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

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張惠民 張進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20042805
  • ISBN13:9787020042807
  • 裝訂:平裝 / 52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此書對宋代文豪蘇軾的文化人格與文化思想做了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作者多年來潛心宋代文學研究,取得過突出成績。本書資料詳實,分析透闢,富有新意。是一部學術含量很高的研究專著。
 

目錄


第一章 三教圓融與“天地境界”
第一節 接受儒道佛思想的經歷
第二節 對儒道佛思想的吸收
第三節 對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第二章 以道自任的人格理想
第一節 以道事群獨立不懼
第二節 剛健勇毅虛靜正定
第三節 堅刃不拔出處裕如
第四節 真情坦露仁人愛物
第三章 獨立品格與浩然士氣
第一節 主體精神與人格獨立
第二節 自我實現與性格豐富性
第三節 矛盾統一與性格多面性
第四節 功軾文化人格的巨大魅力
第四章 政壇恩怨直道而行
第一節 蘇軾與陳希亮父子
第二節 蘇軾與王安石
第三節 蘇軾與司馬光
第五章 善處憂患 的人生智慧
第六章 貶逐投荒中的精神升華
第七章 人生意義的深情哲思
第八章 濃厚深摯的骨肉親情
第九章 優秀文化的集成與創化
第十章 高韻真味茶酒清歡
第十一章 高風絕法的審美理想
第十二章 清安寄真賞的審美心態
第十三章 文藝創造的自由境界
第十四章 以一含萬的文藝辯證思想
第十五章 尊杜崇陶的詩學思想
第十六章 詩詞同質異體的詞學觀
第十七章 東坡易安相似的審美觀
第十八章 詠物寄意格高旨遠
第十九章 宗唐追晉的書法藝術理想
第二十章 “天工與清新”的文人畫像理論
後記
 

以文會友,自古而然,是個好傳統。我和張惠民君的結識,也始于讀他的《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宋代詞學資料匯編》等著作;及至今年秋天在銀川舉行宋代文學學會第三屆年會之際,才得以晤面傾談。而我與張進女士的最初交往,也在另一次學術會議上,同樣是先讀其文而後才識其人的。現在他們兩位以合著的近作《士氣文心一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問序于我,我本不敢應命,但我對蘇軾似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以致于了解別人心目中是個怎樣的坡公形象,成了我的偏嗜,于是,才貿然應承了,也算是一種緣分。

我是相信一點“緣分”的。對中國古代作家的學習與研究中,我自問用力最多、相傾最深的是蘇軾。說起來也充滿偶然的因素,可謂是“東坡緣”吧。如果在大學時代沒有參加《中國文學史》的《蘇軾》一章的.寫作,就不會幾乎通讀他的全部作品,初窺“蘇海”之浩瀚,被他的非凡創造才情所牢牢吸引;如果不是畢業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又一次參加該所正在編寫的另一部《中國文學史》工作,《蘇軾》一章恰缺人手,就由我承乏,並得到所長何其芳先生的直接指導,听他談自己讀蘇的內心感受,我就不會初下決心走上治蘇之路;如果不是居處逼仄,只能利用上海圖書館看書作文,自己的圖書資料卻禁止攜帶入館,我可能不會承擔上海古籍出版社《蘇軾選集》的約稿,從而使我對蘇軾文本的體會趨于深細;如果沒有1980年成立的全國蘇軾學會,我就會失去許多治蘇的學術同道,失去切磋商榷的良機。但這些“如果”都沒有發生,于是我有了一個充實的“東坡緣”。甚至有些緣分是“隱性”的。回顧自己走過的學術道路,受到兩位先生的影響最深,即何其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真是湊巧,何先生謝世時享年66歲,與蘇軾相同,不過一為足歲,一為虛歲;錢先生逝世于1998年12月9日,這一天恰是蘇軾的生日,只是一為陽歷,一為陰歷。在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處處感覺到蘇軾的存在。

我今年招收博士生時,出過一道入學試題︰“或謂周邦彥為‘詞中老杜’,請予以評述”。這個題目實際上是“沖”著蘇軾來的。眾所周知,這個“或謂”是指王國維(雖然朱祖謀也有“清真之似子美”的品評,鄭文焯有過“畢竟當以清真為集大成者”的相類意見)。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說過“詞中老杜則非先生(周邦彥)不可”的話。我預設的“標準答案”應論及兩方面內容︰一是王氏對清真詞的評價,在不同文章中存在不一致的問題,即他在《人間詞話》中貶之為“創意之才少”,“能人不能出”,甚至比之歐陽修、秦觀之“艷語”,竟有“淑女與倡伎之別”,但為什麼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又說歐、秦乃至蘇、黃,均“殊不逮先生”,並譽之為“詞中老杜”?二是“詞中老杜”具體含義為何,這就涉及如何理解他對蘇軾的評價了。王氏另有《文學小言》一文,明確倡言“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就是說,蘇軾才是與杜甫等並列的“曠世而不一遇”的文學大家。值得注意的是,《人間詞話》約寫于1906年至1908年間(自署審定脫骯于1910年),《清真先生遺事》1910年寫成,《文學小言》作于1906年,三文大體作于同一時期,人們通常從王氏前後期觀點變化的角度來解釋,恐不妥。

上述問題在學術界爭論頗久,人言言殊,大抵角度不同,標準有異,難求一律。(劉熙載還認為蘇詞“頗似老杜詩”)我出題的目的僅在于測試應試者處理學術爭端問題的能力,而自己所看重的卻是王國維評蘇軾四人的具體標準。他在《文學小言》中說︰“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文章者,殊未之有也。”又說︰“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之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文學。此屈子、淵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曠世而不一遇也。”他還說︰“屈子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也”,“宋以後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惟東坡乎?”他突出的是“高尚偉大之人格”,是“學問”,是“德性”,是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這才是蘇軾與屈、陶、杜並居“文學上之雄者”的共同條件。人格、學問、德性、獨抒情性,我以為王氏給出了一個解讀蘇軾的要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