時提出來的。他指出:「人文資源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人文資源雖然包括很廣,但概括起來可以這麽說: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也就是說,人文資源是人類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創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將其作為資源來認識,卻是今天才有的。資源並非完全客觀的存在,當某種存在物沒有同一定社會活動目標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它是遠離人類活動的自在之物,並非我們所論述的資源。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只是靜態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館里,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聯系時,其只能稱為遺產,不能稱為資源,只有當它們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的發展目標聯系在一起後,才能被稱為資源。

我們對有關西部人文資源課題研究的認識是:

一、我國西部的開發應該是一個全方位推進的系統工程,它需要來自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和參與。但在一般人的眼里,西部開發僅僅是經濟的開發,經濟的增長率就是最高的追求目標,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人們可能會忽視生態的問題,尤其是處於隱蔽狀態的文化生態問題。文化生態的失衡,不僅使文化多樣性減少,文化傳統消失,人文資源被破壞,還會帶來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宗教的紛爭等嚴重問題,最終也會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都集中在西部的10個省、市、自治區,這里是我國文化最多樣化的地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部大開發也可以說是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大開發。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觸與碰撞在所難免,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變遷歷史,尋找文化溝通、交流的有效途徑,並從中找到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進步的新生之路,應是課題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之一。

二、西部地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遠在約一百萬年前,那里就活動著元謀人、藍田人,在二十多萬年前還活動過原始的大荔人,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也都在那里留下了人類活動的痕跡。那里還是黃帝、炎帝的故土,上古時期的中國神話,一直都與這片土地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的西北地區曾是農耕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中國經濟繁榮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代,曾有十一朝皇帝在這里建都,這里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最早接受西來文化的地方。早在漢代,這一帶就開辟了一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隨後在這條路上傳來了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各國的文化,這些交流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流變。

同時,這一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的地區。各民族世代相傳,積累保存了各種文字的大量文獻資料,各種民族的口傳史記,各種形態的生活民俗、宗教信仰、歌舞音樂、戲曲、繪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研究人類心理、行為、語言和社會結構等諸方面的變遷過程,對於研究宗教和藝術的起源、發展和演變過程,以及各民族世代相傳的原生態文化,都極有價值。

三、西部這些珍貴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需要我們去保護的珍貴財富,同時還是中華民族未來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如何確證我們中華民族自身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在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如果一個民族不能在文化上自我肯定,甘願接受外在文化的文化殖民,就必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文化焦慮和心理危機,同時導致傳統文化的根基遭到動搖。中國改革開放後直到今天整個社會的道德危機,其根正源於此。也正因此,為了抵御正在形成的單邊主義,各國的文化主體性正在覺醒,主張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正在成為一種浪潮,不僅是來自民間,最重要的是各國政府也在積極參與。這和以往的文物保護不一樣,文物保護不代表文化的完整性保護,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文化的完整性保護。所謂的文化不僅包括了物質的部分,還包括了一個民族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宇宙觀,以及道德准則等非物質部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就不再只是放在博物館展覽的死的物,而是一種活態的、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建構我們未來的政治、文化及經濟的資源。從文化遺產到人文資源的研究,不僅包括了以上的政治問題,還包括了經濟的問題和文化安全的問題。

如果說在工業文明時期,各個國家爭奪的主要是自然資源的話,在下一輪的後工業文明時期,各個國家要爭奪的不僅是自然資源,還將包括人文資源,今後人文資源是否豐富也將是一個國家國力是否強盛的標志。中國不僅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基因多樣,其各個不同地方的傳統知識也異常的豐富。這種知識不僅包括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宇宙觀,也包括了各種手工技藝、動植物知識、氣象知識、中草藥知識等,這些是構成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基礎。這些知識蘊藏在各地的傳統民間社會中,是農業文明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未來的人類社會發展中,這些人文資源都是可以重新認識的無價之寶。它們是否能完整地保存下來,並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發展,是我們在課題中必須研究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