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壽心學研究

永明延壽心學研究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田青青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10-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26807
  • ISBN13:9787807526803
  • 裝訂:平裝 / 42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永明延壽為唐末五代宋初吳越國禪僧,法眼宗三祖。現存有一百多萬字的著作,主要有《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和《注心賦》等。本書圍繞禪宗“一心”,對延壽心學的心體論、心相論、心用論和心境論展開研究,分為四編。

第一編是延壽心學的本體論,厘清了延壽以真心緣起融通賴耶緣起、一心二門、一心三觀和法界緣起的理路,揭示了其心學立足心宗折中教下的圓融性。第二編是延壽心?的生成論,理順了延壽以真心不覺而起妄心來會通阿賴耶識生起現行的邏輯關聯.總結了延壽的真心唯識觀。第三編是延壽的心學實踐論,通過對延壽的觀心思想,菩薩戒思想,萬善同歸思想的梳理,得出延壽心學實踐論是心行論的結論。第四編是延壽心學的境界論,通過對妄心復歸真心內證過程的分析,從轉識成智的角度闡明了延壽心學的終極境界觀。

總體來說,這四個部分均可以獨立成篇,同時又以禪宗妙明真心為中心形成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本書從對原著的整理點校人手,做了扎實的準備工作,以心學為著眼點展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人研究的一些偏頗之處,相對完整地呈現了延壽心學的全貌。


田青青,湖北鐘祥人。廈門大學哲學系博士、軍事經濟學院教師,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師從廈門大學劉澤亮教授,南京大學賴永海教授為博士後合作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哲學,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宗教》、《周易研究》等專業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目錄

序一 劉澤亮
序二 詹石窗
導言
一 永明延壽心學的背景
二 永明延壽心性論研究動態綜述
三 永明延壽心學的主要內容及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一編 永明延壽心體論︰舉一心為宗
第一章 八識輪轉 賴耶為體
第一節 考辨諸識理一分殊
第二節 三量四分 總體唯識
第二章 一心二門 真心為體
第一節 一心真如 即用之體
第二節 一心生滅 即體之用
第三節 真如生滅 體用和合
第三章 一心三觀 中為道本
第一節 觀假體空 寂而常照
第二節 觀空悟真 照而常寂
第三節 觀中見實 冥一而真
第四章 清淨法界 一心海印
第一節 理事互遍 真心是體
第二節 六相十門 本乎一心
第三節 三宗三教 真心為本
第二編 永明延壽心相論︰照萬法如鏡
第一章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第一節 一念心起 百二無明
第二節 觀心內照一即妄明真
第二章 一心九識 性相互即
第一節 介爾起心 相分安布
第二節 染淨隨緣 成凡成聖
第三節 生滅無體 目心為相
第三章 一念三千 性具實相
第一節 理即十如 諸法無相
第二節 三觀一心 三諦圓融
第三節 性具實相 心淨土淨
第三編 永明延壽心用論︰一心生萬行
第一章 觀心成道 理行雙入
第一節 觀心成理 理照事行
第二節 事行顯理 返本明心
第三節 理事互觀 修性相成
第二章 佛戒即心 理行俱圓
第一節 心性圓淨 菩薩戒急
第二節 恆沙戒品 一心具足
第三節 攝心為戒 受破無礙
第三章 三學六度 一心萬行
第一節 三學一體 定慧相資
第二節 一心六度 內外雙照
第三節 止行不二 萬善同歸
第四章 心淨土淨 生佛不二
第一節 萬行度生 世諦所收
第二節 常修淨行 教化群生
第三節 唯心淨土 人間佛國
第四編 永明延壽心境論︰道法一心成
第一章 妄盡返源 覺海澄清
第一節 因事明理 會妄歸真
第二節 心空法空 一道清虛
第三節 絕觀無生 性自神解
第二章 轉識成智 明心見性
第一節 物虛不遷 唯轉自心
第二節 三性無性 鏡智圓成
第三節 一心回轉 菩提頓圓
結語
一 永明延壽心學的理論特質
二 永明延壽心學與宋代佛教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永明延壽是中國佛教史上繼天台智者大師之後,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最為典型的集大成者之一,是唐型佛教向宋型佛教轉折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佛學思想家和哲學家,其在中國佛學史的歷史地位可擬之為儒學史上的朱熹。

