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

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尹玲玲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78947
  • ISBN13:9787208078949
  • 裝訂:平裝 / 32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系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之一種。《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對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本書可以說是自筆者攻讀博士學位直至工作的近十年來對兩湖地區所做學習探討和研究的一個結晶。其中上篇的專題研究除了“生態環境與江漢清濁”一節及“川江石壩”一節是近一二年來寫成的外,其余各章節之內容或觀點都形成較早,至少是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已有了一些想法;而下篇的三個個案研究寫成時間較上篇要晚,其中關于沙洲演變的個案相對較早,另兩個則都寫成于近一二年。


尹玲玲,1973年12月生,湖南邵東人。1994年7月畢業于湖南師範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0年7月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獲史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上海師範大學任教,現任該校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明清社會經濟史、環境社會史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明清長江中下游漁業經濟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在《湖泊科學》、《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史學月刊》、《中國農史》等期刊上發表《從明代河泊所的置廢看湖泊分布及其演變》、《明代湖廣地區重要水利史料簡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換與洪澇災害》、《明清時期長江武漢段江面的沙洲演變》、《略論清代的漁鹽》、《論我國古代對河流水文學與動力學的認識》等學術論文30余篇。
 

目錄

總序
緒論
上篇 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的專題研究
第一章 兩湖魚米之鄉︰產業結構的轉變
一 明清兩湖漁業概況
1.河湖水域與水產資源概況
2.河湖水體的理化特性與魚類的生長繁殖
3.明初漁政制度的創設與漁稅征收
4.兩湖漁業生產概況
二 湖北地區的漁業與魚課
1.漁業課稅
2.漁業經濟地位及其變遷
三 湖南地區的漁業與魚課
1.明代前期的漁業
2.明代後期的漁業
四“漁”、“農”地位的轉換︰產業結構的轉變?
1.河湖淤廢與河泊所裁撤
2.堤垸圍墾與農業拓展
小結
第二章 過度墾殖與惡性循環︰生態環境的演變
一 兩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變遷研究綜述
1.關于泥沙沉積方式與兩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的改變
2.關于江漢湖群演變的不同看法
二 江漢平原河湖水系變遷舉例
1.明代前期的江漢湖群
2.明中後期江漢湖群演變的時間特點
3.明中葉以後江漢湖群演變的空間特點
三 圍墾一湖淤一洪災的惡性循環與時空特點
1.圍墾一湖淤一洪災的惡性循環
2.洪澇災害的時空特點
四 生態環境與江漢清濁
1.以往關于兩湖平原生態環境與上中游開發的討論
2.關于江、漢二水含沙量的相關研究
3.江漢清濁之逆轉
第三章 官方干預與調控︰制度因素的考察
一 河道疏堵與堤防修守
1.河道疏堵之爭
2.堤防修守之制
二 產業之間與人群之間
1.“漁”與“農”︰產業之間
2.“土戶”與“客民”︰人群之間
三 地域之間
1.江、漢南北及“以鄰為壑”
2.“利益趨同”與“地區協濟”
四 官垸、民垸與私垸︰利益階層之間
1.官垸、民垸與私垸之區分
2.私垸弊端與嚴禁私垸
第四章 兩湖水利文化
下篇 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的個案研究
第五章 沙洲演變、港市變遷及其人工干預
第六章 明清長江中游地區的堤防協修問題及其爭端
第七章 地質災害、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
圖表目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成就,舉世矚目,在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效果。毋庸諱言,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耕地的縮減,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淺,干旱區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過程中,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嚴重等等環境惡化問題,也十分突出。這些問題的出現,有的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時難以避免的現象;有的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無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後果;有的則是當政者為單純追求政績,不計後果,盲目開發引起的環境惡化。以上種種,都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界過度索取或無序干預後所引起,其實質是人地關系的不協調,而這種不協調又往往並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歷史的繼承性和延續性。

