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

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王見川 皮慶生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9568X
  • ISBN13:9787208095687
  • 裝訂:平裝 / 30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中國民間信仰在宋元明清時期的發展情況,是較為完整、系統論述民間信仰發展歷史的學術著作。既勾勒出了這一時期民間信仰的總體狀況,也有具體個案的分析研究。是國內二三十年來社會史研究不斷擴展的重要成果。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導論︰“民間信仰”的內涵與土壤
第一節 民間信仰的內涵︰以神明為中心的信仰
第二節 民間信仰的土壤(一)︰政經變遷之大要
一、政治變遷之大勢
二、經濟變遷之大勢
第三節 民間信仰的土壤(二)︰社會文化變遷大要
一、社會變遷之大勢︰以社會流動為中心
二、文化變遷之大勢︰宋明理學與宗教的世俗化
第二章 朝廷對民間信仰的政策與方針
第一節 何謂正祀——制度層面的考察
一、宋元時期的正祀
二、明清時期的正祀
第二節 宋代以來對淫祀的打擊
一、宋元時期對淫祀的打擊
二、明清時期對淫祠的打擊
第三節 差異性的態度與民間信仰的命運
一、官方對淫祀的理解
二、理學家的觀點
三、差異性與民間信仰的命運
第三章 民間信仰的主載體︰祠廟與相關現象
第一節 信仰神明的方式︰以廟像為中心的考察
一、神明信仰之人格化與世俗化
二、人神之互動︰以廟貌為中心
三、神意如何表達
第二節 祠廟的建立與管理︰官紳與巫祝
一、官紳之間
二、巫祝與祠廟
第三節 祠廟的活動︰以迎神賽會為中心
一、迎神賽會的功能
二、迎神賽會的組織者︰社首與會首
三、對迎神賽會的控制與管理︰官方與士人之間
第四章 跨地域信仰的形成與發展(上)
第一節 媽祖
一、宋元媽祖信仰
二、明清媽祖祭典
三、清代台灣媽祖信仰現象及其特點
第二節 張王
一、南宋以前張王行祠的分布
二、南宋張王行祠的分布
三、推動張王信仰傳播的力量
第五章 跨地域信仰的形成與發展(下)
第一節 仰山神
一、早期的仰山神信。仰
二、仰山神信仰的外傳
第二節 五通神
一、五通神及其早期分布
二、南宋、元代的五通信仰
第三節 對宋元時期跨地域信仰之分析
第六章 全國性信仰的形成與發展(上)
第一節 真武神
一、宋代皇帝對真武的封賜
二、武當山降筆與“西江月”的流傳
三、從《武當山玄帝垂訓》到《玄天上帝金科玉律》
四、明末清初玄帝的降乩與真武“新經典”
第二節 文昌帝君
一、宋代的文運之神與梓潼神
二、梓潼神的性質與轉化
三、《九十四化書》與《清河內傳》
四、南宋至元的梓潼神鸞堂
五、明代的文昌信仰與《陰騭文》的出現
六、清代政府與文昌信仰的通祀化
第七章 全國性信仰的形成與發展(下)
第一節 關公(上)
一、關公信仰的起源與佛教
二、關公的祀典化與宋代封賜
三、宋代的關公廟
四、關公信仰與道教
五、元代的關王信仰
第二節 關公(下)
一、護國“十廟”與明代的關公信仰
二、清朝皇帝與關帝信仰
三、關帝降乩與扶鸞濟世
 

自本世紀初以來,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和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為進一步繁榮社會科學研究,定期推出各個學科的前沿課題,給予基金資助,以推動學界投入研究,其中少不了中國民間信仰這一項,反映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民間信仰在我國歷史極為悠久,其內涵既豐富而又蕪雜,如何予以梳理是一歷史問題;再則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信仰多元的形勢下,民眾信仰卻更緊密地同社會生活相聯,它不僅是當前熱門討論的學術問題,而且也已成為一個較為迫切的現實問題。

從近30年來的研究情況看,由于西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理論的引進,極大地推動了民間信仰研究的發展。在理論探討方面,大概有三個主要問題為研究者所關注︰一是民間信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二是民間信仰概念的界定;三是民間信仰同宗教的關系。

一、民間信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關于中國民間信仰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主要是涉及對中國大小傳統文化的考察,論者多把它歸屬于小傳統文化範疇,以之與制度化宗教的大傳統文化相區別。所謂大小傳統文化觀,乃首見于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所著《農民社會與文化——一種考察文明的人類學方法》(英文,1956)一書。它將世界某些洲的社會文明劃分為大傳統文化與小傳統文化,前者體現在城市化的精英階層,而後者則存在于廣大農民社群中。雷氏的這種二分法,所依據的是人類學家對19世紀英國農民以及其他兩三個地區的考察成果,將社會階層劃分為城市化精英與鄉下農民社群。“精英”何所指?書中多處指出它就是指具有反思性的哲學家、神學家、牧師、教師和議員等可稱為“知識分子”的人,由他們的思想形成“大傳統文化”;而缺乏反思性又目不識丁的農民社群則擁有的是“小傳統文化”。關于亞洲地區的考察針對印度有較多分析,而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論述,只簡單提及︰中國宗教是多元的,農民之信仰與有教養者之信仰存有巨大的差異。他還指出,若把中國宗教分為儒釋道三者,則遠不如分之為“平民信仰”與“士族信仰”更為確切。這一論說是建立在其劃分精英階層與“農民社群”的大小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之上的。這對中國民間信仰研究來說是一令人關注的問題,其關鍵在于中國的“士”或“士族”是否有其獨具的宗教信仰。考察中國歷史,就會知道中國“士”的階層從戰國時代(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後)起就已同農工商合而成為“四民社會”。士成為四民之首有其優越的文化資源,但士沒有而且也無法另立其宗教信仰。錢穆就曾明確地說︰“中國士傳統並不成為一宗教。”(《國史大綱》,1940)本系列《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卷中對此有較詳論述。

二、中國民間信仰概念的界定

關于民間信仰的概念學界有諸多論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

(一)民間信仰就是信仰習俗︰“迷信”和“俗信”

烏丙安所著《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與《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從民俗學角度指出︰“由宗教信仰派生出來的信仰習俗已經融為日常生活的迷信和俗信。”他將民間信仰內容概括為︰(1)對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包含天地及天體、天象、自然物、動植物等);(2)對幻想物的崇拜(包括神靈、鬼靈、精靈等);(3)對附會的超自然力的人物崇拜(包括神人、仙人、聖人、巫師等);(4)對幻想的超自然力的崇拜(包括靈物、靈魂、偶像、巫術等)。烏氏的民俗學著作對中國民俗研究影響甚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