學術研究,尤其是佛學研究,文本的完整性、準確性非常重要,是研究、把握思想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延壽著述豐贍,但長期以來國內對延壽存世文獻的全貌不甚了然,部分存世資料也並非完璧。若以此若明若暗甚至殘缺的文本作為立論的依據,顯然缺乏學術的科學性和嚴肅性。田青青君五年前赴廈與我同游,我們在往復商兌中,對“禪門朱子”永明廷壽的思想資料及研究現狀既感到重要,又感到憂心,于是共同確定從整理廷壽全部現存文獻入手,以還原延壽相關存世文獻及其思想的全貌。其間,田君不分晝夜,勿憚寒暑,多方聯絡,和我一起通過海內外學友的幫助,對延壽所述的現存著述進行了系統的搜集和仔細的對勘,終使延壽存世文獻得成全帙,以《永明延壽禪師全書》在內地出版發行。在延壽著述中,當以《宗鏡錄》最為重要,它是了解延壽思想不可回避的文獻。《宗鏡錄》自問世以來,因其卷帙浩繁,史上曾出現過多種節本。如宋釋寶覺輯的《冥樞會要》三卷、釋祖心增輯的《宗鏡廣樞》十卷、心聞曇賁編的《宗鏡撮要》、釋古念選定的《宗鏡捷要》四卷,明歷元年間編定的《宗鏡錄要義條目錄》三卷、陶望齡的《宗鏡廣刪》十卷(已佚)、袁宏道的《宗鏡攝錄》十二卷(已佚),清陳溥的《宗鏡錄摘抄》、雍正的《御錄宗鏡大綱》二十卷,民國沈惟賢輯錄的《宗鏡綱要》二卷、梅光羲節要的《宗鏡錄法相義節要》等,不下十數種。此外,還有日文的《宗鏡錄要鈔》等。《宗鏡錄》洋洋近百萬言,學者多慨嘆其文繁,歷宋、元、明以至于清,得以細心閱讀、給予同情理解者甚少。田君在參與標點、校注《永明延壽禪師全書》的過程中,得以屢次反復研讀、揣摩《宗鏡錄》,這為其全面而準確地把握延壽思想的肯綮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佛學思想不離一心,廷壽佛學思想的主軸同樣突顯了這一主題。本書以延壽《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訣》、《觀心樞要》等為文本基礎,從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一心生萬行、道法一心成等四個層面揭示了延壽心學體、相、用、境四個方面的內涵與特質,緊緊抓住一心.對延壽佛學思想進行多側面的理論研究和哲學詮釋。這一點是本書的題眼,也是作者著力貫通之處,讀者自有體會,毋庸贅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延壽著述之中,除其本人的思想主張之外,還大量引證前賢經論,其中,僅在《宗鏡錄》引證章中,就詳引大乘經論120種,西天東土諸祖法語120種,賢聖集包括筆記小說類的《幽冥錄》、《前定錄》等60種,總共就有300種之多。當然,這遠非其引證全部。在這些大篇幅的引證之中,有的直接指明了出處,有的並未清楚地說明,這給研究本身帶來了相當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因為,只有將廷壽本人的思想和延壽引述他人的言論適當地加以區分,才能準確把握廷壽思想的特質;否則,如果將二者混為一談,就會對其思想主張形成張冠李戴式的誤讀誤判。田君在本書的闡述中對此做了審慎的分疏,將延壽引述他人的著作一一標明出處,然後以此為基礎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是一種值得稱道的踏實學風。

唐末五代宋初,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轉型,傳統的儒佛道三教從三分天下再一次走向合流。永明延壽生逢其時,其佛學思想具有融通諸教的思想特征。這體現在教內,他立足于禪宗,將天台、華嚴、淨土各宗主要思想加以融攝,倡導禪教一致、禪淨一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強調各宗派之間的圓融會通;在教外,他提出以佛教為本體、將儒道二教納入佛教理論體系的構想,從佛教的立場上奠立了爾後三教合流的大趨勢。這是把握廷壽思想非常重要的一個背景。本書對延壽的這一思想特點及其貢獻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將其佛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同唐末五代宋初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路聯系起來,梳理了其與華嚴、天台、淨土諸宗,以至與中國傳統儒道文化之間的交涉互融的關系,深入挖掘中國佛教文化在這一歷史時期所蘊涵的共性化內涵及其對民族文化精神發育的巨大影響。這為深入研究唐末五代宋初中國傳統三教由分裂日益走向融合的斷代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佛學視角,足以對當今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圓融與貫通產生有相當的啟發。

廷壽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中古文化轉型時期的佛學百科全書。心學是其體,但其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論題還有待挖掘。田君書稿得四川大學儒道釋博士文庫之助得以出版,喜為之序。願其以此為起點,繼續深入探索。

劉澤亮
2010年6月于廈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