我們談到人地關系時,所謂的人,並非自然人,而是社會人。不同時期的社會人,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不一樣,對生產技術的掌握不一樣,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一樣;而我們所謂的自然環境,在歷史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同一地區的自然環境,經過長期人類活動的影響,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再進而言之,我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地域差異十分明顯。而這種差異的形成,又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因此,我們如果研究當今環境問題,或想在制定保護措施和政策上,有科學的根據,就有必要對我國環境變遷的歷史背景作比較深人的了解,對我國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有較深刻的研究,而這種研究又必須從區域研究入手。

本叢書的組織和撰寫,就是希望能在這方面盡力做些工作。但是,我國地域廣大,要對我國全境作全面的研究,短時期內實在難以做到。所以,我們想先選擇若干比較典型的地區,對近五百年來(主要是明清以來)人地關系的復雜過程作比較深人的研究,希望通過這些地區的研究,能夠粗略地反映我國歷史環境變遷的全貌。這就是本叢書編寫的主旨。

淮河流域是我國南北自然的分界線,也是我國南北文化的過渡地帶。黃河流域文化向南傳播,長江流域文化向北傳播,兩種文化在淮河流域會合交融,呈現了絢麗多彩、渾成敦厚的文化景觀。這里氣候適中,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從秦漢以後直至唐宋,淮河流域長期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農業生產在全國居重要地位,隋唐以來又是南北大運河必經之地,水運交通十分發達,人口集中,城鎮林立,商品經濟比較繁榮。北宋建都開封,皖北地區鄰近京畿,其地位較前代更為重要。然而在12世紀20年代一次黃河人為決口,河道改由東南流,奪淮人海,直至19世紀中葉,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決口,改由山東人海,在長達7個世紀的時間內,淮河成為黃河的支流。由于黃河泥沙的淤積,淮河下游出口排水不暢,洪水季節壅塞成災,洪災以後又有旱災,從而造成皖北地區成為水旱災害頻發區,明清以來尤甚。這一偶然黃河改道事件,竟一改淮河流域人民的命運,實始料所未及。近五百年來,皖北地區的人民深受水、旱、蝗災輪番發生之苦,生活處于極端貧困的境地。在此期間,歷代政府也並非無所作為,明清兩代也曾對皖北災害地區推行過一系列賑恤的荒政措施,以求社會的穩定。但賑災的力度和效果又與當時的國家財政、吏治清明有關。因此,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賑災效果,往往是杯水車薪,難以使當地人民完全擺脫艱難的困境。而當地人民為了生存,不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沿襲成俗,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例如青黃不接季節,外出討乞,竟成當地人民世代相傳的民風,其悲慘的命運,可以想見。《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一書,即對五百年來皖北地區生存環境惡化和人們如何采取應對措施,作了十分細致的研究,直至今日,皖北地區仍然是我國災害比較頻發、經濟比較落後、廣大人民生活比較貧困的地區。歷史的研究,能否給今天的發展有所啟示?

太湖流域是宋代以後,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明清時期更為國家財政收入的淵藪。物殷財阜,人才薈萃。這個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在自然方面,一是地處長江三角洲,水系發達,河湖港汊密布,水資源十分豐富,但又因東臨海域,沿海一帶地勢高亢,故又是旱澇潮災頻發的地區︰三是區內呈現了低地、山丘、岡身、湖蕩、濱海沙地相間的復雜的地理景觀,人們為適應這樣復雜的地理環境需要付出極大的勞動。在人文方面︰一是人口密集,耕地緊張;二是產業多樣化︰水稻、蠶桑、植棉、茶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十分發達;三是商品經濟繁榮,市鎮林立;四是因社會經濟發展而引起“鄉紳”階層的興起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產生的重要作用;五是歷史發展形成的行政空間插花錯壤與調整,是本區行政管理上的麻煩事。在自然和人文環境如此復雜的地區,卻能在宋代以後的近千年時間里,始終保持全國經濟領先的地位,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其中地方政府、士紳、民眾三個層次的力量,在自然和人文復雜的環境下調整矛盾、取得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形成一個相對和諧的社會。其中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太湖平原的環境刻畫與城鄉變遷(1368—1912)》一書的作者為我們作了深人和細致的分析。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